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詩歌

再別,康橋詩歌1

合歡花的味道。康橋的味道

再別,康橋詩歌

詩的味道。或是巷子的味道

我在陌生的味道里尋找自己

我不知道我是芬葉還是月漾

是鼻尖裏的空氣,遇見了你

渭南好遠,像我懼怕的翅膀

冒着微風的尷尬,向我飛來

康橋,你的名字也向我飛來

咫尺天涯,我們望見了黑暗

這莫名的黑暗使我淚流滿面

康橋,掛斷你,也是掛斷我

無名的呼吸,芬芳着我的夢

雨水使用着我的孤獨,安撫

就讓我合上這一頁模糊的詩

靜靜的看着你成爲我的橋妹

而我仍是那個貿然遼闊的人

康橋,你是知性的一棵蘆葦

在我的心間漾起,點滴的夢

清藍的界面,頓在了那午夜

我是那麼深沉的把聲音藏住

我們最好像陌生人一樣路過

你那風一樣的劉海是幸福的

如同我在用一陣波濤的湖水

灌溉你的渴望與茫然的心事

再別,康橋詩歌2

悄悄的我走了,

再別康橋 徐志摩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悄悄的招手,

悄悄的我走了,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邊的金柳,

是斜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陰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美麗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寂靜是分別的笙簫;

夏蟲也爲我緘默沉靜,

緘默沉靜是今晚的康橋!

寂靜的我走了,

正如我寂靜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十一月六日

再別,康橋詩歌3

對於現代詩歌教學的思考是在近日組織的《再別康橋》教學設計徵集和觀摩課活動之後。這是一次區域性的教研活動,活動前在全區教師中徵集的10多份《再別康橋》教學設計與這節觀摩課在課堂教學程序和結構的設計上大同小異——導入課題,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徐志摩,投影出示作家及背景資料,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出示誦讀技巧和方法,學生自由朗讀,談誦讀的感受,教師範讀,再集體誦讀。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一、現代詩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這些教學設計存在着一些明顯的共性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對現代詩歌的閱讀興趣和體驗感悟,也讓學生無法體會到現代詩歌的魅力和價值。

首先,重朗讀輕指導。在現代詩歌教學中,語文教師最常用的方法是通過誦讀來達成學生對作品的理解,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教師的誦讀技術指導存在問題。一讀、再讀、齊讀、分組讀、分角色讀、美美地讀、配樂讀……沒有具體有效指導的誦讀,再多也是枉然。所以,一節課上下來學生誦讀水平並未真正提高,依舊無法體會到誦讀之美。

其次,強情感弱體悟。設計現代詩歌教學,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往往是教者強化的目標。於是,“這首詩給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這首詩的感悟基調是什麼”、“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這樣大而且空的問題在現代詩歌教學中頻頻出現,學生很難把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概念化地把教參或傳統解讀的結論告知學生,並不關注學生在具體的詩歌情境中體驗感受情感的表達方式,學生感覺現代詩歌空洞無物,情無所附,原因就在於教學設計中弱化了體驗感悟。

第三,抓形象疏內涵。形象的品讀有助於塑造讀者心目中的詩歌意象特徵。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注重和學生一起提取和歸納詩歌表達情感的意象,並和學生一起研究形象塑造的修辭手法等。比如,對《再別康橋》中“金柳”、“青荇”、“一潭”等形象,學生也參與分析了修辭手法等語言運用的技巧,但我們的教學卻多數停留在形象本身,極少關注形象所承載的意義,也缺少對作家塑造形象意義的分析,從而使詩歌閱讀流於形象的表面。

第四,有想象缺聯繫。詩歌想象的空間是非常廣闊的,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大部分教師都注重利用想象來打開詩歌閱讀的思維空間。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又往往忽視了聯想與想象的生活基礎。比如,想象青荇在水底招搖,這種想象有利於豐富形象的意義和內涵。然而,學生卻很難想象水草在水波中搖擺,似生活中美麗女子行走的姿態,詩人是把心中的康橋想象成心愛的美人。像這樣的聯繫學生建立不起來,特別是在閱讀過程中如不能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和調整,現代詩歌教學中想象的運用便失去了效應。

當然,這些問題是通過一節課和10多篇教學設計梳理出來的,未免“失之千里”。但這些問題的分析,在當前現代詩歌教學被不斷弱化的背景下,還是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提高現代詩歌教學質量的。所以依據前面的分析,我以爲現代詩歌教學可以作一些變化,以期扭轉當前現代詩歌教學效益低下的現狀。

二、現代詩歌教學中的幾個策略

解決了什麼應該是現代詩歌教學研究的關鍵和核心這個問題,我們便找到了教學的方向。《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爲我們描繪了康橋一幅幅流動的畫面,形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地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情感,詩人往昔的生活那麼自然地呈現在我們讀者面前,詩人的離愁是那麼的含蓄雋永。教學這首詩,就是要讓學生在誦讀中感知詩歌中的意象,鑑賞這些意象中蘊涵着的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這種文學樣式的藝術魅力。

首先,強化指導下的誦讀。誦讀作爲現代詩歌主要的教學方法之一,教師必須熟練掌握誦讀指導技術,才能實現預期目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朗讀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從語音、語調、語氣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在朗讀評價中特別對“有感悟地朗讀”作出了以對內容理解與把握爲基礎的誦讀要求。這些要求的實現能夠引導我們從一般朗讀向鑑賞誦讀過渡,實現從內容理解向鑑賞評價過渡。

《再別康橋》一詩每節四行,一、三行稍短,二、四行稍長,音尺的排列組合長短錯落又不乏規則,如同一支婉轉低迴又循環往復的詠歎調,將詩人纏綿悱側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誦讀時絕不能一味地簡單讀,而要對具體的詞句進行指導。程翔老師在教學該文時對“盪漾”一詞的朗讀技術指導是現代詩歌誦讀指導的範例。程老師在學生讀了這一段後,指出學生讀得不清晰,並追問了“盪漾”一詞的意思:盪漾本指水波動,這裏是指水波動嗎?學生答出“心情波動”後,教師再問這一節是應該低着頭讀還是應擡着頭讀,並和學生一起研究,誦讀時還要帶着一種憧憬,學生在這樣的指導下再讀,效果就很明顯了。隨後,師生繼續研究怎麼讀比較好,怎樣進行技術處理,提示學生“漾”字能不能拉長一些……反覆指導後,學生的誦讀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對詩歌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其次,突出體驗中感悟。現代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在閱讀感知上還是有難度的,學生的生活經歷、社會閱歷還不夠豐富,對於作家的生活和作品的背景把握還不充分,存在着時代和閱歷的距離。《再別康橋》這首詩歌表達的情感本身就存在多元化:或是惜別康橋,或是對康橋生活的懷念,抑或是對愛人的情感。所以,有人說這是一首惜別詩,有人說這是一首愛情詩,也有人認爲這是徐志摩理想主義人生觀的真情告白。不管這些理解是否正確,都必須通過具體的體驗才能體會到。比如,“輕輕”、“悄悄”這種動作所呈現的人物內心世界要通過我們的行爲感覺來判斷,“盪漾”、“甘心”、“揉碎”、“放歌”、“沉默”,每一個詞語都把詩人的心靈世界表現得那麼準確,都蘊藏着詩人心靈深處的東西,同樣需要我們通過自我體驗、同境比較來感悟。把這些體驗整合起來,我們便能從文字中抽出徐志摩心中的情絲,就能體會到他那顆敏感、顫動、多情、留戀、惜別的心。

第三,挖掘形象之意蘊。《再別康橋》是詩人與自己隱祕的感情世界的惜別,表達了他對舊地和過去生活的眷戀與珍視,是詩人尋夢時的落寞和惆悵,飄逸灑脫的姿態下蘊藏着深沉的憂鬱和苦悶。這些情感都是通過作者塑造的形象透視出來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引導學生把握作品塑造的形象,分析形象的特點及承載的情感。“雲彩”、“金柳”、“新娘”、“青荇”、“水草”、“清泉”、“彩虹”、“星輝”、“笙簫”,這些意象都是作家表達情感的重要載體,我們要引導學生體會、分析這些意象的象徵意義和內涵。

以意象“雲彩”爲例,唯美浪漫、瀟灑無拘、柔美空靈、飄逸自由是徐志摩對心中理想對象的承載。胡適在談到志摩的早逝時說:“志摩走了,我們這個世界裏被他帶走了不少的雲彩。”徐志摩一生追求雲的氣韻,最終他的生命也隨着一團火熔化在了雲層裏。正像他描寫的黃鸝——“化一朵彩雲,它飛了,不見了,沒了”。他獨特的人生觀,帶來了獨特的藝術觀。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準確把握詩人心目中“雲”的意象,對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徐志摩詩歌的思想內容、創作方法、藝術成就等問題,將是一把重要的鑰匙。

第四,藉助形式入情感。現代詩歌有自己的形式特點。《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學習這首詩一定要藉助“三美”的藝術創作形式來分析和閱讀,才能感受到作品的形式之美和內容之豐富。“金柳”、“青荇”、“彩虹”、“青草”色彩鮮明,全詩每一節都包含着一幅可以畫得出的風景,配合着“招手”、“盪漾”、“招搖”、“漫溯”等動詞,流動的畫面就有了很強的立體感。整個詩歌除了押韻和音節的和諧之美外,還使用迴環復沓的形式,三次“輕輕”,兩次“悄悄”,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彷彿詩人踮着腳尖怕吵醒了心愛的康橋的一切,猶如一曲悅耳動聽的輕音樂,撥動着讀者的心絃。此外,詩節勻稱,長短交錯,給人強烈的視覺感。因此,在現代詩歌教學中藉助詩歌形式來領會其內在精神和意境是一條重要的途徑。詩人徐志摩也認爲:“完美的形體是完美的精神唯一的表現。”《再別康橋》一詩即在追求美的“形”的同時,實現了與美的“意蘊”的有機結合,給人一種情境交融的美感,同時也是作者對詩歌本體應該實現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自覺追求。

誕生於“五四”時期的現代詩歌給現代文學帶來了清新的空氣。它既有中國古代詩歌的繼承,又有西洋詩歌的養分,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和富有韻律美的語言及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靈性的康橋因爲徐志摩詩意的表達而變得清新脫俗。教學這樣經典的詩歌,學生如果不能很好地體會現代詩歌的價值和意義,產生對現代詩歌的興趣,那我們的詩歌教學就是失敗的。注重現代詩歌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的運用,纔是現代詩歌教學的正確出路。

再別,康橋詩歌4

一首好詩至關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

如果詩的意境不美,儘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語言、美的旋律,它也不會給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會具有詩的藝術美,從而,也就失去了詩意美。

那麼何謂意境美呢?現代人一般認爲,意境是:“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客觀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具有虛實相生、意與境諧、深邃幽遠的審美特徵,能使讀者產生想象和聯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辭海》)簡而言之,意境就是在讀者頭腦中所產生的一種情景交融的詩意的空間;亦或是客體的情境與意象在讀者頭腦中所產生的一種綜合的審美境界,境界有時是隻能意會而不可言傳的。

意境的形成,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對客觀事物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的具體表現;而意境的創造,則是詩人爲源於生活的情意尋找一個更爲典型的藝術環境的藝術實踐。它要求作者:善於展開聯想與想像的翅膀這一種特殊的思維活動,努力塑造“形象大於思維”的藝術現象;抓住意象,並反覆揣摩意象。意象是指經作者構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觀物象,對意境的形成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再別康橋》是一首最能代表徐志摩詩歌風格的詩,可以稱之爲意境美的典範。在詩中,徐志摩對詩的意境是苦心經營和刻意追求的。他將自己對母校多年的感情濃縮在精練的詩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個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間。由於徐志摩巧妙地把氣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爲一,因而造成一個色彩鮮明、線條清晰、勻稱柔和的境界。

《再別康橋》共七節。第一節,總寫詩人與康橋依依不捨的離別之情。詩人在康橋留學的時光,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如今又要和她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說得太傷感於事無補,寫得太淡漠未免矯情,還是灑脫一些好。於是,詩作開篇用“輕輕的”起首,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既抒發了詩人對康橋依依不捨的淡淡憂愁,又定下了全詩哀而不傷的基調。第二、三、四節,直接描寫康橋的迷人景色。第二節具體寫康河畔的“金柳”猶如“夕陽中的新娘”;第三節寫康橋“軟泥上的青荇”“在水底招搖”,詩人留戀着這一切,希望在“康河的柔波里”,自己也“做一條水草”;第四節寫康橋“柳蔭下的一潭”,好似天上的彩虹,它使詩人沉浸在“彩虹似的夢”裏。第五節,抒情進入高潮。也許是詩人回國所見所聞粉碎了他初別康橋時的理想,因此,詩人現在重返康橋,他要重新尋夢,他要“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空中“放歌”。這裏,是回憶,也是憧憬,詩人的感情達到了沸點……然而,夢畢竟是夢,現實畢竟沒有斑斕的星輝。第六節,詩人的情緒陡然逆轉。笙簫也“悄悄”了,夏蟲也“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最後,第七節,在一片沉寂的靜夜,詩人只得懷着眷戀的感喟,“不帶走一片雲彩”,“悄悄的”離別。這首詩,詩人以無限眷戀的情感,描繪了“康橋”的美麗與輕幽,抒發了對康橋的無限眷戀和依依惜別的心情,同時也隱隱流露出因“康橋理想”的幻滅而無限感傷的情懷。在詩人眼裏,那河畔夕陽中的垂柳被鍍上了一層富貴而又嫵媚的金色,在輕柔的微風搖曳,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彷彿一位美豔絕倫的新娘,這新娘的豔影,在水中盪漾,同時也在詩人的心中盪漾。

在徐志摩的眼中,那柳蔭下波光瀲灩的清泉,沉澱着他象彩虹一樣絢麗迷人的夢;可以說是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鏡中花般的“彩虹似的夢”描繪的多麼形象、鮮明,多麼令人心醉,彷彿伸手就可以攬到似的。於是,他似乎乘着滿載星輝的的一葉小舟,向着水草幽幽的小河深處,擊拍縱歌,去尋找他彩虹似的夢……夢能尋到嗎?於是幾聲浸透淡淡哀愁的的簫音,沉默的夏蟲、沉默的康橋,烘托出一種夢幻般的惆悵,於是,便誕生了這樣流傳千古的名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從全詩看,詩人寫惜別,卻未着一個惜別之詞,而是將自己全部的眷戀、感傷融入到詩中所描繪的康橋景象之中。詩中那河畔的金柳、水底的青荇、彩虹的倒影……無一不融注着詩人無限的柔情;而詩人那甘願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水草的願望,更是將自己無法抑制的留戀之情,借景傾吐得淋漓盡致。第六節開始,詩人筆下的整個康橋都沉寂了下來。那沉寂的景象中,交織着詩人無限的依戀、無奈與惆悵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體。

總之,詩人筆下的康橋是有生命的、有靈性的,有着詩人的柔和、飄逸與纏綿,詩人的感情已經完全與康橋融爲了一體。構成了詩的深邃意境,給讀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再別,康橋詩歌5

提起詩歌教學,大家都有自己的妙招,我今天就我這一個月的教學經驗,班門弄斧,結合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談一談自己對詩歌教學的一點想法。

提起詩歌教學,大家普遍感覺難教,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我們先從詩歌這種文學的特點看。詩歌是一種非實用的非功利性的表現人類心靈世界的文學樣式。首先由於詩歌高度的概括性,鮮明的形象性,意象的複雜性,語言的跳躍性等特點,造成我們對詩歌理解的困難。其次由於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正處於成長的階段,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加之人生、社會閱歷的缺失,審美修養的不足,知識結構的欠缺都給我們的詩歌教學帶來了很多的困難和問題。再次,由於詩歌是一種主觀情感非常濃厚的文體,對其解讀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一方面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靈活性,自由度。另一個方面對我們無疑也是一種挑戰,就是你如何去把握詩歌課堂的這種自由性和靈活性。最後由於學生自身條件的限制,導致他們面對詩歌的時候很陌生,也很無助,他們不知道從何入手。他們心靈與詩人的心靈之間形成了一種隔閡。況且,古代對詩有這樣的說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能說真是這樣,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該如何去教,如何把這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傳達給學生呢?這無疑是擺在詩歌教學過程中的第一個問題。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我採用了讀、想、做三者相結合的方法,來完成詩歌的學習。

一、 反覆美讀

學習詩歌,我們最基本要做到對詩歌的語言有所感知,能夠通過對內容的把握,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去了解、借鑑詩歌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而這些目標的實現,又與對詩歌的的朗誦是分不開的。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證明:視覺與美感之間只能構成間接的情感對應關係,中間需要聯想和想象的幫助。而聽覺與美感之間卻可以構成直接的情感對應關係。同時中國古人也說過書讀千遍,其義自現,可見人們早已認識到了誦讀的重要性了。根據對詩的熟練程度,我們分爲三個階段:

1、讀熟,注意對語言的整體把握:

對於一首新的詩歌,能讓他們最快進入角色的莫過於就是朗誦了,在誦讀中,學生頭腦中會留下一個初步的,感性的印象。隨着朗誦的次數的增加,這種印象也就逐步趨向明朗,清晰,最終形成對詩歌整體的感知。

詩歌在語言上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的跳躍性非常強,跟其它文體是不一樣的,這就需要在初讀的時候注意。另外詩歌有極強的節奏感,在這個時侯就需要老師做誦讀提示,提示節奏的停頓,語氣的輕、重、緩、急。幫助他們準確地把握朗誦的節奏,讀出感情。如在學習《再別康橋》時,我就充分發揮了聽讀的作用,我先讓他們聽有配樂的朗誦磁帶,提示他們注意子音和句子的節拍。之後,讓全班同學齊聲朗誦詩歌,老師注意糾正朗誦中所出現的問題。然後,再次重聽錄音帶,提示他們注意詩歌的韻腳,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和建築美。通過對這些內容的把握,使他們對詩歌有一個整體的感知,這是第一階段的目標。

2、讀懂,尋找切入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上一個階段的基礎上,繼續通過對課文的誦讀,當然要注意誦讀方式的轉變。所謂懂就是能夠理解詩歌的內容,意象,能夠體會到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作爲老師。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尋找分析詩歌情感的突破口,以此爲入口,理清作者情感變化發展的過程,最後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再別康橋》的學習中,通過提示引導,同學們緊緊抓住了尋夢這一突破口,由此開始瞭解作者情感的變化。我不失時機地又通過背景資料,讓學生了解了徐志摩在康橋的夢,也即其康橋理想,有夢進一步引出了爲什麼要來這裏尋夢?以及作者的康橋情節。瞭解了這些後,學生也就不難理解徐志摩爲什麼會對康橋有這樣深的情感了。同時圍繞夢與現實,學生也自己總結除了本詩由現實告別,心情難過 ?沉醉於美夢,興奮激動?夢迴現實,無奈悄悄別離的情感線索,從而,也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3、讀透,領悟作者高超的藝術手法:

通過這一層次的誦讀,要求學生要準確的理解詩歌中的意象物象與情感的結合關係,以及結合點,較爲深刻的理解意象的深刻內涵和從中更爲真切地體會作者的情感。其次,要注意體會作者對字句的錘鍊和各種修辭手法的妙用,如:對輕輕的與悄悄的進行辨析,體會作者的良苦用心。重點把握作者是如何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分析一切景語皆情語所包含的景、情的辨證關係,學以致用,反過來用這些知識來指導自己的寫作。

二、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和聯想

所謂想象是建立在感知與記憶的基礎上的一種表象的運動,它不僅是表象的復現,而是對錶象進行的重新組合與再造,詩歌所創造出來的形象具有創造性和跳躍性,故在詩歌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通過對詩歌進行補充轉換再創造將詩歌的文字符號轉換爲立體畫面,把作者沒有直接說出來的話補充完整,從而溶入詩歌的藝術世界中去。如在分析《再別康橋》的繪畫美的特點時,我讓學生從中挑選一節自己最喜歡的詩歌,然後發揮想象,在自己頭腦中形成一幅畫,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儘快進入詩歌優美的畫面之中,同時對其語言表達能力無疑也是一種提高。我甚至在設想,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都可以讓他們當場作畫。總之,只有通過想象這一途徑才能消除學生自身所具有種種侷限,使之儘快的融入詩歌的意境之中。

三、鼓勵學生去實際,在實踐中獲真知

讀和想只是停留在思想意識層面上,也只是初步瞭解了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上,並沒有在他們頭腦中留下深刻的記憶。只有鼓勵他們去實踐,在實踐中才能進一步鞏固這些知識。這裏的實踐,既包括自己創作詩歌,也包括自己養成一個朗誦詩歌的良好習慣。我們現在有的老師可能對這一方面重視不夠,認爲我們考試也不會去寫詩歌,但是詩寫的好,其他的文章也不會次的。詩歌朗誦好,語言表達能一定不會差。因爲只有他們親身實踐過了,纔會有這方面的經驗,而這個經驗對於他們在面對詩歌鑑賞的時候無疑是最好的導師。實踐活動還會促進激發他們對詩歌的興趣和潛力。

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羣孩子,我們不要爲他們設置太多的籬笆,不要做他們的上帝,讓他們勇敢地去摘取他們心中那棵真甜的草莓,或許會髒了圍裙可是又有什麼關係呢。他們正出在一個花季,雨季。在這富於詩意的季節裏,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引導,使他們的花季,雨季更加美麗,更加富有詩意。讓他們在詩的世界裏暢想遨遊,茁壯成長。

哲學家海德格爾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也希望我們的語文課堂,詩歌教學活動能夠保持一份詩意,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塵囂瀰漫的今天,讓老師和同學在詩歌的世界裏詩意地棲居。

再別,康橋詩歌6

致再別康橋

靜靜的讀,

輕輕的思。

我讀了你多少遍,

次次動我心絃。

是唯美,

是感懷。

看那再別康橋的它,

暢遊詩境的門已敞開。

盡的欣賞,

感悟那心中淺淺的懷。

是你的詩歌,

勾起了我們對詩歌的。

輕輕的你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你的離開,

沒帶走詩歌的。

你揮揮衣袖,

留下一篇篇文材。

讓人賞讀,

感受事裏的塵埃。

風中飄拂的垂柳,

隨風兒飄迎合着哀思。

這是我們對你的思念,

對詩歌的。

詩歌的傳承,

請不要說等待。

已在邊緣的角落,

不要遺忘美麗的存在。

爲利仕途的文學,

是學的悲哀。

價值的體現,

已被淪爲其他而取代。

那一寸的淨土,

多久能有輝煌的未來?

你有不滅的光輝,

我們就不會被現實打敗。

再別康橋的你,

永遠爲你而喝彩。

再別,康橋詩歌7

師:同學們,我們都知道剛纔聽的這一首歌,它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一首現代詩歌。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這首詩,走進現代詩歌。

(投影課題《再別康橋》)

師:請同學們說說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別康橋》。

生: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 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22年8月辭別劍橋啓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爲主要成員。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等。

師:你的瞭解很詳細,同學們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說一說你心中的徐志摩?

生(1):他是一位天真無邪,崇尚自由、平等、博愛,追求人生真諦的的詩人。

生(2):一位天才詩人。

師:對,一位天才詩人,也是一位純淨的詩人。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投影的第二節。

(投影詩人介紹)

生:他曾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師:康橋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結,也爲我們留下了這一篇偉大的傳世之作。下面請聽詩歌朗讀,注意朗讀的節奏,說說你最喜歡本詩的哪一節。

(學生聽老師朗讀)

生(1):第一小節,詩人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

師:對,詩人用三個“輕輕的”爲全詩創設了寧靜和諧的氛圍,也爲全詩奠定了哀而不傷的基調。同學們後面回答問題,儘量用自己的話來回答,哪怕是錯了的見解,好嗎?

生(2):第二小節。詩人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爲“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事物,表大了詩人對康橋的喜歡。

(生自發鼓掌)

師:同學們的掌聲肯定了你的回答,現在,請你把這一節有感情地緩慢地讀一遍!

(生讀。)

師:不錯,讀出感情來了。不過“那”字後面稍作停頓,這一句低一點,後面一句稍高一點,再讀一下,好不好?

(生讀。)

師:詩人將 “金柳”比喻爲“新娘”,這一意象有什麼好處?

生:“新娘”非常的嫵媚、嬌美。

師:“夕陽中的”,更體現出她的“溫潤”,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同學們,還有嗎?

生(3):第六小節中“夏蟲也爲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千言萬語的送別之語!

師:很好,從詞的角度來分析情感,你看這個“也”字說明了什麼?

生:說明康橋的一切都爲了詩人的離別而沉默,連夏日的夜晚最熱鬧的夏蟲也受到了感染,以寧靜來送別詩人。

師:分析很到位,請你把這一節讀一下。

(生讀。)

師:“但”字後面稍稍停頓一下,“悄悄”連起來輕一點讀,最後一句高一點,體現詩人的那一份不捨的感情。再讀一下。

(生再讀。)

師:不錯,這位同學你還要說什麼?

生(4):我喜歡第四小節。

師:好,先請你讀一下。

(生讀。)

師:“揉碎在浮藻間,”可以讀得激昂一點,“沉澱着彩虹似的夢。”讀得舒緩低沉一點。請你說一說它的好處。

生: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榆樹下的青潭中,特別是您剛纔說的朗讀,這一節節奏很優美。

師:不錯,同學們想一想,“夢”這一意象有什麼特點,而詩人竟然用 “沉澱” 一詞,是否矛盾?

生:詩人在康橋時期建立的對自由、理想的追求的“夢”,但在回國的幾年中破碎了,所以詩人這一次來到母校,把這一個“夢”沉澱在他所心愛的康河中。

師:好極了。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還有人說詩人用 “沉澱” 一詞是表達他對康橋的濃厚的愛戀。所以對詩歌的解讀不一定是一種說法,關鍵在於你的言之成理。請大家帶着自己的理解齊讀一下。

(生齊讀。)

師: 同學們學了這幾節,能不能據此說一說這首詩的特點呢?

生(1):節奏輕盈舒緩,情感與景物和諧統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生(2):這首詩感情很真摯。郭沫若說“詩的創作貴在自然流露。詩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當摻以絲毫的矯揉造作。我想新體詩的生命便在這裏。”

師:兩位同學很好地總結了詩歌的特點,鑑賞詩歌時,要特別注意:情感 (情是詩之胚)和景物(景是詩之媒)(投影)這兩個要素。接下來請我們帶着自己的理解將自己喜歡的那一節改寫成一段情景性的描寫。

(學生寫作,教師行間巡視、指導)

師:現在我們請同學們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1):我改寫的是第一節:再次作別母校,心中頓生萬千離愁,正如我輕輕踮着腳尖像清風一樣來,又悄無聲息的離開,那至深的情思竟在招手之間換着了萬千的雲彩。

師:同桌,請你來說說他寫的作品。

生:他寫得感情真摯,符合本首詩的寧靜、憂傷的氛圍。

師:不錯,不過老師給你提一點,你寫的這一節僅僅是對第一節的解釋,而未能抓住它的情感通過情景來描寫,給人形象的感知。下一位?

生(2):我改寫的是第二節:夕陽下,河水盪漾着輕輕的波紋,和邊的垂柳隨着微風輕輕的搖擺細細的柳枝,夕陽彷彿給她披上金色的細紗,而她卻搖搖身子,扭扭腰,就像一位待嫁的新娘對着鏡子打扮着自己,到處充滿了浪漫的氣息。

(生自發鼓掌。)

師:同學的掌聲給了你肯定,不過“搖搖身子,扭扭腰,”不大符合“新娘”這個意象,同時也不符合這首詩的寧靜、憂傷的氛圍。老師也改寫了第三節供同學們參考。

(投影:微風輕拂,水波輕漾,那些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像在輕舞,又像是嬰兒在母親的懷中撒嬌,在這美麗的柔波里,我心甘情願地做她懷中的一條嬌嫩的水草啊!)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帶着我們對這首詩的理解來齊讀這首詩,我給大家配樂。

(生和着音樂朗讀。)

師:節奏是詩歌的表現形式,意象是詩歌的在生命。同學們在朗讀時注意第一和第七小節讀得低一點,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把《送別》給讀一讀。

(投影,生齊讀。)

送 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師:《送別》也是一首現代詩歌,同學們看第一節,“長亭”“古道”“芳草”“晚風”“柳”“笛聲”“夕陽”這些景物詩人將它們用進了詩,創造了一個離別的意境。接下來請大家仿造這首詩的形式,選擇恰當的景物寫一首送別詩。注意要根據情感選擇好意象,每一韻內前面的意象要和後面的意象有相似和相關的關係,同時要注意句式的一致。

(學生在仿寫《送別》)

師:請同學們上來交流!

生(1): 明月稀/野渡橫/江天一纖塵/凝雲空山頹不流/溼霧掩曉晨/西風漸/落葉飄 /別後難相見/徐行不計山深淺/千里共嬋娟。

(生自發鼓掌。)

師:你剛纔給她掌聲,請你說說爲什麼?

生:他寫得很感人,特別是這些意象給人一種憂傷的感覺。

師:不錯,這位同學能夠從我們古典詩詞中吸取營養寫詩,不過老師給你提一點,“明月稀”不對,只有“月明星稀”,(生笑)“凝雲空山頹不流”改成“空山凝雲頹不流”這樣才符合事物特點,好不好?

生(2):運河畔/荷塘邊/柳絮飛滿天/孤帆倦波夕陽殘/勞歌天外天/天之上/人之間/荷葉碧連天/一首小詩寄深情/今秋別夢寒。

師:不錯,選擇的意象很典型,我們揚州寶應是中國荷藕之鄉,大運河也從我們這裏流過,從身邊的事物寫起。不過你有沒有發現,你的這些意象不是統一在一個時令中的,“柳絮”“荷葉碧”和“秋”,這樣會帶來整個詩的不和諧,同時押韻也要注意一下,改一下好嗎?

師:老師也寫了一首《送別》供同學們參考。

(投影,女生齊讀。)

送 別

西城外,古渡邊,月華流自天;

飛花漫卷鶯聲咽,曉風拂水面。

山盟在,書難託,夢與蝶飄落,

一曲折柳橫塘路,盡目天涯處。

師:同學們,詩不僅可讀、可寫、還可以唱。下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李叔同的《送別》好嗎?

(音樂起,末處漸弱)

師:同學們,對於別離,我們還很陌生,但隨着我們年歲逐漸增大,隨着母校、故鄉的漸去漸遠,我們對別愁的理解會逐漸深刻的。我建議同學們把我們今天的作品集成一個集子,等十年二十年後我們再來讀它,會倍感親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