老師的稱呼

傳授文化、科學和技術的人被尊稱爲老師或教授,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學習能夠給大家帶來一定正確知識和指導的人。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師節,老師陪伴我們成長,教我們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今天,我們都應該對老師說一聲“您辛苦了。”,那麼,你知道老師的主要稱呼有哪些嗎?

老師的稱呼

古人對老師的尊稱

這是歷代對教師的尊稱。從先秦至今,一直沿用,沒有例外。古人還把“天地君親師”寫在大紅紙上,磕頭頂禮,以示對教師的尊敬。

師長

是對教師與長者的尊稱。據《周禮·地官師氏》載:“三日順行,以事師長。”後來,通稱教師爲師長。

博士

自先秦以來對國家教師的稱呼,相當於國立大學的教授,經學教師稱博士。到唐宋時期,各專業學校更有“律學”、“算學”、“書學”博士之分。

祭酒

漢代有博士祭酒,爲博士之首,相當於現代國立大學的教授。

司業

古代主管音樂兼教國學的人。故後世稱教師爲司業,相當於國立大學副校長。

學官

漢代太學教師的稱謂,也稱“校官”。《史記·儒林傳》載:“公孫弘爲學官。”到東漢時,太學教師被稱爲“講郎”。

教習

我國封建社會主管課試事項的官員。明代入選翰林院的進士(即庶吉士)之師稱教習。清末興辦近代學堂,也沿稱教師爲教習。

教諭

宋代在京城所設的小學和武學中的教師。元、明、清時,縣學皆設教諭,爲正學官,掌管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

“老師”是今天我們使用頻率最高的'稱謂之一,從小學到大學我們都有老師。參加了工作,稱前輩也爲“老師”。總之,“老師”逐漸地演變爲一種尊稱,是一個應用範圍很廣的詞語。可是“老師”最初可不是一個平民的稱呼,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稱爲老師。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高幹”階層專屬的稱呼。

師的稱謂,最早出現在我國西周時期的金文中,稱爲“師氏”,簡稱“師”,是指教國子的官員,它原來是商、周軍隊的組織單位。西周的統治者爲培養善戰的貴族弟子,開辦了“國學”,由高級軍官“師氏”任教。由於“師”是傳授知識的,而“教”又是傳授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從而使“教師”一詞成爲“傳道授業解惑”者的美稱。由此可見,老師的前身—教師不是一般的平民,而是政府的官員,而且教的也不是一般的子弟,而是貴族子弟。

那麼“教師”又是如何被俗稱爲“老師”的呢?原來,“老師”最初是指年老資深的教師或學者。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爲老師。”這裏就是指荀子是資格最老,學問最深的人。到後來,人們就習慣地把“老”和“師”並稱,逐漸地,就不再管年齡的大小了,一概稱教師爲老師。“老”字在這裏帶有了尊敬的味道。如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一詩中說:“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我國有悠久的尊師重道的傳統,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師”的說法。《呂氏春秋。尊師》雲:“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所以我國古代老師還有許多尊稱,如稱家庭教師爲和西賓”,這是因爲古人席地而坐,以西邊爲尊。

明清兩代時曾稱主考官爲老師:清朝末期辦學堂,稱教師爲“教習”;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因爲教師同其他官員一樣依照法令任免,所以又把教師稱爲“教員”。即從事教學工作的官員的意思。目前,在我國的軍事院校裏,教師也被稱爲“教員”,這是與一般學校所不同的。

古人歌頌老師的詩句

1、孔子云: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

2、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

3、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

4、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

5、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6、舉世不師,故道益離。——柳宗元

7、偶應非熊兆,尊爲帝者師。——劉基《題太公釣渭圖》

8、務學不如務求師。——楊雄

9、一日爲師,終身爲父。——關漢卿

10、東宮白庶子,南寺遠禪師。何處遙相見,心無一事時。——白居易

古人歌頌老師的詩句

1、學者必求師,從師不可不謹也。——程頤

2、靈師皇甫姓,胤胄本蟬聯。——韓愈《送靈師》

3、靈師不掛懷,冒涉道轉延。——韓愈《送靈師》

4、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後道尊。——歐陽修

5、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爲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萬龍孫繞鳳池。——鄭燮

6、聞道谿陰山水好,師行一一遍經過。——張籍《送僧往金州》

7、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鄭燮《新竹》

8、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韓愈《聽穎師彈琴》

9、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呂不韋

10、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爲扶持。——鄭燮《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