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黏米包餑餑散文

上世紀有生產隊那些年,淘黏米包餑餑,是我們這農村農戶人家每年一到臘月必不可少的,迎接過年的三部曲其中的一項最前奏曲,接着的那兩部曲是殺年豬和做豆腐。

淘黏米包餑餑散文

那時每年一進入到臘月,只要有一家開始淘黏米包餑餑了,接着淘黏米包餑餑的農戶就多了起來。那時淘黏米包的餑餑主要分爲小黏黃米麪的,大黏黃米麪的和黏高粱米麪的三種,這三種統稱爲黏米麪餑餑。包黏米麪餑餑的陷大多是小豆陷或爬豆陷的。每家可根據條件或口味確定包哪種黏米麪的或哪種豆陷的餑餑。

那些年每年一到臘月或是到年底,我們這農村中的大人們,尤其是老年人見面說話時,往往要問:“你家淘米了沒有?”這誰都知道,連半大孩子們都知道這是問包餑餑了沒有,而沒人認爲這是問你家做飯時把米淘了沒有,可見那時我們這兒的農村人對包餑餑已成爲過年前的一種習俗,並且相當重視。

那時村裏每家在包餑餑的那天,大多都請鄰居家、親友家或是村裏平時關係挺好家的幾位大姑娘、媳婦或是大媽大嬸來幫忙包餑餑,也有人不是請來的而是自己主動熱情的前來幫忙的。這幾個女人大多是盤着腿坐在炕上一邊說笑着一邊包着餑餑,她們的說笑雖然無主題,一會東一會西的,但那種氣氛非常親切。在她們包餑餑的同時,還得有人負責蒸餑餑,並且把蒸熟的餑餑從籠屜上一個一個地撿到事先準備好的秫稈簾子上,在陰涼處晾涼、晾繃皮後,並在夜晚時把準備以後吃的餑餑凍透(當然趕上白天也很冷,能凍透的情況下白天凍也一樣),凍成一個個像凍梨似的,可以任意地拿放,甚至用力地磕碰都不能破碎的情況下,就可以把這些餑餑統一放到一個缸裏,或是一個什麼較大的容器中,存放在比較安全的陰涼處,待以後啥時吃時可隨時取。

當把餑餑蒸熟,把新出鍋的一籠屜餑餑從鍋裏拎出來時,這家的主人往往會撿滿一大碗餑餑端到幫忙包餑餑的幾個女人面前親切地說:“他大媽、他二嬸、他老姨和大妹子……你們誰再吃倆這新出鍋的餑餑?”這是在包餑餑當中誰想吃就隨時吃的餑餑。當包到了下午到了晚飯時,這家的主人還要熱情地留這幾個人吃一頓。等到了這幾個人臨走回家時,這家的主人還要給每個人撿上一大碗十個八個的,叫她們拿回家讓她們的家裏人也嚐嚐。

那時村裏誰家要是提前先包了餑餑,這家不光是給前來幫忙包餑餑的人臨走送上一碗,還要給村裏平時關係好的人家也要送去一碗。雖然這只是一碗餑餑,但這裏卻有包含着挺深的'感情,那時農村農戶家,家家生活得都比較貧困,平時也沒有什麼好吃的送的,就把這一碗黏米麪的餑餑當成了能送出手的好吃的表表心意。

收到餑餑的人家就把這份情義記在了心裏,等過了些天家裏包了餑餑時,也要親切地給人家回送一碗,並且要多送上幾個,當然回送的人家絕不能說是給你家還那碗餑餑來了,回送餑餑的人會親切地叫着三嬸、四舅、二媽、或是五哥什麼的:“嚐嚐我家的餑餑咋樣……”雖然回送餑餑的人沒說是還送你家那碗餑餑來了,但這其中也有這方面的意思。有這方面的意思是有這方面的意思,但誰也不會過意這方面的意思,反而會覺得你這家人懂情懂理。

極普通的一碗黏米麪餑餑,卻連接、維繫和加深着那時村裏人們之間的情感!今日回想起此事似乎有些絲絲的沉重,但更多的是那時鄉村中難以忘懷的淳樸的鄉情民風!

那時村裏人淘黏米包餑餑雖然當時挺費事,但到了過後啥時吃時就省事了,最主要的在那時的淘黏米包餑餑,是迎接過年的一種氣氛、一種舉動,更是表明鄉村人過日子不甘落後的一種心態,人別人家過年家家都淘米,而自己家過年連米都淘不起,這日子是咋過的?所以不管平時吃啥,但這過年時一定得淘米包餑餑。樸實、勤勞的農民,也許對人生說不出更深刻更美好的詞彙,但他們最在意的是人的這張臉!

現如今我們這的鄉村,到了冬天雖然也有的人家淘黏米包餑餑,但只是想吃了包了一點點,而再也沒有幾家像過去那樣一到年底就淘了許多的黏米,並叫上幾個人幫包餑餑了,因現在人們想吃什麼好吃的都有,再也沒人把黏米麪的餑餑當成好吃的食品了。

現在到了快過年時,村裏人見面時再也沒人問:“你家淘米了沒有?”問那樣的話過時了,怕人笑話。

當然要是七八十歲的老年人,到了年底在街上碰到一塊時,也許有人會偶爾的當回憶似的問上一句那樣的話,因過去的歲月,過去的那樣的貧困生活,在他們的記憶中實在是太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