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豐滿內部景觀散文

“嗒滴嗒、嗒滴嗒、嗒嘀嗒——嗒——滴——;小朋友,小喇叭節目開始廣播啦!”熟悉而又親切的聲音,曾經是我童年時代最美好的回憶。每天中午,草草吃過午飯,去班主任老師家,邊聽“小喇叭”邊問問題。老師的弟弟和我同班,老師安排我給他補課,他背課文我聽故事,相彰易得。

閱讀,豐滿內部景觀散文

那是我最原初的閱讀,讀的多是小人書。老師爲我們滿世界借書,講臺上一個大木箱,沒有哪一本超過一天。開始大家輪流看,後來乾脆聽我講。外加學校組織批林批孔活動,大量的稿子需要背誦,小小的年紀出口成章。二年級,大隊高音喇叭熱播《楊家將》、《水滸傳》。三年級,爸爸給我買來《雷鋒的故事》,三天,從頭讀到尾。五年級,花47.6元買來《紅樓夢》上中下三本,邊查字典邊注音邊背誦。那時,“四人幫”剛被打倒,讀書還是可有可無的.點綴,沒有教師指導,沒有考試督促,讀書成爲鍛鍊智力、陶冶情趣、充實精神的樂事。

上師範後,要來班主任老師的借書卡,學校圖書館的書翻個遍。當時,我從成千上萬本書中挑選關於教育、心理、文學、美學、詩歌、哲學等方面的書,中午一個饅頭充飢,下午放學後接着挑,往往挑着挑着就達到三四十本,帶回教室,一週看完。

1984年當上老師後,閱讀成爲常態。老校長爲我們訂閱200多種雜誌,放在他辦公室的長條桌上,隨時借閱。他在每本書的封面粘上一條提示標籤,書中重要內容一目瞭然,節省了閱讀時間。久而久之,自己漸漸發現,閱讀豐滿了作爲教師的自我內部景觀:不再屈從、適應、並按照“應試”的導引去努力、去競爭,有了屬於自己的世外桃園。

和學生共讀是每天的必修課。經、典、文每天一段,長板、短板、快板、慢板,一個主題帶4篇精品,推送4篇習作,打破知識至上的語境,讀寫聯動,用?“是什麼”、“如何做”、“爲什麼”的練筆來思考“我是誰”的問題。

然而,當“分數”肢解着閱讀內在聯繫的時候,教與學不可避免地走向分離,走向碎片,自我的主體性和自身完整也在分離和碎片化的過程中淪落。回望自己,畢業三個月,執教《鸕鶿》在全市大賽中一舉奪冠,自己的名字和鸕鶿一起飛入千家萬戶。學生家長慕名排隊把學生交給我……“小段閱讀”、“三環節閱讀法”“三步快樂寫作”、“創意作文法”讓我們班的成績在全國實驗班中遙遙領先;並先後與香港、澳門、日本及國內同行進行學術交流;還爲日本學生講課,爲四川孩子講課,爲全國語文名師引路,與教育專家同課異構,多次在國家、省大賽中奪冠。然而,內觀自我,吃驚地發現,自己一直在技術層面打轉,把分數看作教育流通的貨幣,將“教與學”一起存在於知識之中,而非靈魂裏。《道德經》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教育淪落在應試中,上士渺然難尋。

閱讀是內心景觀的映射。從形而上,以整一性看待閱讀,發現真正的閱讀既擁抱所有事物所依賴的生存網,又擁抱身陷網中那些恰好對我們認知事物有益無害的事實。這讓我們看到,閱讀是在讀自己,讀我們與現實的聯繫,這種聯繫正如我們身體和萬物的聯繫一樣深不可測,既有顯見的,也有隱性的。如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是恢復自身認同、重獲生活完整的力量,是迎接超驗性主體的喜悅,是參與知與未知教與學的永恆共舞。

閱讀,直麪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爲了人的生命質量提高而進行,是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事業,最偉大、最直接,信手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