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遙望中原賞析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裏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保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此詞爲岳飛手書墨跡,見近人徐用儀所編《五千年來中華民族愛國魂》卷端照片,詞下並有謝升孫、宋克、文徵明等人的跋。

元末謝升孫的跋中,說本詞“似金人廢劉豫時,公(岳飛)欲乘機以圖中原而作此以請於朝貴者”,並說“可見公爲國之忠”。

高宗紹興七年(1137),僞齊劉豫被金國所廢后,岳飛曾向朝廷提出請求增兵,以便伺機收復中原,但他的請求未被採納。次年春,岳飛奉命從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率領部隊回鄂州(今湖北武漢市)駐屯。本詞大概作於回鄂州之後。

詞作上片是以中原當年的繁華景象來對比如今在敵人鐵騎蹂躪之下的滿目瘡痍。開首二句,寫登樓遠眺。詞人極目遠望中原,只見在一片荒煙籠罩下,彷彿有許多城郭。實際上黃鶴樓即使很高,登上去也望不見中原,這裏是表現詞人念念不忘中原故土的愛國深情。“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裏笙歌作。”四句,承上“許多城郭”,追憶中原淪陷前的繁華景象。前二句爲總括:花木繁盛,風景如畫;宮闕壯麗,氣象威嚴。後二句以兩處實地爲例,寫宮內豪華生活。“萬歲山”,即萬歲山、艮嶽山,宋徽宗政和年間造。據洪邁《容齋三筆》卷第十三“政和宮室”載:“其後復營萬歲山、艮嶽山,周十餘里,最高一峯九十尺,亭堂樓館不可殫記。……靖康遭變,詔取山禽水鳥十餘萬投諸汴渠,拆屋爲薪,翦石爲砲,伐竹爲笓籬,大鹿數千頭,悉殺之以轡朗俊!薄芭詈殿”,疑即北宋故宮內的蓬萊殿。“珠翠”,婦女佩帶的首飾,指代宮女。汴京皇宮內,宮女成羣,歌舞不斷,一派富庶昇平氣象。接下陡然調轉筆鋒,寫現在:“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郊畿”,指汴京所在處的千里地面。“風塵”,這裏指戰亂。慨嘆汴京慘遭金人鐵騎踐踏,戰亂頻仍,形勢十分險惡。詞作上片以今昔對比手法,往昔的昇平繁華,與目前的戰亂險惡形成強烈反差,表露了詞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感情,和報國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詞作下片分兩層意思,慨嘆南宋王朝統治下士兵犧牲,人民餓死,景況蕭索,希望率師北伐,收復中原。前六句爲第一層。開首即以“兵安在”“民安在”提問,加以強調,詞人的憤激之情可見。要反擊敵人,收復失地,首先要依靠兵士與人民,可是兵士早已戰死,老百姓也在飢寒交迫下死亡。“膏”,這裏作動詞“滋潤”講,“鋒”,兵器的尖端“鍔”,劍刃。“膏鋒鍔”,是說兵士的血滋潤了兵器的夾端,即兵士被刀劍殺死。“溝壑”,溪谷。杜甫《醉時歌》:“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是說老百姓在戰亂中餓死,屍首被丟棄在溪谷中。“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由於金兵的殺戳踐踏,兵民死亡殆盡,田園荒無,萬戶蕭疏,對此詞人不禁發出深沉的嘆喟。後四句爲一層。作爲“精忠報國”的.英雄,詞人決不甘心如此,於是提出:“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請纓”,請求殺敵立功的機會。《漢書·終軍傳》記終軍向漢武帝“自請願受大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提銳旅”,率領精銳部隊。大將的口吻與氣度,躍然紙上。“河、洛”,黃河、洛水,泛指中原。“清河洛”與上“鐵騎滿郊畿”呼應,揮鞭渡過長江,消滅橫行“郊畿”的敵人,收復中原。“一”、“直”和“清”字用的極爲貼切,表現了必勝的信念。“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漢陽”,今湖北武漢市。“騎黃鶴”,陸游《入蜀記》:“黃鶴樓舊傳費禕飛昇於此,後忽乘黃鶴來歸,故以名樓。”結末用黃鶴樓典,不僅扣題,且帶浪漫意味,表示今日“靖康恥,猶未雪”,未能盡遊興,“待重新收拾舊山河”後,定再駕乘黃鶴歸來,重續今日之遊以盡興。樂觀必勝的精神與信念洋溢字裏行間。詞作下片是嘆息在南宋偏安妥協下,士兵犧牲,百姓死亡,景況蕭條。最後希望率師北伐,收復失地,然後回來重遊黃鶴樓。

詞作通過不同的畫面,形成今昔鮮明的對比,又利用短句,問語等形式,表現出強烈的感情,有極強的感染力。同時,刻畫了一位以國事爲己任,決心“北踰沙漠,喋血虜廷,盡屠夷種。迎二聖歸京闕,取故土上版圖”(岳飛《五嶽祠盟記》)的愛國將帥形象。讀這首詞,可以想見他下筆時的一腔忠憤、滿懷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