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各段的詳略內容

導語:《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下面小編講解木蘭詩的詳略得當,歡迎參考。

《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它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此詩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後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其詩中幾件事的描繪詳略得當,一、二、五、六段詳寫木蘭女兒情懷,三、四段略寫戰場上的英雄氣概。從內容上突出兒女情懷,豐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實感人。結構上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第一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聲,唯聞女嘆息。”唧唧是嘆息聲。木蘭當戶織,卻不聞機杼聲,這暗示木蘭此時已無心織造。唯聞女嘆息,進而暗示木蘭內心憂思深重。以“唧唧復唧唧”開頭,則此一暗示,效果突出。起唱已見出手不凡。“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兩問實是一問,出以排比,便扣人心絃。“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問得那樣關切,回答卻如此平靜,可見木蘭性格之沉着,亦意味着木蘭內心之憂思,經過激烈衝突後,已毅然下定決心。“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徵兵文書連夜發至應徵人家,這說明軍情十分火急,顯然是敵人大舉進犯。可汗大徵兵,則千家萬戶皆有關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軍書指徵兵名冊,十二卷是言其多,卷卷有父名是誇張,言父親應徵,冊上有名,千真萬確也。“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此二句言一事:家中父老子幼,支撐門戶唯有木蘭。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征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木蘭好女兒,替父從軍意志,實爲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之凝聚,亦爲巾幗英雄本色之發露。

第二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連下四個排比句,鋪陳四市購買鞍馬,尤其“駿馬”、“長鞭”二語,極有氣派地寫出木蘭出征之前的昂揚士氣。士氣,原是士兵的生命。“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暮至,不必坐實爲一日內事,此言曉行夜宿,征途之長,行軍之急。此四句展開巨幅出征情景。先言其情。古時一少女離開閨閣遠赴沙場,不異投入另一世界。旦辭爺孃,暮宿黃河,黃河激流濺濺之鳴聲,代替了平日父母親切之呼喚,這層層描寫,將一女性出征之後全幅生活翻天覆地之變化、全幅心態之新異感受,一一凸現出來。唯其如此,所以真。再言其景。黃河邊上,暮色蒼茫之中,一位女戰士枕戈待旦,這是十分蒼涼而又悲壯之境界。此種境界,在中國詩史上稀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此四句與上四句爲一排比,但意脈已大大發展。暮至黑山,言至而不言宿,暗示我軍已經前敵。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直提起戰鬥即將打響,亦意味着木蘭昔日之兒女情懷,從此將在戰爭中百鍊成鋼。

第三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上二句寫我軍征戰之奮勇,“赴”字、“度”字、“飛”字,極有氣勢。中二句寫宿營之戒備警惕,亦點出戰地生涯之艱苦卓絕。四句雖寫全軍,木蘭自在其中。下二句以將軍之戰死,襯凸木蘭生還之不易。“百戰”、“十年”皆非實數,概言戰事頻繁,歲月漫長也。此六句,寫盡木蘭從軍生涯,筆墨異常精煉。

第四段,寫木蘭還朝辭官。“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天子即可汗,明堂指朝廷。策勳即記功,勳位分作若干等,每升一等是一轉,十二轉者,誇張連升之速也。百千強,言賞賜之物成百成千還多。寫天子對木蘭之優遇非常,一則暗示木蘭戰功之卓著,一則襯凸木蘭還家之心切。“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借千里足,送兒還故鄉。”定是木蘭對於勳位賞賜全無興趣,故天子怪而問其所欲,木蘭則告以不用作官,只願還鄉。願借千里足(指快馬),婉言歸心似箭也。木蘭不受官職,固然可謂鄙薄官祿,但也應知她還隱蔽着女性之身份,在當時條件下,女子又豈能做官(從軍本是萬不得已)。尤其長期離別父母,女兒之情深切矣。辭官一節,仍是緊扣木蘭作爲一女性來寫的。

第五段,以濃墨重彩大書木蘭還家與親人團聚。“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妹聞姊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描繪全家歡迎木蘭,一氣鋪陳三排六句,喜慶歡騰遂至高潮。然而箇中仍極有分辨,須加體會。十二年過去矣,父母更加衰老,故彼此相扶出城來迎。阿妹長大成人,故依閨閣之禮,用紅妝隆重歡迎。既逢喜慶必殺豬宰羊。一片歡樂和祥,而又長幼有序,此中深具傳統禮俗之美也。木蘭喜慰,可想而知。“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脫我戰時袍,着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帖花黃即在面額上貼花塗黃,是當時婦女流行之容飾。一氣又是四排句兩偶句,鋪寫木蘭恢復女兒身之樂。十二年未入之閨閣,未坐之牀,未着之衣裳,未理之雲鬢,未貼之花黃,今日百度俱興矣,其樂何若!這意味着,木蘭來之不易的女性之復歸。“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古代兵制十人爲一火,火伴即同火之士兵。火伴們能不驚惶?誰知道十二年來一同征戰出生入死之木蘭,原來竟是門前這位光彩照人之女郎!全詩懸念至此解開,原來十二年裏,木蘭是女扮男裝從軍作戰。此一節最具喜劇性效果,亦是全幅詩情之最高潮。然而又令深思。十二年沙場之出生入死,難。十二年喬裝而不露痕跡,更難。木蘭內心之精神力量,該是何等之大!

第六段,用比喻作結。“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撲朔是跳躍貌,迷離是兔眼眯縫貌,此二句互文。雄兔撲朔而又迷離,雌兔迷離而又撲朔,兩兔一道在地上奔跑,誰又能辨其雌雄!木蘭與大夥一道征戰,裝束舉止與男子並無二致,大夥又豈能知道我是女子呢?此一機智幽默之比喻,是木蘭女扮男裝之奇蹟的圓滿解釋,亦是喜劇性詩情之嫋嫋餘音,此餘音之有餘不盡,仍在於意味着木蘭之英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