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中的誤區及其矯正策略

 一、文言文教學的誤區就語文課堂教學現狀而言,文言文教學是素質教育比較薄弱的環節。

文言文教學中的誤區及其矯正策略

傳統教學中“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經”,被許多教師奉爲至寶,在學生方面卻異化成爲令人頭痛的緊箍咒。“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學的課堂中:重文言詞句解釋,輕思想情感的感悟;課堂教學結構呈渙散狀態,說到那裏算那裏;教學的流程方式機械、刻板,缺少創意;不重視自身特點,用同一種模式組織教學……這種課堂教學導致教和學的脫節,缺少探索與研究,缺少師生的互動,嚴重地束縛着學生的思維,遏止了學生的創造力,令中國傳統文化的名篇淪爲學生難以接受、甚至拒絕接受的“殘羹冷炙”。

 二、矯正誤區必須崇尚科學的教學理念教學的思想和觀念不能一成不變,“不變”是思想的停止和僵化,“變”是順應時代發展對人才要求,唯有變,教學思想和觀念才能得到完善和發展,更趨合理化和科學化。

現在大力倡導創新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正在組織實施新課程目標。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爲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爲此,文言文教學中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對爲什麼要學文言文,怎樣教文言文以及教什麼等問題做出理性的思考。

三、 矯正誤區的策略

1、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文言文的教學要避免“滿堂灌”,這樣纔不會使學生覺得“眼前一堆字,腦中灌糨糊”,應該通過教學手段的變化,多種方法的並用,讓學生在愉快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力也有所提高。文言文教學最容易走入“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的誤區,其結果是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因爲課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知識掌握勢必不牢。文言文教學同樣應倡導自讀——質疑——討論,強調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爲中心,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課文,發現問題,然後通過師生互動,相互討論,最後解決問題。教師不必顧慮這樣組織教學會影響教學進度,也不要擔心自己準備的知識沒有全部傳授給學生,關鍵要看學生的思維是否在課堂中得以充分的發揮,學生的能力是否在課堂中得到培養和提高。這裏的學生自讀不是盲目的自讀,而是有針對性的閱讀,是教師提出有關知識讓學生進行重點閱讀,或是讓學生在閱讀中發現疑難問題。自讀、質疑的過程是學生探索、研究的'過程,討論的過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結論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才能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自主學習不僅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去掌握知識,而且會發現教師發現不了的問題,將課堂教學引向深入。

2、教會學生舉一反三——文言文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常見的實詞和虛詞的解釋,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實詞解釋時要兼顧到通假現象、詞類活用現象,虛詞理解不僅要知道它的意義,還要弄清它的用法(詞性)。如果不講究方法,讓學生機械地去死記硬背,文言文教學就被動得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肯定不濃,知識掌握也肯定不牢。字詞句的翻譯上,不能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教師講清知識要領後,剩下的事情就要讓學生去完成,從中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增強文言課堂的思維力度,文言課堂才能活起來。如名詞作動詞和名詞作狀語這個知識點,教師首先必須充分發揮主觀“導”的作用,從古今語言運用規律上講清楚什麼是詞類活用現象,從典型例句的分析解剖中明確名詞作動詞和名詞作狀語的區別。然後開展學習競賽,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有這種活用現象的句子,比誰找得多,找得快,找得準,學生的思維就得以充分調動起來,在實踐中探索,乏味的字句理解就能變得富有生氣,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就在充滿思考的學習氛圍中不斷得到提高。“創新的土壤是個性,沒有個性就沒有創新。

”文言文課堂教學應尊重並發展學生的個性,而發展個性的重要一環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就意味着真正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充分運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讀課文,用自身的體驗和感情去解讀作品,對作品的不確定的“空白”處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的觀察,更新途徑重新審視,注重將知識轉化爲能力的學習,讓學生學會去發現,發現知識,發現感受,乃至發現自己。走出文言文教學的誤區,無論教者還是學者,都會感到一身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