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從衆有態度的散文

摘自:《能力都是逼出來的》

不從衆有態度的散文

我們所面對的最爲艱難的任務就是擺脫社會約束,擺脫精神枷鎖和他人施加在我們身上的壓力。以下場景常常讓人感受到約束:當他人通過壓制、殘忍、專橫或不公正的手段打壓我們的時候,當家長管制過多以致讓我們失去自我的時候,當愛人用愛威脅我們的時候,當老闆撒謊也逼着我們撒謊的時候,當我們想追隨自己的精神信仰但周圍的文化氛圍非要阻止我們的時候,當他人的誤解、尖酸的語言、侮辱性的評論、損人不利己的行爲或其他不合理的期望與直接、非直接行爲讓我們心情不悅的時候,當他人讓我們感覺受到了輕視、藐視的時候……所有因爲社會氛圍而引起的人爲性障礙因素都屬於這種約束,比如背景、階層、信仰、種族、性別、年齡及相貌等。

有些人還能記得當初因爲被人視爲異類而遭受的侮辱、嘲弄或壓力,還能回想起當初爲了避免衝突而委曲求全的情景。在學校或辦公室,人的行爲開始“從衆”起來。大家僞裝起自己,強顏歡笑,走着別人安排好的路。我們想竭盡所能地避開這種窘境,避開他們尖酸的語言。畢竟,人都渴望穩定、渴望被接受、渴望歸屬感。

當他人的行爲給我們造成負面影響或者有礙我們追求目標的時候,便產生了社會約束。通常情況下,我們之中那些順應性較強的人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當然了,這些人有所作爲、保持真我的概率也往往是最低的。他們已經適應了既有的環境,丟失了自然的本真屬性。他們再也找不到那個真實的自己。任何思想自由的人都不想有此命運,因此,我們必須抵抗這種盲從的意願。

不過,大家也不能小覷順從所帶來的安全感,這是個人追求自由時所面臨的最爲強大的敵人之一。個人要順應着社會結構,迎合社會喜好。可話說回來,頭銜、地位、“先生”與“小姐”之類的稱呼、公衆評論,這些在生活中的意義並不重大。當然了,這些因素很容易就可以讓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找到自信。如果我們踩着別人的腳印走,就可以有所依據,也容易被人接受。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發現,自己一直追求的、信仰的東西其實沒有那麼重要,那該如何是好?

質問這些問題、打破順從的牢籠,這給生活平添了風險。一旦逃離了牢籠,動物的本性就是會迷失自我,不知何去何從。離開了自己所熟知的生活與事物,這種從天而降的不確定因素可能是致命性的。如果生活中我們擁有了絕對的自由,接着要怎麼做呢,方向在哪裏,每天都做些什麼,怎樣才能過得有意義呢?這些問題着實有些讓人擔心。

除了這些不確定性因素,我們還得冒着脆弱、孤獨的風險。之所以脆弱,是因爲我們離開了牢籠,也就沒有了安全的屏障,這屏障雖然限制了自由,卻可以給我們安全感。那些仍舊被困在牢籠中的人可能永遠都體會不到這種感覺。不顧及他人的期望,這樣做可能會引起我們的極大恐懼,害怕被孤立、被排斥、被人厭棄。

但是,被他人的喜好左右,這樣做也有風險,聽從社會需求的指示會逼着大家喪失真我。多少藝術家偏離了藝術的本真,只爲迎合別人的需求,用傳統的方式賺錢?多少智者隱藏了鋒芒,只爲迎合更多的需求,人生角色不再多彩?多少人放棄了夢想,只爲追求更多的安全感,只爲走上那更能被社會接受的道路?如果自己不夠警覺,那麼父母、老師、配偶或者偶像等別人的目標就成了你的目標。這些人的要求會取代你對新事物的渴望。這些人的共同意願能夠取代我們自己的意願。沒錯,讓我們不要那麼聽話吧。否則的話,我們很快會在他人的圍攻下迷失自我。我們會失去真正的自我,變成順從的奴隸。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因此,我們必須在迎合他人、追求舒適感與個人自由等更高追求之間堅持初衷。

當一個人變得足夠成熟明智的時候,就會有所感悟,我們既能獲得個人自由又可以不完全脫離周圍的環境,不辜負親人的期盼;既能夠做到獨立,又不脫離互助關係,可以在保持個性的同時不成爲社會的異類。你會發現,人越接近本真,就離世界越近,生命也更加有意義。你會發現,人的個性越自由、真實,生命就更加有活力,就會更加吸引周圍的人,更加有魅力。

不幸的'是,造成最大約束的不是別人,而是毫無警戒的自己。

所謂的自我約束就是由自身的某些負面想法與行爲造成的一系列限制。這是內因問題,是疑慮、擔心、恐懼等干擾因素造成的精神負擔。

沒有哪個人想自毀人生,可實際恰恰相反。是我們自己那些錯誤的想法和壞習慣剝奪了生命的活力,毀掉幸福的罪魁禍首就是我們自己。

不管何時,只要你打算限制自己,就是自我約束。人們宅在家裏不願見識外面的世界,是因爲畏懼探索。人們遲遲不願踐行重要的使命或嘗試新事物,是因爲克服不了內心對不確定性因素的憂慮。人們愚蠢地認爲,在採取行動之前,必須萬事俱備,可事實卻是,很多人正是因爲受困於死規矩纔沒能實現目標。人們自欺欺人,打碎了自己的願望,還沒來得及伸手去抓住夢想,就被它溜走了。自己纔是最難對付的敵人,難道大家還執迷不悟嗎?不過,我們也可以成爲自己的救世主,積極地表達真實的自己,努力去掌控自己的思想,向前看。這之後,我們最終會獲得自己應該從生活中得到的自由和幸福。

人要追求個人的成長,原因就在於此——擺脫自我約束的痛苦,做出更好的選擇,獲得更多的自我實現感,在社交場合中表現得更加自信,盡全力釋放我們的創造力爲世界做貢獻,活出自我。獲得了個人自由就代表不再有任何對自我的懷疑,不再自輕自賤,允許自己成爲那個獨一無二、強大而真實的自己。

活在當下,活出真我,在這個釋放自我的過程中,我們會找到自信、相信自我,我們會成長,會掌控並實現最高的自我,會在與人交流體驗的過程中找到真正的幸福。我們會覺得更有動力,更加釋然。

的確,自我真實與自我成長是一個人自由、健康的指示器。

瞭解了這些之後,我們必須負起責任,鼓起勇氣爲自己考慮,問自己:這些理想、意願、喜好與行爲是否真的是出於自己的選擇?現在的自己是否是真實的自己,所追求的事物是否真的對自己很重要?自己是否真的做出了改變,選擇了挑戰,激發出了自己所有的潛力?

這些思考能夠讓人得到啓示:個人的責任感直接決定了個人的能力。只不過大多數人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有些人可能覺得“自由”意味着可以隨意放棄或者擺脫責任,這樣想的結果只能與事實越來越遠。有這種想法的人會覺得“如果說我是自由的,那我能擺脫掉所有責任嗎?”。所謂的個人自由並不代表可以隨意按照自己的喜好釋放情緒及想法。並不代表可以爲所欲爲,隨意苛待周圍的人。不代表可以在任何時候想怎樣做就怎樣做。不可以因爲一時的高興而做出不負責任的行爲,因爲這些行爲都屬於無意識的衝動,並沒有意義。

自由是需要承擔責任的,因爲你要擺脫無意識衝動、無意義需求及社會壓力來選擇自己想要成爲什麼樣的人,這樣你才能真正讓大家明白你的目標,瞭解你真正想要的生活,展現真實的你。

如果你不能自由定位自己的品行、人格及意願,那就一定是受到了其他事物的牽制,也就是缺少自由。如果你不能爲自己的信仰、行爲承擔責任,就需要他人來爲你承擔,你再次成了奴隸。所以,所謂偉大的需求就是這樣的:最高程度的自由就是能夠明晰自己的信仰與行爲,併爲此承擔責任。

自由並不意味着擺脫責任,同樣,自由也並不意味着不用付出努力。說實話,人都渴望擺脫痛苦與約束,但我們對個人自由的渴望更爲複雜。沒錯,人們想擺脫痛苦,但爲了實現自我,爲了成長,爲了取得成就,大家並不介意生活中多些坎坷與波折。我們會爲了收穫更多而遭受痛苦,這就是爲什麼大家一直都在督促自己努力變得更加強大、思維更加敏捷的原因;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會不顧疲憊地早早起來爲自己所愛的人辛苦勞作的原因;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的原因;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會承受一時的逆境,迎接隨即而來的美好時光的原因。

所以說,個人自由不僅僅是單純地擺脫痛苦。它是要讓生活變得自由,真正地享受並充實生活。它不是簡單地排斥約束我們的不良因素,而是能夠讓我們自由地體會那些給予我們人生啓迪的美好的事物。

很久之前,人類從動物界脫穎而出。當人類尋根究源、有所判斷、有所認知的時候,就可以超越生理性衝動去避開痛苦或者去尋找快樂。後來,人們意識到,意義比即刻享樂更加重要。沒錯,如果我們在最關鍵的時刻沒能爲了獲得自由、有意義、充滿愛、更高追求的生活而停止即刻享樂並忍受痛苦,那接下來又能從導師、英雄、領導者、聖人身上學到什麼呢?

於是,我們渴望從痛苦中獲得自由,我們也願意積極地付出努力並承受痛苦,因爲我們知道這些經歷會讓我們超越目前的生活,向另一種更高水平的生活靠近。大家知道,吃苦是必要的,是需要勇氣的;大家也知道,這種艱苦並不可怕,這是通往偉大之門的正確通道。這樣看來,個人自由或許是一種明智且具有浪漫色彩的理想,它帶着勇士氣息與詩意,卻又是真實的,這是人類進步的動力。

這種超越與個人自由同時也是人類體驗的最高需求與目標,難道這不正是人類發展的主要動力嗎?有生之年,人們不惜一切地想要擁有更多選擇的自由來展現真實的自我,爲我們所愛的人提供更多機會。最終,你所承受的一切以及爲此而得到的一切都將因自由的靈魂而得到昇華。總結起來,人活着是爲了追求自由,如此,死了纔可以釋然。

書名:《能力都是逼出來的》

內容介紹:能力引導個人通往自由之地。生活中你總要在某個時候逼自己一把,因爲不逼就不能夠深刻審視自己,不逼就不能發現能力邊界,不逼就不能逃離困境。很多人都是在關鍵時候對自己狠了一點,才突破了個人的瓶頸,突破了社會的束縛。本書作者就是在19歲時的一場車禍後,開啓自己非凡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