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爲而爲-1500字散文

無爲而爲

現代社會大衆面臨着心理疾病、道德滑坡、倫理危機、環境污染等多方面的問題。誠然,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需要來自各個專業領域中的特殊知識。但是,當我們忙碌於不斷制定出新知識、新規則來改進舊知識、舊規則的紕漏時,卻忽視了躲在幕後的老子的詭譎微笑。

無爲而爲-1500字散文

在老子看來,這樣的提防措施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加重危害。衆所周知,老子反對片面追求物質的社會,他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12章)在社會物質財富積澱的同時,人們的慾望也同步被激發起來,老子將這種狀態稱作“爲”。有“爲”就有“爭”,用計謀對付計謀,用規則挾制規則,於是法網愈密,人慾愈肆。“重爲輕根,靜爲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老子》26章)當下社會太輕太躁,世人的目光過於關注輕而躁的枝葉而遺忘了重而靜的本根。

本根莫以名之,強名之曰道,曰母,曰玄牝,曰嬰孩。它是萬物的創生本源與存在依據,如展開的道路,如萬物的母體,如玄妙的生生之源,如純樸的原初之物。總之,它什麼都不是,卻由於它而使萬物是其所是。我們如何瞭解作爲本根的道呢?我們無法用定義去把握它,無法用情感來追求它,事實上,我們無法用一切心中所起的相狀來覺察它。因爲道不是外取的認識對象,而是“滌除玄鑑”(《老子》10章)後的逆反體證。

德者,得也。我們每一個人所得之道即爲德。天地萬物所得之道亦爲德。人之德就是心之主宰,天地之德就是心之主宰所顯之物則。心之主宰是道,物則亦是道,道是自然。所謂自然,就是自己如此而已。因此,順應道的心,就是自然之道心;順應道的萬物,就是自然之萬物。自然之道心和自然之萬物沒有自己的根本特性,它們的根本特性就是自然而然的道。道體現在人與萬物中只是普遍的自然而然。

如果人心認爲自己與道無涉,人心就遺忘了本根而執著於枝葉。輕而躁的“假我”矇蔽了重而靜的自然之道,於是人爲之做作應運而生。慾望之心所看出的萬物處處顯出計量,有高下、長短,於是有是非、對立,於是有對執、鬥爭。人心有慾望,慾望之心所察覺的萬物就紛紛擾擾、鬥爭不斷。或許,這種狀態與當代的'社會現狀有幾分近似。

從這種混亂的狀態步入澄明之境,需要一條實踐的途徑,這就是道家的工夫。“致虛極,守靜篤”。(《老子》60章)將去除對五色、五音、五味的嗜慾,進而將一切雜染的念頭洗淨,呼喚自己心體中沉睡的“真我”,於是自然之道甦醒了。

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21章)

這就是道。老子向我們描述它的狀態。但是它太原初了,有限的詞彙並不能如實地將它展現出來。一切都是模模糊糊、朦朦朧朧地,儘管如此,卻遠遠比任何確定的事物都來得真實。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老子》6章)

穀神、玄牝都是道的異名。道並非只是恍惚之狀,它能夠自然而然地起作用,惠及天地萬物。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老子》60章)

萬物在道的自然而然的朗潤下,由造僞之態轉化爲自然之態。人心在道的自然而然的朗潤下,由慾望之心轉化爲自然之心,於是世界重新迴歸到自然狀態。這種迴歸雖然沒有在現實中實現,卻是修道者的理想追求。

從老子思想來看,和諧的世界觀,就是以道心觀世界。道心和諧,世界和諧。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道心,只是被人爲之造作所矇蔽。世界本來和諧,只是被人爲之催生而搞得面目全非。

道家相信,人與世界本來就在道的朗潤下,自然而然地處於和諧之中。所謂不和諧,在於人爲之心,在於人爲地生物。道心不是不作爲,而是不爲之爲;萬物不是不創生,而是不生之生。不爲之爲,就是不要人爲地偏離道去作爲,而是順應道自然而然得去作爲;不生之生,就是不要人爲地偏離道去改變事物,而是順應道自然而然得去讓事物發生變化。因此,老子所批判的是逆道而爲,逆道而生。不爲而爲,不生之生,不是什麼都不爲,什麼都不生,而是要合道而爲,合道而生。道心觀世界,就是不爲而爲,不生之生的人與萬物的世界。

那麼,怎樣爲、怎樣生纔是不爲而爲、不生之生的和諧世界呢?或者說,以和諧之道心觀世界應該爲什麼?不爲什麼?生什麼?不生什麼?老子會說,爲與不爲,生與不生的標準就在你心中。每一個人都是道的承載者,每一個人都因爲得於道而成爲德者,所以出於內在的澄明之境的呼喚纔是最爲真切的,只是要提防這股內在的聲音在尚未噴薄而出就被雜染的輕而躁的雜念阻礙了出路。

有人說:“我的孽障太深了,以至於我無法聽到來自內在澄明之境的呼喚。”其實,大家不需要如此悲哀。輕而躁的雜念與重而靜的本根並不是截然兩分的對立物,重而靜是根,輕而躁是枝葉,由根而到枝葉纔是完滿的道。根是完滿的道的關鍵,枝葉是完滿的道不可缺失的部分。我們已經擁有了正在呼喚的本根,又擁有了不可缺失的枝葉,留給我們的任務只是換一種看世界的方式,去除錯誤的“本根是本根、枝葉是枝葉”的兩截方式,迴歸到自然的“本根生長出枝葉”的原初狀態。簡而言之,完滿的道所擁有的內容我們都擁有,我們所缺少的就是一種將之視爲本來一體的眼光而已。

我們不妨將追命逐利之心作出有所節制的退讓,而抽出更多的閒暇時光去關注自然的變化。如果不牽扯到大環境的干擾,這大概對於單個的人不難做到。我們可以將之擴展到一個家庭大小的人際圈子中。

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爲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2章)

在家庭中,我們在處事之時,不要太過於自我,不要居功,而是將處事的動力和創造的成績看做整個家庭自然而然的事情,大家的付出和回報都是普遍的道在所有家庭成員中的體現。倘若能夠如此實行,那麼夫妻、父子之間就少了你我之爭,而多了一份整體的和諧。由此,我們再將這種理念擴展到一個社羣,乃至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60章)如何治國?制度的完善着眼於制衡既成利益集團超經濟政治的壟斷,但這樣的措施卻使多數人都夢想着有朝一日能夠進入此利益集團或取而代之。歸根結底,這是“爭”的方式,是“人爲”的方式,從而“生”出很多法律經濟條款。法網愈密而人心愈離。法網只在枝葉上起功效,而催生法網的爭執之念卻矇蔽了心靈的澄明。老子說:“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8章)但如何不爭呢?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爲,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老子》75章)

如果與民爭利,那麼上下利益相背,人心相離,自然不會和諧。但如果處於上位者能夠“生而弗有,爲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創造的財富與賦予的權利並非天生屬於利益集團,而是歸於整個國家與社會,那麼公平與正義就會顯現出來。上下不起爭執,利益合理分配,整體世界與整體的人民都在道的朗潤下。大家順道而行,以不爭之心而分配合法權利,制定出分配的方法和規則,世界就沒有不公;以不居之心而分配經濟利益,制定出分配的方法和規則,世界就沒有不平。這樣的分配,就是不爲而爲;這樣制定的方法和規則就是不生之生。不爲而爲,不生之生,這樣的世界即使想要它不和諧,也未之有也!

道心觀世界,去除雜染,自然之道呈現於內心與萬物上。以此自然之道擴展至家國天下,而證成和諧的人與世界。老子的和諧世界觀,對於目前和諧社會倡導下的精神文明建設應有一定之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