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鑑賞選擇題及答案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詩歌吧,詩歌是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學體裁。你知道什麼樣的詩歌才經典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詩歌鑑賞選擇題及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詩歌鑑賞選擇題及答案

一、詩歌鑑賞選擇題

一.望嶽(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1理解正確的是(C)

A“齊魯青未了”是指齊魯大地雖不是一片綠色,山色卻是無邊無際的。

B“陰陽割昏曉”描寫了山中黃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寫了黃昏時的山景和詩人的感受。

D“一覽衆山小”表達了詩人登臨山巔所產生的無往不勝的傲氣。

2理解不正確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寫出了作者乍一望見泰山時對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鍾神秀”句,“鍾”是“聚集”的意思,“鍾”字將大自然寫得十分有情。

C“陰陽割昏曉”中“割”字給人泰山如刀的感覺,突出了泰山險峻崎嶇的形象。

D“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寫出了黃昏時山中雲氣層出的山景和詩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確的是(D)

A首聯寫遠望之景。以距離之遠烘托泰山之高,表現了詩人初見泰山時激動喜悅、驚歎不已的心情。

B頷聯寫近望之勢。“鍾”字,寫大自然格外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寫挺拔的山峯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頸聯寫細望之景。山中層雲繚繞,使心靈受到滌盪。極目遠眺,飛鳥還巢,可知詩人矚望之專注。

D尾聯寫詩人登上了泰山極頂,以腳下羣山的渺小反襯泰山的雄偉,蘊含深刻的哲理。

4理解不正確的是(C)

A.第一句表達了詩人高山仰止的感嘆。

B.第二句詩人以距離遠襯托山勢高峻。

C第三句是說泰山非常有運氣和福氣。

D最後兩句表現了詩人的雄心和氣概。

5理解不正確的是(B)

A首聯一問一答,表達詩人敬慕之情。

B..頷聯寫遠觀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頸聯寫黃昏時的山景和詩人的感受。

D尾聯表達詩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壯志。

6下列對詩歌理解有誤的一項(C)

A.泰山別名“岱”,因居五嶽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設問的方式體現了詩人乍見泰山似的驚歎。

C.末句描寫是詩人登上山頂後所看到的景象,極富哲理。

D.全詩由遠望到近望、細望,表達了詩人對泰山的熱愛。

二.飲湖上初晴後雨(蘇軾)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1理解不正確的是(A)

A詩歌前兩句生動描寫了西湖雨後天晴的美麗景緻。

B..末句中的“淡妝濃抹”與前兩句中的“晴、雨”照應,比喻奇妙而貼切。

C詩人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因爲她們都具有上天賦予的自然之美。

D詩人通過描繪西湖的美景,表達了他對西湖的熱愛與讚美。

2理解不正確的是(C)

A.首句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瀲灩”突出水波盪漾、波光粼粼的狀態。

B.次句描寫雨天中的山色,“空濛”勾勒出西湖周圍羣山朦朧的景色。

C最後兩句將西湖比作西子,特別強調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優美。

D詩人在詩中借景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了對西湖的喜愛之情。

3理解不正確的是(C)

A這是一首七言絕句。

B一二句寫西湖水光山色無論晴雨天都是美好奇妙的。

C.三四句通過比喻讚美了西子的美麗。

D“總相宜”與“晴方好”、“雨亦奇”相照應。

4理解正確的是(C)

A首句寫了雨中西湖水波盪漾,但是沒有晴天美好。

B.第二句說雨中的山雲霧迷茫似有若無,非常奇怪。

C.第三句在西湖與西施之間建立了比喻的關係。

D第四句“淡妝濃抹總相宜”是描寫西施的,不是描寫西湖的。

5理解不正確的是(B)

A“瀲灩”描寫了西湖晴天波光閃閃的水光。

B.“空濛”描寫了西湖雨後迷迷茫茫的山色。

C“西湖”和“西子”都有婀娜多姿的神韻。

D“淡妝”和“濃抹”指西湖的晴姿和雨態。

6理解不正確的是(B)

A詩人邊飲邊賞西湖的兩種風光。

B..詩中描繪了西湖的具體景物。

C詩人給西湖賦予了生命之美。

D.詩人非常熱愛西湖的美景。

7.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B)

A.首句描寫了西湖晴天的水光。

B.次句描寫了雨後的山色。

C.詩人將西湖比作西子,寫出了西湖的神韻。

D.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三.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1理解不正確的是(A)

A“強說愁”寫出了年輕人的志高遠大、好勝純真。

B.“欲說還休”寫出了詞人的矛盾心理,孤獨壓抑。

C詞的末句形似輕鬆灑脫,實則無法排遣沉重抑鬱。

D.通篇言“愁”,表達了遭到排擠、報國無門的哀愁。

2理解不正確的是(C)

A本詞寫出了作者內心無處傾訴的苦悶。

B.“少年”在詞中的意思是年輕的時候。

C“爲賦新詞”的意思是寫出新賦新詞。

D“強說愁”指的是沒有愁而硬要說愁。

3理解不正確的是(B)

A“醜奴兒”是詞牌名,“書博山道中壁”是詞的題目。

B..反覆、對比和對偶是本詞采用的修辭方法,也是本詞流傳千古的根本原因。

C上闋有兩組因果關係:前一句“愛上層樓”是果,後一句“愛上層樓”是因。

D上闋的“愁”是少不更事無病呻吟的閒愁,下闋的“愁”是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哀愁。

4理解不正確的是(B)

A“愛上層樓”是指年少志高,目光遠大。

B..“強說愁”說明年輕人已經有了斯文習氣。

C“識盡”概括了詞作者半生的艱辛歷程。

D“欲說還休”暗含對朝廷的諷刺和不滿。

5理解不正確的是(C)

A.上片回憶作者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

B..下片表現出作者內心深處的痛楚和矛盾。

C.此詞上、下片裏“愁”的含義是相同的。

D全詞構思新巧,語淺意深,耐人尋味。

6下列對作品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C)

A.詞人少年時“愛上層樓”是因爲“不識愁滋味”。

B.一個“強”字寫出少年詞人故作深沉的情態。

C.“欲說還休”表現出詞人歷經艱辛後的豁達與超脫。

D.“愁”是連接起整首詞上下兩片的關鍵詞語。

7下列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D)。

A.詞的上片側重回憶作者“少年”時的“愁”,詞的下片側重抒發作者“而今”的愁。

B.上片中“不識”描繪了年輕時的純真無知,下片中“識盡”概括了作者艱辛的歷程。

C.詞的上片作者把不諳世事的閒愁當作了愁,詞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說還休”的愁緒。

D.詞的上片作者的情緒悲壯豪放,詞的下片作者的情緒哀婉悽絕,全詞形成鮮明對比。

8下列詩句中與本詞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相類似的一句是(B)

A.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B.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C.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D.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9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C)

A.詞人少年時“愛上層樓”是因爲“不識愁滋味”。

B.一個“強”字寫出少年詞人故作深沉的情態。

C.“欲說還休”表現詞人歷盡艱辛後的超脫心情。

D.“愁”是連結起整首詞上下兩片的關鍵詞語。

二、詩歌鑑賞選擇題練習

1.踏莎行.山居(張掄)

秋入雲山,物情瀟灑,百般景物堪圖畫。丹楓萬葉碧雲邊,黃花千點幽巖下。已喜佳辰,更憐清夜,一輪明月林梢掛。鬆醪[注]常與野人期,忘形共說清閒話。

[注]“鬆醪”:是鬆膏釀製的酒。

下列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句“秋入雲山”,語言簡明形象,“入”字寫出了深山秋意颯然而至的景象。

B.詞人以“瀟灑”形容“物情”,賦予山中萬物以情志風神,秀逸靈動,意蘊無窮。

C.下片寫月圓之夜,詩人身處良辰佳景,獨對冷清的秋夜,難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D.上片寫了斑斕如畫的秋山景象,下片寫了清朗閒雅的山居之景,詩中有畫,情景交融。

2.滿庭芳張風子

咄哉牛兒,心壯力壯,幾人能可牽繫。爲愛原上,嬌嫩草萎萎。只管侵青逐翠,奔走後、豈顧羣迷。爭知道,山遙水遠,回首到家遲。牧童,能有智,長繩牢把,短梢高攜。任從它,入泥入水無爲。我自心調步穩,青松下、橫笛長吹。

當歸處,人牛不見,正是月明時。

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牛兒強健倔強,只管啃食原野上的嫩草,離家越來越遠了。

B.牧童只顧着自己玩耍,放任牛兒入泥人水,卻不加以管束。

C.青松下,牧童悠然自得地吹起了長笛,顯示出愉快的心情。

D.本詞語言樸實無華,饒有風趣,富有濃郁的田園生活氣息。

3雲居寺①高頂王褒②

中峯雲已合,絕頂日猶晴。邑居隨望近,風煙對眼生。

注:①雲居寺:在北周都城長安附近的山上,一說此山是終南山。②王褒(513-576

年):先後在南朝的樑和北朝的西魏、北周爲官,才名極高。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詩雖然只有二十個字,但是大闔大開,氣魄雄偉,景象堪稱壯麗。

B.詩人表現高山景觀的特徵,語言十分簡省,卻能帶給讀者強烈的感受。

C.本詩良好的.藝術效果是通過繪聲繪色、細緻入微的靜態描摹獲得的。

D.這是一首五言絕句,前兩句運用對偶的手法,給人工整勻稱的美感。4

4高荷元稹

種藕百餘根,高荷才四葉。颭閃碧雲扇,團圓青玉疊。

亭亭自擡舉,鼎鼎難藏擪①。不學着水荃②,一生長怗怗③。

[註釋]①擪,音yè,按、壓。②荃,一種水草。③怗,音tiē,安定,安寧。

下列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將藕與荷並寫,“才”字感喟頗深,可見高荷難得。

B.“颭閃”寫風吹葉動之狀,以“扇”喻荷葉,生動貼切。

C.荷葉因風力的擡舉而亭亭玉立,故而別有一番嬌美風姿。

D.荷雖有“圓”、“青”等特點,但作者強調的是其“高”。

5卜算子泊吳江夜見孤雁①(元)薩都剌

明月麗長空,水淨秋宵永。悄無蹤、烏鵲南飛,但見孤鴻影。

自離邊塞路,偏耐江波靜。西風鳴、宿夢魂單,霜落蒹葭冷。

注:①薩都剌被貶官南行途中所作。

下列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秋宵永”的“永”字浸潤了作者的主觀情感:因爲夜不能寐,才感到秋夜格外漫長。

B.作者引用了曹操的詩句,既寫出烏鵲向南飛去的景象,又體現與曹詩感情的共鳴。

C.“霜落蒹葭冷”一句,從時間和地點兩個方面寫出孤雁深夜棲息在蒹葭叢中的困境。

D.這首詞意境開闊,借寫孤雁寄託作者的情懷,體現了流暢樸實、清新委婉的風格。

6耘田鼓[注]可朋(後蜀)

農夫田頭鼓,王孫筵上鼓。擊鼓兮皆爲鼓,一何樂兮一何苦?

上有烈日,下有焦土。願我天公降之以雨,令桑麻熟,倉箱富,

不飢不寒,上下一般足。

[注]耘田鼓:古代掛在田頭樹上的鼓,農忙時敲擊,以激勵催促農人提高勞作效

率。

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田頭鼓”就是耘田鼓,“筵上鼓”指的是王公貴族筵宴上飲酒作樂時所擊之鼓。

B.詩人真誠地祈願天公降下甘霖,使桑麻成熟,糧食滿倉,百姓們不再挨餓受凍。

C.最後一句“上下一般足”,意思是王孫貴族能夠與普通百姓同甘共苦,知足常樂。

D.本詩語言質樸平易,感情深沉強烈,揭露社會的不平等現象,有很強的感染力。

7賣花詞高啓

綠盆小樹枝枝好,花比人家別開早。

陌頭擔得春風行,美人出簾聞叫聲。

移去莫愁花不活,賣與還傳種花訣。

餘香滿路日暮歸,猶有蜂蝶相隨飛。

買花朱門幾回改,不如擔上花長在。

對下列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賣花郎的花與衆不同,枝葉繁茂青翠,花朵鮮豔美麗,花期也早於其他人家。

B.賣花郎擔着花擔一路走來,腳步如春風般輕盈,他的叫賣聲引來美人出簾買花。

C.日暮之時,賣花郎賣花歸來,只有蜂蝶相隨,他因擔有餘花,心情孤寂而無奈。

D.詩的結尾兩句運用對比手法,含蓄地表達了作品的主旨,意蘊豐富,給人啓迪。8

8定風波李珣

雁過秋空夜未央①,隔窗煙月鎖蓮塘。往事豈堪容易想,惆悵,故人迢遞在瀟湘。

縱有迴文②重疊意,誰寄?解鬟臨鏡泣殘妝。沉水香消金鴨③冷,愁永。候蟲聲接杵聲④長。

[注]①央:盡。②迴文:前秦才女蘇蕙作迴文詩以傳情意。③金鴨:如鴨形的金屬香爐。④杵聲:以杵搗物聲,此指製作寒衣發出的聲音。

下列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雁過秋空夜未央”,開篇寫北雁南歸、長夜漫漫,點明具體時間。

B.“隔窗煙月鎖蓮塘”的“鎖”字,既寫景緻特徵又含人物觀景心情。

C.“沉水香消金鴨冷”寫香不覺間已燃盡,以香消爐冷表現時間推移。

D.末句“候蟲聲接杵聲長”寫周圍環境的喧鬧使人物的愁緒得以排遣。9

9水調歌頭·金山①觀月張孝祥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寄聲月姊,借我玉鑑此中看。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涌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②,飛霞珮,切雲冠③。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處?聞道羣仙笑我,要我欲俱還。揮手從此去,翳鳳更驂鸞。

【註釋】①金山:鎮江紫金山。②表獨立:卓然而立。③切雲:一種高冠名。

下列對詩句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詞的上片描寫了月光下的奇幻景象:江山雄麗,魚龍悲嘯,星辰倒映,霧氣瀰漫。

B.詞的下片以戴高冠、佩美飾的超凡脫俗的飄逸形象,表達出詞人高潔的精神追求。

C.結尾句寫詞人嚮往乘坐以鳳羽爲蓋、鸞鳥駕馭的飛車,流露出他羽化成仙的渴望。

D.全詞寫景手法富於變化,或實或虛,亦真亦幻,刻畫形象多用想像,頗具浪漫色彩。

10.一剪梅袁州解印劉克莊①

陌上行人怪府公,還是詩窮,還是文窮?下車上馬太匆匆,來是春風,去是秋風。

階銜免得帶兵農,嬉到昏鍾,睡到齋鍾。不消提嶽與知宮②,喚作山翁,喚作溪翁。

[註釋]①劉克莊:宋代詞人。公元1237年春,詞人赴袁州任職,數月後,即因火災被劾罷官詞人對此心有不平,因作此詩。②嶽、知宮:官職名。

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陌上行人怪府公”一句,借路上行人對詞人匆匆離職的驚怪、不解,從側面表現了詞人內心的不平。

B.二、三句寫行人猜測詞人被罷官的原因,只當他是因寫詩文而獲罪,表明詞人在任期間並非爲政有失。

C.“嬉到昏鍾,睡到齋鍾”兩句,寫詞人罷官後整日玩耍、安睡,表現了擺脫公務煩擾之後的閒適愜意。

D.這首詞借路上行人與詞人之間的問答,抒寫了詞人罷官後的心境,構思巧妙,語言口語化,意蘊豐富。

11贈賣鬆人於武陵①

入市雖求利,憐君意獨真。欲將寒澗樹,賣與翠樓②人。

瘦葉幾經雪,淡花應少春。長安重桃李,徒染六街③塵!

註釋:①於武陵,中唐詩人,曾考取進士。一生仕途不達,遍遊天下。②翠樓,泛指富貴人家。③六街,指長安城內的六條主要街道。

下列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前兩句寫到了賣鬆人到都城長安賣松樹,雖爲求利,但心思獨特。

B.第五句寫松樹雖葉瘦卻曾頂風傲雪,介紹了松樹的特點及其經歷。

C.第六句寫松樹花色淺淡而缺少春意,暗含着作者對此的委婉批評。

D.第八句寫出了松樹遍售於六街而無人購買、徒蒙灰塵的無奈際遇。12

12聞笛(唐)張巡①

晷曉試一臨,虜騎附城陰。

不辨風塵色,安知天地心?

營開邊月近,戰苦陣雲深。

旦夕更樓上,遙聞橫笛音。

注:①張巡:“安史之亂”時期著名的英雄,親率將十共守睢陽,後戰死。②鋁蟯(tiaoyao):高峻。③城:指睢陽城。

下列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第二句既指明安祿山叛亂的不義性質,也寫m軍情的緊迫。

B.尾聯與首聯遙相呼應,寫明作者是在更樓之上登高嘹望敵情。

C.本詩既是戰亂時代的藝術展現,又是作者不朽人格的光輝寫照。

D.全詩語言平易,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抒發了作者的思鄉情懷。

13秋晚登城北門陸游

幅巾藜杖北城頭,卷地西風滿眼愁。

一點烽傳散關信,兩行雁帶杜陵①秋。

山河興廢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樓。

橫槊賦詩非復昔,夢魂猶繞古梁州②。

注:①杜陵:本指長安,此處借指汴京。②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漢中,南宋西北邊境上的重要關塞南鄭、大散關皆在此地,詩人過去曾在這裏駐守。

下列對詩句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上句運用白描的手法刻畫了詩人登臨北城樓扶杖遠眺的形象,下句則寫詩人見西風捲地而觸目傷懷的情景。

B.頷聯寫詩人在北城頭遠遠地看見從大散關傳來的烽煙,南飛的鴻雁在硝煙中把秋意帶到了詩人日夜懷念的杜陵。

C.頸聯以形傳神,通過詩人“搔首”“倚樓”這兩個動作,形象而生動地表現了其內心煩亂不安又悵然無奈的情緒。

D.全詩感情充沛,詩人愁緒滿懷,既有登臨而起的悲秋之情,也懷有對山河興廢的嘆惋,還有因身世安危而生的感慨。

三、關於現代詩歌教學內容點的選擇(節選範文)

《高中語文詩歌有效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1,重視誦讀方法,有效理解品味。語言獨特是詩歌最顯著的特點,詩歌以形象而精練的語言表達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詩歌語言的領悟上下功夫。學生誦讀的方法應根據詩歌的不同而有多樣性,有的詩歌要在誦讀的基礎上理解,有的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有的需要聲情並茂的誦讀,有的需要模糊的誦讀。

2,體會文本內涵,深度挖掘思想。這一點是詩歌教學的主色調。

3,運用類比教學,提高鑑賞能力。

《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思考》王建華

1,激發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興趣。(教好現代詩歌的前提)

1),舉行“課前送你一首詩”活動。要求學生課外查閱相關資料,尋找一些短小精悍,蘊含深厚的新詩,用課前五分鐘的時間進行朗誦,並作簡要講解,如詩歌所講的內容,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作者創作的意圖等。全班學生輪流參加,人人都要參與。

2)回想舊知,上好引導課。同時,教師本人也要注意一些問題,主要有:平時授課時注意多引用一些優美的詩句;平時多向學生介紹一些詩歌作品,甚至可以找一些詩歌方面的書刊與學生共賞;實施舉行詩歌朗誦會;在指導寫作時鼓勵學生嘗試寫詩歌,並加以悉心指導,等等。

2,強化鑑賞古詩詞的能力。(由於我國詩歌和古典詩歌有着承襲的關係,有些新詩詩人本身對古典詩歌有較深的造詣,他們創作的詩歌往往具有古典美或帶有古典詩歌的意蘊美。所以,學習現代詩歌應該具備一點鑑賞古詩詞的能力。)

1)要求學生復背初中學過的古詩詞。背完後還要讓學生講一講所背詩詞的意思,以及自己的體會。這樣學生無形中也重溫了舊知,也重新理解了鑑賞詩歌的方法。

2)指導學生改寫古詩詞。如將古詩詞改寫成新詩等等。改寫時要求要體現出古詩詞的意境,作者的情感,最好還能保持作者的創作風格。

3)教給學生一些鑑賞詩歌的方法。如:把握詩歌的意境,等。

3.加強朗誦訓練。

1)能夠把握詩句的節奏。現代詩歌由於形式比較自由,節奏不好把握,但也不是沒有規律可循,一般以一個詞或詞組(短語)爲一個節拍,如:“我的心是葉小小的船,在你的夢中劃過,蕩起了輕妙的漣漪”,其節奏爲每句三拍;可見,只要細心,新詩的節奏也是可以把握的。

2)能夠把握語氣的輕重。如什麼地方要讀得重,什麼地方要讀得輕;什麼地方要讀得高亢,什麼地方要讀得沉抑??都要能夠體察得到。

3)能夠在指導學生朗誦時,可範讀,也可放錄音;在學生朗誦時儘量要有表情地朗誦。

4,指導學生寫詩歌和辦詩版報。

《關於現代詩歌教學的幾點思考》河北廊坊師範學院範欣欣

1,認識詩歌的主觀特性。詩的感情往往是詩人主觀的,獨特的情感,詩的意境是含蓄而朦朧的,詩歌的語言是簡約,凝練和跳躍的。

2,把握詩歌解讀的可操作性。

1)以相關背景爲依據,把握詩歌解讀的切入點。如:臧克家的《有的人》是一首優秀的現代短詩,詩中兩種人的對比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如果對詩中兩種人的行爲和精神實質沒有一定的“已知”來作爲教學鋪墊,就不是那麼容易把握了。

2)要進行開放式的解讀與賞析,體會詩的意境。感受詩的意境時,可以通過推敲語言,琢磨構思,研究修辭手法等,來認識詩中所創造的形象的意義及審美價值,推敲語言要善

於抓住“詩眼”,瞭解其豐富的含義,不僅瞭解字面上的意義,還要了解字裏行間的內在含義,即所謂的“言外之意”。在琢磨詩的構思上,要了解詩人憑藉什麼事物或表現手法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理想,願望。

3)以誦讀作爲解讀詩歌的輔佐。誦讀詩歌最直觀的感受是詩的音樂美。通過反覆誦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從而感受詩歌中折射出來的氛圍光彩,品味其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深刻體會詩人的感情波瀾,進而調動自己的情感,使之與詩人感情基調一致,產生共鳴。、

3,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力,品味和創造詩情畫意。讀詩必須經

過這樣一個過程:詩人心中之詩——紙上之詩——讀者心中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