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丘而望遠唐詩翻譯及賞析

登高丘而望遠海,六鰲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登高丘而望遠唐詩翻譯及賞析

扶桑半摧折,白日沉光彩。

銀臺金闕如夢中,秦皇漢武空相待。

精衛費木石,黿鼉無所憑。

君不見驪山茂陵盡灰滅,牧羊之子來攀登。

盜賊劫寶玉,精靈竟何能。

窮兵黷武今如此,鼎湖飛龍安可乘?

翻譯

登上高丘,向大海遙望,那傳說中的東海六鰲。已早成了如霜的白骨,那海上的三神山如今已漂流到哪裏去了?

那東海中的神木扶桑可能早已摧折了吧,那裏可是日所出的地方。

神話中的銀臺金甄,只有在夢中才會出現,秦始皇和漢武帝想成仙的願望,只能是一場空夢啊。

精衛填海只能是空費木石,黿鼉架海爲樑的傳說也沒有什麼證據。

君不見驪山陵中的秦始皇和茂陵中的漢武帝都已早成土灰了嗎?他門的陵墓任憑牧羊的孩子攀來登去,無人來管。

眼看着墓中的金珠寶玉已被盜賊劫奪一空,他們的精靈究竟有何能耐?

像這樣的窮乓頰武、不管百姓死活的帝王,今天早該有如此之下場,他們怎可能會像黃帝那樣在鼎湖乘龍飛仙呢?

寫作背景

《登高丘而望遠》這首詩創作於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年),李白南遊吳越之時。那時唐玄宗溺於佛道,好神仙,求長生,多窮兵黷武、荒淫誤國之事。

賞析

《登高丘而望遠》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登高懷想詩。此詩從登山望遠引出一系列的聯想:表示對古代仙山瓊閣等傳說的懷疑,並嘲笑了秦始皇、漢武帝求仙的愚蠢行爲,有託古諷今之意。全詩可分爲三段:首二短句爲第一段,點明登山望遠;中間八句爲第二段,寫望中想到傳說中的神仙境界並不存在,神話傳說也爲虛妄;末六句爲第三段,寫望中想到秦始皇、漢武帝窮兵黷武,妄想長生,終歸一死。多用典故是此詩的主要特色。

唐玄宗時期的窮兵黷武

《登高丘而望遠》此詩有借古諷今之意,名託刺秦始皇、漢武帝迷信求仙、窮兵黷武,實諷唐玄宗,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全詩可分爲三部分。

首二短句爲第一段,點明登高山望遠海。登高臨海,極目遠眺,詩人心潮澎湃,但他並沒有寫滄海揚波,洪濤排空的景象,而去寫與大海、高山相關聯的神話傳說。

中間八句爲第二段,寫望中想到傳說中的`神仙境界並不存在,神話傳說也爲虛妄。六鰲成枯骨,三山已經是過眼雲煙。扶桑摧折,太陽的光彩已沉沒殆盡。“銀臺金闕”猶如夢中煙雲,秦皇漢武尋求的長生藥亦如幻影。精衛填海,徒勞無功;黿鼉爲樑,不足爲憑。

末六句爲第三段。寫望中想到秦始皇、漢武帝窮兵黷武,妄想長生,終歸一死。這一段爲全詩之主旨所在。秦始皇驪山構陵,漢武帝茂陵築墓,均已傾廢荒蕪。到而今,當年的英豪雄強早已灰飛煙滅,風光不再,只有聽憑牧羊子趕着羊羣來登臨踐踏。他們的魂靈守不住他們的墓冢,他們的餘威阻止不了盜墓者貪婪的掘奪。昔日窮兵黷武,威加四方,何等霸氣。如今仍落得個如此下場,要想乘飛龍而成仙,那簡直就是白日做夢。歷史就是無情的,自然也是殘酷的。那些想超越自然法則的“野心家”們,終究如凡夫俗子一樣,化作灰,墮爲塵,成爲深埋土堆裏的一把枯骨,與庶民百姓沒有兩樣。而他們那些愚妄的做法,最終成爲後人的笑柄。詩意還不僅限於此。懷古僅僅是引領詩興,由之寫來,直奔主題。唐玄宗,溺於佛道,好神仙,求長生,比起秦皇漢武來,猶過之而無不及;其窮兵黷武之舉,荒淫誤國之行,與之相比,並無二致。借古鑑今,借古喻今,借古諷今,纔是這首詩真正的主旨。

這首詩主要不是懷古之作,而是感時之作。登高山,望遠海,面對着絕好的寫詩環境,絕好的詩歌材料,詩人卻遙遙想起了歷史上兩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的求仙的荒誕,予以嚴厲抨擊。這是對此類皇帝的諷刺和批判,也是對當朝皇帝的暗示。感時傷世,抨今諷今,說明詩人雖落泊漂零,仍然心繫朝廷,心繫國運。

此詩典故密集,一個典故代表一種意象。這些意象的有序排列,組成了全詩的思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