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瞭解《詩經》的詳細內容嗎?

【導讀】《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的500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計三萬九千二百二十四字。原稱《詩》,或稱《詩三百》、《詩三百篇》。

你瞭解《詩經》的詳細內容嗎?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的500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計三萬九千二百二十四字。原稱《詩》,或稱《詩三百》、《詩三百篇》。 戰國時被儒家尊爲“六經”之一,但並未視爲經典;漢置“五經”博士,《詩》於是又被官方推崇爲儒家的經典之一,稱爲《詩經》,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儒家奉有“四書”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五經”《詩》《書》《禮》《易》《樂》《春秋》)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詩經》共收作品305篇(另有6篇有目而無辭的“笙詩”不算在內)。它是一部樂歌總集,其305篇作品均爲配樂演唱的樂歌。《詩經》產生的地域廣闊,或出於王都,或出於各諸侯國。《詩經》作品主要來源於公卿列士所獻之詩,也有一部分是由民間採集而來,但都經過周王朝各代王官、樂師加工修訂。流傳既久,經手亦多,因而具有集體創作的性質。大約在公元前六世紀中葉,《詩經》就已編訂成書。舊時曾有所謂孔子“刪詩”之說,雖不足憑信。但他曾經說過“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篇》)的話。由此看來,孔子也許做過一番“正樂”之類的整理工作。

《詩經》按風、雅、頌分類編排。風即《國風》,包括15國風,即: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共收詩160篇。雅分《小雅》、《大雅》。《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爲105篇,頌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詩經》何以如此分類編排呢?古今學者對此聚訟紛壇。現在比較趨於一致的意見,是從“《詩》皆入樂”的認識出發,認爲主要是按照音樂的特點來劃分的。

現在大都認爲,“風”即音樂曲調之意。所謂《國風》,即指當時諸侯所轄各地域的樂曲,猶如今天的地方樂調。“雅”即“正”,又與“夏”通。周王畿一帶原爲夏人舊地,故周人時亦自稱夏人。王畿乃政治、文化中心,其言稱“正聲”,亦稱“雅言”,意爲標準音。當時宮廷和貴族所用樂歌即爲正聲、正樂。《詩經》中的《雅》便指王畿之樂,是相對於地方“土樂”而言的“正樂”。這一名稱,無疑反映了當時的尊王觀念。至於《小雅》、《大雅》之分,則是與它們音樂之不同和產生時代之遠近有關的。《頌》是用於朝廷、宗廟的樂章,是祭神、祭祖時所用的歌舞曲。祭祀祖宗,祈禱神明,讚頌王侯功德,是其內容上的特點;詩、樂、舞的合一,則是其形式上的特點。《頌》詩大多簡短,韻律缺乏規則,且不分章,不疊句。這都表明,它是音調緩慢、配合舞蹈的祭祀舞歌。作爲廟堂樂章,表現了對上帝和祖先的崇拜,是奴隸社會神權至上的反映。《頌》在當時無疑是最受尊崇的,但今天從文學的角度看來,它的價值遠不如《風》、《雅》。

關於《詩經》305篇產生的確切年代,現已很難一一考定,但可大致論定其創作時期是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即從公元前11世紀至前6世紀,前後大約500年間。《詩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這在名稱上便有比較明確的標識。它產生的地域是以北方的黃河流域爲中心,向南擴展到了江漢流域。地域相當廣闊。秦皇焚書,《詩》賴口耳相傳得以保全。漢興,廣開獻書之路,先秦典籍陸續重現。當時傳《詩》者有魯、齊、韓、毛四家。《魯詩》出於魯人申培,《齊詩》出於齊人轅固,《韓詩》出於燕人韓嬰,《毛詩》亦由其傳授者毛公而得名。毛公分別指大毛公魯人毛亨和小毛公趙人毛萇。魯、齊、韓三家詩屬今文經學派,興盛於漢武帝以後百餘年間。《毛詩》屬古文經學派,較“三家詩”晚出。當“三家詩”興盛時,《毛詩》處於被壓抑的地位。東漢以後,《毛詩》盛行於世。“三家詩”先後失傳,傳下來的便只有《毛詩》,這也就是流傳到今天的《詩經》。

《詩經》分《風》、《雅》、《頌》三類,有一小部分是由先世流傳下來,又經後世補記或編定的,但這些詩歌的雛形產生的年代則遠在西周建國之前,如《商頌》裏那些商人用於祭祀英雄祖先的祭歌,《大雅》中那些對周族先王創業立國的頌歌等。

《頌》詩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商頌》5篇,《魯頌》4篇,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主要記述商、周先祖功業,歌頌他們對民族發展的巨大貢獻。商、周的先祖,不僅是部族的軍事首領,帶領本部族保衛家園、開疆拓土,奠定九州統一的基礎,而且是本部族的勞動組織者與領導者,有的還是勞動生產的發明創造者,這些頌揚英雄先祖的詩歌,便成了《頌》詩中的精華。這些先祖是當時先進社會力量和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詩中塑造的也是生氣勃勃的、對歷史的發展有偉大貢獻的英雄形象,與後世御用文人抽象地頌揚帝王功德的諛詞是迥然不同的。

《雅》詩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數是西周公卿列士的獻詩,主要用於朝會、宴會、朝聘。但也有周朝之前就流傳的歌謠,如《生民》、《公劉》、《綿》等,這些敘述周人先祖后稷、公劉、古公父領導周民族奮鬥發展的史詩,其產生的年代和詩中所描寫的時代相距不會太遠,從詩的節奏和韻律看,還保留着古老詩歌的特點。《大雅》中還有一小部分政治諷諫詩。在《小雅》中,政治諷刺詩已佔絕大部分,這不僅因爲這些詩是在周王室衰微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而且還因爲一部分士大夫、貴族階級下層人士甚至個別平民也參與創作,由於他們對當權者的昏庸腐敗不滿甚至憎惡,在他們諷諫的詩中多含怨刺與批判,指責了時弊、揭露了黑暗,表示了對時局的憂慮,反映了人民的某些疾苦。《小雅》中還有表現周室與周邊部族之間矛盾的詩,詩中流露了反侵略的愛國思想。還有少量反映人民生活的詩歌,其格調已近於《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