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詩詞鑑賞

《清明》詩詞鑑賞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詩詞鑑賞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賞析:

《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到過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東南湖等勝景。本詩寫一個離鄉在外的“行人”,在春雨綿綿的清明時節慾借酒澆愁的心情。詩中的行人、酒家、牧童、杏花村,山道灣灣、春雨飄灑,構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清明煙雨畫”。

本詩在1992年香港“唐詩十佳”評選中,被評爲第二佳。

註釋:

1、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約在陽曆四月五日左右。

2、欲斷魂:指心裏憂鬱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樣。

3、遙指:指向遠處。

4、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

賞析:清明節,傳統有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的習俗。可是詩中的“行

人”卻獨自在他鄉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獨、淒涼的,再加上春雨綿綿不

絕,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煩亂和惆悵,情緒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

人”不甘沉湎在孤苦憂愁之中,趕快打聽哪兒有喝酒的地方,讓自己能置身於人

和酒的熱流之中。於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點出那遠處的一片杏花林。詩歌的結

句使人感到悠遠而詩意又顯得非常清新、明快。

《清明》詩詞鑑賞2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祭掃的節日。文人墨客也寫了不少關於清明節祭掃的詩文。在衆多“清明詩”中,我對南宋詩人高翥的《清明詩》情有獨鍾。下面就先讓我們讀讀這首詩: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化作白蝴蝶,淚水染作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這首詩明白曉暢,但寓意深刻。每讀一次,都能讀出新意;每讀一次,都讓人清醒。

詩的首聯作者給我們展現了大環境:南山北嶺到處都有“墓田”,清明時節家家都要祭掃。這是概寫,但我們也能感受到那具體的場面:可想而知,清明時節,那掃墓之人絡繹不絕,路上的嘮嗑聲,墳前的`哭聲,天上的烏鴉叫聲打破了往日的寂寞,淒涼的墓地,頓時熱鬧起來。首句說“墓田”似乎不如“墓地”和“墳田”更順口,但這是押韻和平仄的需要。

頷聯就描寫具體化了,作者給我們展現了特寫鏡頭:人們在墳前燒的紙,化作紙灰,隨風飄舞起來,就像白色的蝴蝶在翻飛。而那跪着燒紙的兒女,臉上淚水不斷,用手也不斷地擦拭,所以淚水流過之處已經有紅色的痕跡了。“紅杜鵑”是比喻。這既是淚痕的顏色,也有“杜鵑滴血”之意,說明“悲哀深切”之深,與後面的“笑燈前”形成鮮明的對比。

頸聯又是特寫兩幅畫面。一個是日落的墳前,那白天燒完的紙灰,堆的很厚,所以裏面還保留着熱氣。這正是狐狸取暖的好地方,它臥在紙灰堆上酣然入睡。這也言外之意地告訴我們,燒了這些紙,只能給狐狸取暖了,與墳裏的屍骨毫無干系。

另一個畫面是:白天燒完紙的兒女們,夜晚又聚在燈前,有說有笑,又吃又喝。墳前那短暫的悲痛早已飛到九霄雲外。僅僅過了半天就如此,那明天、後天,誰還能去想死去的親人呢。作者也許意在告訴大家,思親的悲痛是暫時的,人還要回到眼前的生活。

尾聯是作者在前幾聯記敘描寫基礎上的感慨:人啊,活着就要好好享受生活,死去了,什麼都沒有,什麼也帶不走。這是何等清醒的認識呀。

曾幾何時,有人對該詩的這種人生看法和態度給予了批判,認爲這是消極遁世,與革命思想不相符。這實在有點太苛刻了。首先應看到詩人的唯物主義思想是難能可貴的。其次也應看到,作者那種珍惜眼前,珍惜當世的觀點也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這總比那些把幸福寄予來生的虛無縹緲的人生態度更有現實意義。

《清明》詩詞鑑賞3

《寒食》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爲子推。

《清明即事》

帝裏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清明》

清明暮春裏,悵望北山陲。

燧火開新焰,桐花發故枝。

沈冥慚歲物,歡宴阻朋知。

不及林間鳥,遷喬並羽儀。

1)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2) 淡蕩春光寒食天。 —— 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3)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 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4)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 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5)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 —— 馮延巳《鵲踏枝清

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杜牧《清明》

7)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 顧太清《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

8)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

9)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 韓翃《寒食 》

10)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 晏殊《破陣子春景》

11) 帝裏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 孟浩然《清明即事》

12)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 —— 馮延巳《鵲踏枝幾日行雲何處去》

13) 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驚飛去。 —— 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14) 三千丈清愁鬢髮,五十年春夢繁華。 —— 喬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15)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 —— 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16)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 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

《清明》詩詞鑑賞4

《湘春夜月·近清明》

宋朝:黃孝邁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念楚鄉旅宿,柔情別緒,誰與溫存?

空尊夜泣,青山不語,殘照當門。翠玉樓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搖盪湘雲。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者次第、算人間沒個並刀,剪斷心上愁痕。

《湘春夜月·近清明》古詩簡介

《湘春夜月·近清明》是南宋詞人黃孝邁的詞作。這是一首傷春之詞,上闋寫黃昏時分的心情,下闋進一步抒寫詞人夜間獨宿旅舍的情景和感懷。詞人通過對湘水之濱春江月色的描寫,抒發了自己惜春不忍別的情愫。全詞清麗淡雅,意境悽美,結構嚴謹,構思綿密,不愧爲一篇佳作。

《湘春夜月·近清明》翻譯/譯文

臨近清明時分,枝頭上翠鳥的叫聲悽婉動人。可惜這一片清歌,都付與寂寞的黃昏。想要對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輕薄,不懂得人的傷春之心。我獨自漂泊在南國楚鄉,滿懷柔情別恨,有誰能給我一點兒溫存?

空空的酒杯彷彿在爲我哭泣,青山無語宛如在爲我傷心,一縷殘陽斜照着院門。在華麗的樓前,只有那一池悠悠的湘水,倒映着悠悠輕蕩的湘雲。無聊的白日是那樣漫長,夢境卻短得可憐。請問蒼天,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和戀人見面?這情景真令人心酸。就算整個人間,也沒有任何一個幷州的刀剪,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萬緒剪斷。

《湘春夜月·近清明》註釋

湘春夜月:詞牌名,是黃孝邁的自度曲。

翠禽:翠鳥。

柳花:指柳絮。

空尊:空樽,空酒杯。

翠玉樓:即前文“楚鄉旅宿”。

桃根:出於東晉的《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後詞中多代指意中人。

者次第:“如此種種”的意思。者,同“這”。

並刀:幷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當時以鋒利著稱。

《湘春夜月·近清明》作者簡介

黃孝邁(生卒年不詳),南宋詩人,字德夫,號雪舟。有人說他“妙才超軼,詞采溢出,天設神授,朋友推獨步,耆宿避三舍。酒酣耳熱,倚聲而作者,殆欲摩劉改之(過)、孫季蕃(惟信)之壘”,“其清麗,叔原(晏幾道)、方回(賀鑄)不能加其綿密。”有《雪舟長短句》。存詞4首。

《清明》詩詞鑑賞5

(一)悼念楊長卿老先生

長卿老先生名永屏,按族譜序列應該是太爺爺輩分,生前飽學善書法,性孤高冷僻,故遠離親友,鮮少人情往來。退休後閉門專心研習古文、詩詞,每日執筆不輟。昨日聞先生於9月27日辭世,享年93歲,學識無傳人。

學富五車如璞玉,性情孤高迥交際。

超塵出世品自清,冰心熱腸目睥睨。

此生幾人能識荊?滿腹經綸終遭棄。

西天也應有大椽,續寫人間真善義。

(二)悼 子 寧

聞劉子寧大律師去世,甚感哀痛。想起離開蚌埠前與之 告別時的情景,不料竟成永訣。以此詩悼之。

生命價值非長短,燦如夏花即爛漫。

才高學淵可爲師,行正品端堪稱範。

有幸共事得諍友,無端別離失良伴。

此去天國雖遙遠,勿忘世間有人念!

(三)悼 故 人

紅顏早逝殊可悲,不幸婚姻鑄禍因。

青山無聲哀薄命,碧水有音泣孤閔。

淮畔風情處處在,小城故事歷歷新。

生命之歌雖短暫,回望人間有知音。

(四)懷念冠軍

與老伴前往看望多年未見的表嫂任達卿,談話間得知其弟任冠軍不幸於二年前因突發腦溢血去世,想起與他年輕時的許多交往,悲情難抑。

人中冠軍有三贏:淳樸耿直善良心。

相識鳳女結鸞儔,同樣際遇成知音。

青春影像如再歷,音容笑貌憶猶新。

偶聞故去已二載,不勝欷吁淚溼巾。

《清明》詩詞鑑賞6

《清明日獨酌》

(宋代:王禹偁)

一郡官閒唯副使,一年冷節是清明。

春來春去何時盡,閒恨閒愁觸處生。

漆燕黃鸝誇舌健,柳花榆莢鬥身輕。

脫衣換得商山酒,笑把離騷獨自傾。

【譯文】

一個地方官清閒的職位唯有(團練)副使,一年之中清冷的節日只是清明節。

春去春來什麼時候是盡頭,閒恨閒愁所到之處就萌生。

燕子和黃鸝爭相鳴叫,柳絮和樹莢競相飛揚。

脫去官服換來(隱士所居)商山的酒,獨自笑吟《離騷》中的詩句

【賞析】

作者王禹偁(954—1001),北宋政治家、詩人、散文家。因爲官正直,敢於直言諷諫,因此屢受貶謫。這首詩爲作者被貶商州(今屬陝西商洛)任團練副使時所作。

詩題點明詩意、詩境,透露出詩人的謫宦之苦。

首聯中“唯”寫出了詩人的不滿與無奈,“冷”寫出了清明的時令特點,都表現了詩人的謫居之感。

頷聯表面上看是惱人的春,實際上是讓詩人驚心的“閒”。頸聯的“誇”與“鬥”兩字生動傳神,用擬人手法凸顯春天的生趣,同時運用了反襯的手法表現出詩人被貶愁緒與眼前的大自然美景形成鮮明對比,也體現了詩人希望迴歸自然、脫離世俗的願望。

尾聯用了商山四皓、屈原《離騷》的典故,詩人情緒變得十分灑脫,既來之則安之,不如將滿腔鬱悶出之於“笑”,和着《離騷》飲酒賞春也不失爲一種樂趣。

整首詩充分表現了詩人在被貶愁緒中自我排遣、尋求曠達灑脫並享受隱士生活的心境,言淺情深、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