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工具工藝和行風散文

工具指“進行生產勞動時所使用的器一具”,後來引申到“用以達到目的的事物”,例如: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大部分人類學家相信:工具的使用是人類進化史上重要的一步;人類發展出與其他手指相對的大拇指用以把握工具,而智力的進步能幫助人類適當運用工具。從開始能夠製造簡單工具的250萬年前到30萬年前這段漫長的歷史時期中,人類的進化速度相當緩慢。在距今30萬年前左右,人類開始學會製造複雜工具,之後人腦中專門負責複雜任務的大腦前葉部分同複雜工具和語法語言呈現同步發展的現象。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出現的第一個突破是發明用雙手使用的工具,通常一隻手主要起穩定作用,另一隻手施力,從此人類脫離了猿人時期,進入前現代人階段。製造和使用多部件工具促進了大腦功能的發展,併爲語言的的進化提一供了基礎,因爲製造複雜工具需要提高動作技能和具備解決問題及制定計劃的能力。複雜工具令人類演進成今天這種樣子。

閒話工具工藝和行風散文

工具是人類手的延續。工具不但是器一具(小型及比較簡單的工具,例如:石器、木棒、錘子等等),還包括食具(煮食用工具)、設備(新發明或有特定用途的工具)、儀器(經過精細調節的工具,可以是具體的或一抽一象的)和機器(由數件簡單工具以上組成的有秩序系統,機器可以當作一件複雜工具使用)等等。

馬克思早就指出:從自然過程通過人類勞動的耗費而創制財富的角度看,任何工具都是勞動耗費後的“物化”。從工具的價值角度看,工具、機器等資本形態不過是人類勞動耗費的一種歷史性的“異化”了的存在與運作方式。因此如果機器等能夠形成新價值的話,那也不過是人類勞動形成價值的一種方式。而從工具的使用價值來說,它則是人類勞動的一種手段上的幫助與延伸,是勞動藉以更大地發揮自己,同時節約自己的手段。比如人類創制出望遠鏡,就可以使人的眼睛看到更遠的地方,使人的知覺感知到更遠的邊際;創制出機械起重機,就可以代替一人類體力勞動吊起超重物品。因此工具從價值形成與效用上都不與人類勞動構成矛盾。

勞動創造文明,所創造的文明物品反過來使勞動得到延伸和節約。但是,工具及一切文明物品的使用使人類勞動得到節約,因此在採用了工具後的勞動中,創制出來的物品所包含的代價耗費應該更小,而不是更大。這樣,物品價值就變小了而不是相反。所以,“工具(作爲資本等等形態出現)也形成新價值”是不對的,它的作用不是形成一個更大的價值,而是節約價值,節約耗費。我們在今天的經濟現實中已經看到,如果一個生產者花大筆金錢採用機器生產同一類產品,所生產出來的單位產品(比如每個產品)所具有的代價耗費必定要比過去完全採用人工生產更低,否則就沒有理由採用機器生產。因此,我們經常看到,相同物品,採用機器製作與採用人工製作,它們所具有的售價十分不同,前者比後者便宜得多。

工業革命以後,人類社會從封建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工具、機器等是工人生產的媒介,但是,工具、機器的發展,使生產品中工人自身的技術含量越來越低。在現代化的流水線上,工人只需要簡單、重複的動作。他們自身勞動的價值越來越低。一開始,工人認爲是機器使自己貧窮,於是就破壞機器以示反抗。馬克思的剩餘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革命的理論指導無產階級革命,產生了社會主義社會。

工藝指“將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產品的工作、方法、技術等”,也就是產品中的技術含量。許多手工業產品中,技術含量相當高,而產量極低,所以價格昂貴。這種無法大批量生產,以產品中工藝爲主的就稱爲工藝品。尤其是古代的手工藝品,被稱爲“文物”,數量極少,價格極其昂貴。

現代產品中,即使是大批量生產,產品中仍然有技術含量。瑞士機械手錶聞名世界。上海手錶廠的零件達到了瑞士的水平,但是裝配工藝不高,所以產品的質量不高。瑞士手錶同行訪問上海手錶廠時,廠方請他裝配示範。他提出:必須無人旁觀和監控。把他裝配的上海牌手錶與我們生產的產品比較,在不同溫度等等條件下,兩者質量相差懸殊。可見:工藝水平的重要性。在瑞士手錶同行的手中,有一個工具箱。這也是他的法寶。廠方想高價買下這隻工具箱,被拒絕。所以,工藝水平也與工具有關。

現代家庭中,家用電器越來越多,大到空調、冰箱、電腦、電視機,小到手機、袖珍手電、電動玩具、電子錶等等。由於種種原因,現在的許多產品不重視質量。有的家用電器購置不久就發生故障。由於產品更新換代快,許多人手中有好幾個舊手機。以前,許多用品有零件更換服務,例如:電子錶更換鈕釦電池;圓珠筆更換筆芯;滅蚊燈更換燈管;手機更換電池板等等。可是,現在電子錶更換鈕釦電池,價格比買一個新電子錶要貴;另外,圓珠筆筆芯無處買,要買就連筆桿一起買;有的.滅蚊燈燈管配不到,只能另購滅蚊燈……廠商爲了利潤,不抓產品質量,甚至假冒僞劣產品氾濫成災。商店爲了利潤,不經營更換零件。最可恨的是維修業,越修越壞。

曾經有人調研過,消費者購買商品,一是質量,二是價格,三是美觀,四是售後服務。現在,產品質量大打折扣,“三包”官司時有所聞。

家用電器維修更是離奇,行風極差。許多產品故障,廠家已經倒閉,無法售後服務。許多廠家的售後服務並不是廠方的技術人員進行維修,售後服務部只是接電話,真正的維修委託給外地民工。廠方只是用零配件贏利。

找一般的家用電器維修公司,所謂的維修,上門費、檢查費、材料費,不但價格昂貴,而且會被“掉包零部件”。舊病剛好,新病出現,甚至舊病不斷復發。有的家用電器維修公司爲了競爭,不收上門費,但是材料收費離奇。一臺全自動洗衣機才1350元,一個部件竟然要價280元;有報道,某人購置一臺液晶電視機,價格七千多,後來液晶顯示器故障,換一個液晶顯示器竟然要一萬多;一臺電視機故障,檢查發現是電子版的一個電焊點脫落,電焊一下,不到半分鐘就好了。即使不算屬於電視機本身質量問題(雖然超過保修期,但不是使用不當),卻要收取上門費、開機費幾百元……

所以,現在許多人就採取“寧可購新,不去維修”的態度。

上海有個中央商場維修部,創建於1927年。這是一家從事家用電器、日用品、辦公用品、通訊器材等大到彩電、冰箱、中央空調、製冷設備、種類遍及電器、電子產品,日常生活用品、辦公用品、工具、通訊設備等共計100多個維修項目。“在上海灘其他地方修不了的東西,在中央商場可以修。”對於許多上海人來說,這是一句再熟悉不過的口號。他們服務態度佳、維修質量佳、而且明碼標價、價格公道,大部分都比外面的專門維修店便宜,還提一供上門服務、服務熱線和投訴熱線,深受人民羣衆歡迎。

上世紀20年代,在南京東路沙市路附近,聚集了大量以擺地攤爲主的個體商販。抗戰結束時,有大量當時的軍需物品如望遠鏡、水壺等,通過一些中間商“來”到了南京東路的地攤上。在當時市民的觀念中,已經形成了這裏就是“中央商場”的概念。解放後,零散的個體攤販被集中起來,建立起了一個合作社,正式取名中央商場,成爲較完整的商業區,並且形成零售、修配兩大主要體系。上世紀90年代初,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央商場內的零售業務漸漸淡出,而維修業務漸漸壯大。上海有關部門對中央商場進行擴建,並設立了700多平方米的維修中心。隨後,中央商場又在上海的各個區縣開設連鎖店,目前共擁有75家維修網點,總營業面積5000多平方米,從業人員800餘人,企業已成爲全市維修行業的領頭羊,維修項目多達110個,小到計算器、雨傘,大到空調、冰箱都涵蓋其中。2007年9月初,中央商場搬遷到天津路251號新址。企業的年修理額達到800多萬元,利潤達80多萬元,年接待顧客70多萬人次。

許多物品我們可以自己修理,但是有些修理工具不能常備,只能求助於維修業。有些廠商故意不讓消費者自己修理,壟斷零件與零件價格。我於1981年購置一臺三洋單卡收錄機,價格700元。因爲該收錄機沒有電源開關,不拔掉電源接線時變壓器一直在工作,因兒子不慎,變壓器燒壞。我到三洋電器維修站,僅變壓器材料費就是403元(發|票至今還在)。還有一些廠家,故意不讓消費者自己修理,就搞密封或者特殊螺絲釘,叫你無法拆開。當然,有的產品消費者不應自己修理,例如:高一壓電有危險、結構精緻容易損壞等等。當然,一些高檔的家用電器維修還需要技術。

現今,家家戶戶都有一些廢舊物品,扔了可惜,留着無用,修理呢?怕挨宰。另外,舊手機、舊電腦中還有個人信息,害怕被別人冒用。爲什麼沒有一個讓人信得過的回收單位?

我們的維修業如果都能學習中央商場,建立良好的行風,不但能夠節約大量的社會資源,滿足人民羣衆生活需要,而且爲各行各業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