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原道》原文及翻譯

導語: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爲“唐宋八大家”之首。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韓愈《原道》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傳曰:“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爲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爲夷也!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絲麻,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爲道易明,而其爲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爲己,則順而祥;以之爲人,則愛而公;以之爲心,則和而平;以之爲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爲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爲臣,故其說長。

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節選韓愈《原道》,有刪節)

譯文

《禮記》說:“在古代,想要發揚光大聖明的品德於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他的國家,一定要先整治好他的家庭;要整治好他的家庭,必須先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要加強自我品德修養,必須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須先使自己具有誠意。”這樣,那麼(可見)古人所謂端正思想和具有誠意,都是爲了要有所作爲。現在那些修心養性的人,卻想拋開天下國家,這就是要滅絕人的本性中本來的東西,(這些和尚、道士)可是他們不把他們的父親當作父親,(他們也都是臣子)可是他們不把他們的`君當作君,(他們都是民)可是他們不做百姓該做的事。孔子作《春秋》,中原地區的諸侯採用蠻夷禮節,就把他們當作蠻夷看待;蠻夷進入中原地區而採用華夏民族之禮的,就把他們當作華夏民族看待。《論語》說:“夷狄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沒有君主。”《詩經》說:“夷狄應當攻擊,荊舒應當懲罰。”現在,卻推崇夷禮之法,把野蠻人的道理加到中國先王的道理之上,這差不多(讓中國人)都淪爲野蠻人的地步了吧!

所謂先王之教,是什麼呢?就是博愛即稱之爲仁,合乎仁的行爲即稱爲義。按照仁義的原則去做就是道。內心具備仁義的本性、不需要外力的支持和幫助叫做德。教化人民的教材是《詩經》、《尚書》、《易經》和《春秋》。體現仁義道德的法式(進行社會控制的工具)是禮儀音樂、刑法、政令。社會階層應該是士、農、工、商構成,社會關係倫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師友、賓主、兄弟、夫婦,人民衣服是麻布絲綢,人民的居處是房屋,人民的食物是糧食、瓜果、蔬菜、魚肉。它們作爲理論是很容易明白的,它們作爲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所以,用它們來教育自己,就能和順吉祥;用它們來對待別人,就能做到博愛公正;用它們來修養內心,就能平和而寧靜;用它們來治理天下國家,就沒有不適當的地方。因此,活着爲人處事合乎情理,死了也順應自然。有人問:“你這個道,是什麼道呀?”我說:這是我所說的道,不是剛纔所說的道家和佛家的道。這個道是從堯傳給舜,舜傳給禹,禹傳給湯,湯傳給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傳給孔子,孔子傳給孟軻,孟軻死後,沒有繼承的人。只有荀卿和揚雄,對儒家學說認識、選擇的不精當,對儒家學說論述過於簡略還欠詳細。從周公以上,繼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在具體事務中能夠得到推行;從周公以下,繼承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們的學說能夠流傳。

那麼,現在怎麼辦才能使儒道獲得實行呢?我以爲: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傳;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須把和尚、道士還俗爲民,燒掉佛經道書,把佛寺、道觀變成民房。弘揚先王之儒道來教育人民,使鰥夫、寡婦、孤兒、老人、殘廢人、病人都能夠生活,這樣做大概也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