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鑑賞:耶路撒冷的悲傷

耶路撒冷的悲傷

詩歌鑑賞:耶路撒冷的悲傷

[希伯來]《聖經》

先前滿有人民的城,

現在何竟獨坐!

先前在列國中爲大的,

現在竟如寡婦!

先前在諸省中爲王后的,

現在成爲進貢的。

她夜間痛哭,淚流滿腮,

在一切所親愛的中間沒有一個安慰她的。

她的朋友都以詭詐待她,

成爲她的仇敵。

猶太因遭遇苦難,

又因多服勞苦,就遷到外邦。

她住在列國中,尋不着安息。

追逼她的,都在狹窄之地將她追上。

錫安的路徑,因無人來守聖節就悲傷。

她的城門淒涼,

她的祭司嘆息,

她的處女受艱難,自己也愁苦。

她的敵人爲首,

她的仇敵亨通。

因耶和華爲她許多的罪過使她受苦,

她的孩童被敵人擄去。

錫安城的威榮全都失去。

她的首領像找不着草場的鹿,

在追趕的人前無力行走。

(簡體中文和合本)

【賞析】

這首《耶路撒冷的悲傷》選自《耶利米哀歌第一章》。《哀歌》是聖經中情調最爲悲慘的一卷書,它以哀歌的形式展現了希伯來民族在被新巴比倫帝國征服之後的悲慘情境。《哀歌》在傳統上被認爲是由猶太滅國期間最偉大的先知耶利米所作,因爲作品中所表現的思想情感甚至某些用詞都具有耶利米個人的特色。不過並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耶利米是《哀歌》的作者,而且有些詩的思想傾向與耶利米有衝突,因此也有很多人認爲這是一部由多人所作的詩歌合集,耶利米只是其中的作者之一。但不管怎樣,作者無疑是耶路撒冷陷落的見證者,是悲痛的愛國者。

《哀歌》總共收入五首詩,這五首詩各有特色,雖然講述的都是耶路撒冷陷落這一事件,但側重點和觀察的角度不同。第一歌是作者在耶路撒冷陷落之後,看到曾經繁華的耶路撒冷,如今卻是滿目瘡痍,荒無人煙,因而發出了悲傷的嘆息之聲。第二歌可看作是作者進行的回憶,於是鏡頭回到耶路撒冷陷落之時,作者用滴着血淚的文字展現了耶和華對耶路撒冷的懲罰,展現了耶路撒冷人民在暴力之下慘烈的受難景象。第三歌是一首反思的詩,作者感悟到,耶和華是希伯來人的光榮和希望,耶路撒冷陷落是因爲人們離棄了耶和華,因而要得到拯救還是必須要求助於耶和華,反省自己的過錯,重新與耶和華立約。第四歌則重新回到了耶路撒冷陷落之後的場景,作者把這一切的根源歸結於人民所犯的罪,特別是假先知和祭司的妖言惑衆,並且在最後作出了充滿希望的預言。最後的第五歌是一首祈禱詩,希伯來人懺悔自己的過錯,接受了耶和華的懲罰,他們請求耶和華的拯救,報應敵人並且復興耶路撒冷。因此,《哀歌》的這五首詩大體上有一個漸進的`過程,組成了一首哀傷的變奏曲。

這裏所選的這首詩節選自第一歌,是第一歌的第一至第六個詩節。這幾個詩節極爲到位地描寫了耶路撒冷陷落之後繁華不再的淒涼景象,它成功地以一個“孤獨的寡婦”形象來比擬耶路撒冷,從而使這首詩極富感染力。在人類文化中,“寡婦”這一形象帶給人最多的印象就是悲慘,這大體是由於當丈夫去世後,寡婦就失去了生活的重要支柱,從此要飽嘗人世間的辛酸。重要的是,寡婦並不是一開始就是悲慘的,大部分寡婦都經歷了由幸福轉入悲慘的轉變,因而每當想起往日的幸福,兩相對比,更顯悲慘。從這一層面來說,以“寡婦”比“耶路撒冷”可謂恰如其分。

而且,這首詩所塑造的“寡婦”並不僅僅只是一般的寡婦,她是一個孤獨的寡婦,她還失去了她的子女,這可以從“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她的孩童被敵人擄去”這兩句看出。希伯來文學素來有以“母親”比喻城市、“丈夫”比喻君王、‘‘子女”比喻城民的傳統,而這裏應是指耶路撒冷的精英被擄去巴比倫爲囚一事。但她的厄運並不止此,她還成爲了“進貢的”,亦即成爲了他人的奴僕。而且“她的朋友都以詭詐待她,成爲她的仇敵”,她受到“追逼”而“尋不着安息”,可以說,她失去了一切可以依靠的東西,並且還受到壓迫,閱讀至此,相信都會爲她的悽慘境遇而感慨。總之,把耶路撒冷人格化,並塑造出“孤獨的寡婦”這樣一個形象,可以說是這幾個詩節最爲成功的地方。

最後值得一說的是,這首詩包括《哀歌》的其他幾首詩的音律別有特色。作者運用了希伯來詩歌特有的“氣納體”句法,即每句分爲兩段,前段三音步,後段二音步,中間加以短暫的停頓,從而造成一種悲愴氣塞的效果。而從詩體形式上來說,前四首詩採用了“貫頂體”,即每歌二十二節(第三首例外),每節的首行以一個希伯來字母起首,正好對應於二十二個希伯來字母。因此,《哀歌》是聖經中格律最爲嚴整的詩作,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