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的實用技巧

詩,漢語一級字,讀作shī,最早見於戰國文字,其本義是把心中的思想表達出來的語言,後延伸至比喻美妙而富於生活情趣或能引發人強烈感情的事物等。《說文解字》認爲是“心志”,接下來就由小編帶來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第一 明詩體

古典詩詞,按其起源、體式、語言、結構等的不同,大致可以劃分爲詩、詞、曲三大類。

從格律上,詩又可劃分爲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泛指唐代以前出現的各種詩體。唐及之後的人們模仿這類詩體所寫的詩,也稱之爲古體詩。

古體詩按其每句的字數可以分爲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雜言詩等。有些書籍把雜言詩並不單列,而是劃歸到七言古詩中。所謂雜言詩就是每句的字數不定,可以任意自由發揮。雜言詩多以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爲主,偶然也用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所謂四言詩就是每句都是由四個字構成的詩,五言詩就是每句都是由五個字構成的詩,七言詩每句都是七個字,其它類推。四言詩在唐以後就比較少見了,唐以後的詩多以五言或七言爲主,六言詩、雜言詩也有一些,但不是很多。五言古體詩又簡稱爲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爲七古。四句的五言或七言古體詩人們一般習慣稱它們爲絕句(古絕)。

第二 知用韻

人們喜歡舊體詩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短小精悍、順口易記。爲什麼順口易記?道理很簡單:舊體詩詞都是押韻的。有韻自然順口,順口便容易記憶。

第三辨四聲,調平仄

漢語語音通常都由聲母、韻母和聲調三個方面構成,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其中以高低、升降爲主要的因素。漢語有聲調,是其一大顯著特點。比如同一個音qing,按現代普通話,就可以讀出清、晴、請、箐四個聲調來。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與現代漢語的四個聲調有所不同。格律詩詞正是利用了漢語的這個四聲特點,讓不同聲調的文字搭配,從而構築生出一種音樂般的美感。

第四 能粘對

四聲、平仄都學過了,韻也學了,現在就可以開始學習如何安排近體詩的聲韻了。粘對,是近體詩格律的一項基本原則,古體詩是不講粘對的,甚至有些詩人還故意安排避免出現粘對。另外,古體詩對於平仄的安排,除了韻腳要一致外,並無其他必須遵守的規定,是相對自由的。即使有某些說法,比如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什麼的,也只是供安排聲韻作參考,不是必須遵守的`。所以下面談的格律格式,主要是針對近體詩的。

第五天 通拗救

要是嚴格按標準格式定平仄寫詩,確實難度很大,恐怕也就沒有那麼多好詩了。爲了解決難度問題,不至於使一些好詩荒廢掉,同時又要保證音律、韻律的諧和,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不是什麼時候都可以如此的,再提醒一遍)外,古人們還鼓搗出了一個叫拗救的東東,作爲近體詩格式的靈活使用原則。

第六會對仗

對仗的對也是對立的意思,但與對粘的對有所區別的是:這裏所說的對不僅包括聲律,也包括字面。

對仗,就是修辭學上所說的對偶,說白了,也就是做對聯,俗話叫做對子。詩人們習慣把詩詞中的對偶叫作對仗。所謂對仗,就是把同類的或對立的概念並列起來。

第七 明詞體, 知詞律

詩過於整齊,句式變化少,用字也莊重,顯得不夠靈活,有些人不喜歡,而更願意學習句式變化多、篇幅有長有短,譴詞用字也相對更接近口語,更適合表達纏綿委婉感情的詞。那好,最後這一天再專門說說詞律。關於詞律,其實前幾日已經穿插介紹了一些,但爲了有一個整體感,也方便專好填詞者學習,有些東西這裏就又羅嗦了一遍,所以篇幅可能比前幾天的要長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