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過年民俗詩歌介紹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農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開始,接下來小編爲你帶來傳統過年民俗詩歌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傳統過年民俗詩歌介紹

晉 饋春盤

立春鹹作春盤嘗,蘆菔芹芽伴韭黃。

互贈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須待膏粱。

古時候在立春有吃五辛盤的風俗。依據《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元日,……進屠蘇酒,下五辛盤。”周處《風土記》:“元日造五辛盤。”注云:“五辛所以發五藏之氣,即大蒜、小蒜、韭菜、雲苔、胡荽是也。”五辛盤又稱春盤。《摭遺》載:“東晉李鄂立春日命以蘆菔、芹芽爲春盤饋貺。”《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這一風俗傳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驛中作窮春盤》詩,其中說到用藕、豌豆、蔥、蔞蒿、韭黃和粉絲作春盤。

唐 飾梅花妝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點額顏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壽陽宮裏人。

在古時候,以正月初七日爲“人日”,依據《事物記》記載:東方朔最初置“人日”。傳說宋武帝時,壽陽公主在人日臥含章殿,檐下梅花飄落在公主額上,形成一種裝飾;宮女效之,以紅點額爲“梅花妝”。此俗傳至唐宋,婦女多在臉上畫各式圖案;有“斜紅、面靨”等名目;塗脣有“萬金紅、大紅、內家圓”等名目。其實,婦女在臉上點畫裝飾,早在春秋戰國時已經興起了;長沙出土楚國女俑的臉上就有圓點的圖案可證。到唐代發展爲往臉上貼金箔花鈿,成爲一種化妝時尚。

唐 放燈

火樹銀花不夜天,遊人元宵多留連。

燈山星橋笙歌滿,金吾放禁任狂歡。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早在漢代已有慶賀元宵之俗,至唐規模更爲盛大。蘇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詩中:“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濃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成爲元宵詩經典之作。唐睿宗時元夕作燈樹高二十丈,燃燈五萬盞,號爲“火樹”。“金吾不禁夜”是說京城破例取消夜間戒嚴,允許市民逛燈三整夜,又稱“放燈”。

唐 送窮

年年晦日送窮神,柳車草船載出門。

瀝酒再拜早離去;老窮方走新窮臨。

送窮之俗,自漢已有之。西漢揚雄有《逐貧賦》。依據《金谷園記》雲:“高陽氏子瘦約,好衣敝衣食糜。人作新衣與之,即裂破以火燒穿著之。宮中號曰窮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棄破衣,是日祀於巷,曰送窮鬼。”傳說窮神穿破衣,吃稀飯;在正月最後一天死去。大家在這天熬粥、扔破衣、結柳爲車、縛草爲船,在巷口焚之。祝送窮神,永不回來。至唐仍有此俗。韓愈有《送窮父》文;姚合有《晦日送窮》詩:“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