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詩經》翻譯的風格與內涵探討性論文

摘要:從不同的視角,剖析《詩經》內容、修辭風格的翻譯,賞析英漢詩各具特色的語言魅力,揭示翻譯過程中文化背景的重要影響。

淺談《詩經》翻譯的風格與內涵探討性論文

 關鍵詞:詩經;風格;內涵;跨文化交際;翻譯策略

翻譯是人類跨文化的語言交流活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的手段和途徑。

中國的文字翻譯,最早是從詩歌開始。在中國古典文學中,詩歌的成就最大,它始終佔據着首要位置。

西方的傳教士帶着基督教來到中國後,把中國的詩歌翻譯成英語詩歌,並帶回西方,直接影響了西方的詩歌發展,也改變着英美的詩壇潮流。在中國古典文學中,《詩經》是最典雅最深刻的文學。而文學翻譯又是一門“棘手藝術”(a trouble art)。把《詩經》翻譯成外文,是一個很艱難的挑戰。

翻譯詩歌最高的突破點在於忠實地傳達原作的風格,達到聲詩(melopoeia)、形詩(phanopoeia)、理詩(logo—poeia),三者巧妙結合,從而達到翻譯藝術的巔峯,並熟練駕馭、擁有原作的情感,再現原始詩歌的優美。突破跨文化交際的障礙,豐富英漢雙語的文化底蘊。[1]

《詩經》包括“國風”、“小雅”、“大雅”和“頌”四個部分,共三百零五篇詩歌。十八世紀,英國學者將《詩經》中的詩篇譯成英語。英國傳教士理雅各(JamesLegge)在晚清中國文人王韜的幫助下,首次將《詩經》全部譯成散體英文出版,此譯本是無韻的散體,譯文簡明曉暢,譯筆貼近漢語,不增譯,不意釋。遺憾的是,他回國後爲迎合西方文化和詩歌潮流,重新翻譯《詩經》,從散體英文改成韻體英文,增加緒論,多篇幅介紹《詩經》的採編與流傳,內容與版本,格律與音韻及地理、政區、宗教等背景知識,並有註文、神話傳說、歷史掌故、風俗習慣。

《詩經》的內容和思想被西方文化接受併產生重大影響,達到文化趨同(acculturation)的最高點。下面便以《詩經》翻譯研究實際例證來闡釋英漢詩歌的風格與內涵。下面是《詩經》中的一篇《扌票有梅》的內容和翻譯。

扌票有梅

扌票有梅,其實七兮。

求我庶土,迨其吉兮!

扌票有梅,其實三兮。

求我庶土,迨其今兮!

扌票有梅,頃筐鳩之,求我蔗土,迨其謂之!這是少女唱的情歌,(本文由中國論文庫整理提供)有感於黃梅成熟墜落,樹上果實欲來欲少。感嘆青春已逝,以此鼓勵青年大膽追求自己的愛情。

這首詩有二種不同風格的譯文,一種是格律體譯文,譯於1876年,一種是散體譯文,譯於1871年。

RIPE (格律體譯文,1876)Ripe,the plums fall from the bough;

Only seven tenths left there now!Ye whose hearts on me are set,Now the time is fortunate!Ripe,the plums falls from the bough,Only three tenths left there now!Ye who wish my love to gain,Will not now apply in vain!No more plums upon the bough!All are in my basket now!Ye who me with ardor seek,Need the word but freely speak!RIPE(散體譯文,1871)Dropping are the fruits from the plums—tree;

There are(but)seven(tenths)of them leftFor the gentlemen who seek me,This is the fortunate time!Dropping are the fruits from the plums—treeThere are but gentlemen who seek me,Now is the time。

Dropt are the fruits from the plums—treeIn my shallow basket I have collected them,Would the gentlemen who seek me(only)speak about it!《詩經》散體的譯文,用直白如話、簡潔靈活的句式,生動準確地再現了原詩的意義與情趣。熱戀中少女純樸可愛的形象躍然紙上,比浪漫主義傳統英詩愛情篇章更富有生活氣息,在十九世紀後期英語詩壇上更爲難能可貴。散體是意譯的先聲。《詩經》源自中國古代民歌民謠。理雅各採取比較自由散體意譯方式,很好地保留原作這一特徵。這種接近民歌體裁的翻譯策略與技巧給我們翻譯提供了更大的啓迪。

《詩經》的韻體譯文,格律非常嚴謹。步式上風格爲(bough,now)、(set fortunate)(bough,now),(gain,vain)(bough,now)(seek,speak)即爲aabb,aacc,aadd。

雙行韻(couplet rhyme)且每節首兩句重複。在節奏上大致是抑揚格,顯得規矩平整。在遣詞造句方面,如Ye upon the bough in vain to seek with ardor等傳統英詩常見詞彙而大量增添英語詩歌古雅的韻味。[2]

詩歌中的音韻與節奏,英語與漢語差距很大,二者互譯非常難。漢語詩歌有一百多個韻部,押韻詞順暢。

而英語詩歌韻部是一千五百個,如果採用英語翻譯漢語詩歌,漢語詩很難翻譯。因此,格律體英語譯文只能精雕細琢,華麗做作,不能恰如其分表達漢語詩歌的意境。理雅各在中國期間潛心研究漢語詩歌,熟悉並能駕馭原作情感,突破跨文化交際障礙,達到翻譯藝術的巔峯,再現英語詩歌和漢語詩歌的'優美。如《詩經》中的《氓》的翻譯就反映了英語與漢語在詩歌的音韻與節奏方面存在很大差距。

氓之蚩蚩,報布貿絲。

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送子涉淇,至於頓近。

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將子無怒,秋以爲期。

乘彼土危垣,以望復關。

不見覆關,泣涕漣漣。

即見覆關,載笑載言。

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女士耽兮,不可說也。

這是一首以民間男女婚變爲題材的故事詩。少女在男子的一再追求下,儘管印象很好,但也先講條件。

如男女雙方結婚前的約定,占卜算命等。待這些實現後,兩人終成眷屬。然而在男女不等的條件下,終於造就薄倖男子和不幸女子,釀成婚變。婚變之後,女人回憶如夢消逝般的美好往日。尤感傷心,她以過來人沉重自省,告誡天下懷春少女。

譯文如下:

Lady’s LoveYou came…a simple ladIn dark blue cotton clad,To barter serge for silken wear;

But not for silk you dallied there,Ah!was it not for me。

Who led you through the k’e,Who guided you,To far Tun…K’—ew?“It is not I who would put off the day;

But you have none your cause to plead,”I said,“O love,take heed,When the leaves fall do with me what you may。”I saw the red leaves fall,And climbed the ruined wall,Towards the city of Fu h—kwanI did the dim horizon scan。

“He cometh not,”I said,

And burning tears were shed:You came…I smiled,Love…reconciled。

You said“By taper reed and tortoise—shell,I have divined,and all,O love,is well“Then haste the car,”I cried“Gather my goods and take me to thy side。”Before the mulberry tree,With leaves hath strewn the lea,How glossy…green are they!how rare!Ah!Thou young thoughtless dove beware!Avoid the dark fruit rife。

With sorrow to thy life。

And thou,whose fence,

Is innocence,Seek no sweet pleasuring with any youth!For when a man hath sinned,but little shameIs fastened to his name,Yet erring woman wears the garb of nuth……英語譯詩保留了原漢語詩詞的格式,分爲三節。

在內容和形式上做了大量調整。爲迎合西方人的閱讀習慣和愛好。在形式上,採用格律體翻譯,使用抑揚格四音步和三音步相互交錯。在韻式上運用押雙行韻:lad,clad,wear,there。即aa,bb,cc,dd。在第一節和第三節末尾押“報韻”(embracing rhyme)即abba。如第一節day,plead,heed,may。第三節youth,shame,name,uth。。

這樣翻譯句式更加嚴謹規整,韻律感強烈,體現維多利亞詩(Victorian style)採用格律體英譯漢詩的觀念與策略。在內容上,譯文保留原詩少女自白的特徵,巧妙運用第一人稱,生動親切,感人至深。

這首古詩文字艱深,意象精煉,富含典故。理雅各具有跨文化的修養,但在翻譯過程中也並沒有完全體現《詩經》內涵及意蘊之美。如“送子涉淇,至於頓丘”譯爲:Who led you through th K’e,Who guided you,To far Tun…Kew?在這裏,巧用字母翻譯喪失原詩的內涵。譯者與原作者之間“心靈契合”是跨文化交際中的突破點。

中國典故採用直譯方法,造成“欠額翻譯”(under…translation),不能完全體現原詩寫作風格。這也是翻譯中的難點。

《詩經》翻譯是中西文化交流中影響深遠的重要事件之一。在此過程中,翻譯起到難以替代的作用。

在英語翻譯領域中的策略、技巧、方法會給西方文化帶來新思想。

參考文獻:

[1]楊義。中國敘事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範仲英。談翻譯症[J]。中國翻譯,1986,(1):57—58。

[3]毛榮貴。譯心譯意[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