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詩歌的實用方法是把握感情落差

如果沒有水位差,就不會有瀑布的奇觀。詩文亦然。詩文所以忌平鋪直敘,貴能波瀾起伏,究其實質也是感情落差的把握問題。

欣賞詩歌的實用方法是把握感情落差

最常見的拉開感情差距的表現方法是:從反面寫來。譬如,唐·王昌齡的《閨怨》就是這樣寫的。

明明是表現閨中少婦的滿腔愁緒,卻偏偏要從“閨中少婦不知愁”寫起。再如駱耕野的新詩《不滿》,藝術表現上也有這樣的特點。此詩着意寫人們對四化,其實也是對改革的滿腔熱望,卻從對這也“不滿”,那也“不滿”落筆,所以別有一種搖曳人心的藝術魅力。這種正面不寫寫反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反襯手法。王夫之《薑齋詩話》論反襯之妙時曾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其所以有“一倍增其哀樂”的效果,也是由於把感情推向兩極,使之在一哀一樂之間,造成最大限度的感情落差。劉熙載在《藝概》裏,則把這種加大感情落差的藝術手法,稱爲“襯跌”。他認爲“詞之妙全在襯跌”。這個“跌”字,即是跌落之義,是對感情落差的非常形象化的說法。

強調一般的習慣心裏與事實之間的差距,能使欣賞者有出人意料之感,而造成較大的感情落差。睢景臣的`《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可以爲例。這首套曲開頭渲染出一種大事將臨,好戲就要上演的氣氛和神祕色彩。特別是當作者寫到“吹笛擂鼓,見一彪人馬到莊,匹頭裏幾面旗舒……”時,人們在心理上會習慣地認爲,這將有貴人來到。此時,人們起碼是懷着要麼敬、要麼畏的感情的。可是當“貴人”走到跟前“覷多時認得,險氣破我胸脯!”,原來是從前明搶暗盜、敲詐勒索的劉三(劉邦)。套曲前後感情形成一個巨大的落差,從而造成一種辛辣諷刺的藝術效果。

展示抒情人物心靈瞬間的劇烈變化,不用說,也能激起巨大的感情波瀾。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有這樣的特色。作者開頭寫道:

大江東去 / 浪淘盡 / 千古風流人物 / 故壘西邊 / 三國周郎赤壁 / ……遙想公瑾當年 / 小喬初嫁了 / 雄姿英發 / 羽扇綸巾 / 談笑間 / 檣櫓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