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韻童年散文

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安

雪韻童年散文

難道說

這改變

是必然

——題記

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年齡越是增長越是不喜歡過年。

不喜歡過年的紛紛鬧鬧,迎來送往的疲憊;不喜歡過年的山吃海喝,禮尚往來的浪費;不喜歡麻將桌砌牆和手機上網的無謂……除了這些,只有自己知道,最不喜歡過年的原因是:過年了,自己又老了一歲。或許是年齡增長的關係,爲什麼總感覺時光匆匆如流水呢?

呵呵!很好笑吧?這是不是有點兒掩耳盜鈴的感覺。又如摔了跟頭的小孩子,明明是自己摔倒了,不小心摔疼了,哭了。卻偏要大人匆忙趕來,跺一腳地面,呵斥一聲,都怪你,然後才破涕爲笑。

記憶中的年,最有趣,最有年味兒的,莫過於雪韻童“年”。記憶中,那時過年總是少不了雪的。田野裏、小山上、村莊裏,到處白雪皚皚,似乎是披上了節日的盛裝。孩子們歡呼着,奔跑着。聽着腳下咯吱,咯吱的雪聲,猶如一首動聽的音樂

在鄉下,進入臘月門兒,年味兒便越來越濃。應景兒似的,雪花總會在這個節骨眼兒上飄然而至。一會兒飛似鵝毛,一會兒飄若柳絮,有一搭沒一搭地下着。這時節,最快樂的莫過於孩子們了。打雪仗、堆雪人、滑雪橇、敲冰凌……整天忙得不亦樂乎。

最有趣最刺激的就是孩子們之間的小小惡作劇。就是先尋一雪坑,然後做好掩護,再把小夥伴誘過來,一腳踏進去,再也掙扎不出來。只好求助於小夥伴兒,代價就是出來後,在一片鬨笑聲中,在地上躺成一個大大的“大”字,美名其曰“寫”書法。這是一個百玩不厭的遊戲!奇怪,居然沒人惱過。還有一個遊戲也很有趣,不過大多都是男孩子的樂趣。尋個雪坑,埋個炮仗進去,只露出外面的燃引子。隨着噼啪一聲響,頓時漫空飛起那精美絕倫的碎玉瓊花,簡直能把人看得呆了。年在孩子們的無憂無慮和偶爾響起的炮竹聲中越來越近,空氣中似乎到處都瀰漫着年的氣息。

首先變化的是鎮上的集市,原來的集市一過中午十二點,便行人寥落,商販也無精打采、漫不經心地收拾東西,準備歇業。只一會功夫,原本熱鬧的集市像變戲法似的歸於平靜。而一進入臘月,直到下午三四點,集市還是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全然無畏於寒風凜冽、冰雪漫舞。小攤位或者商店裏的物品種類也陡然間豐富了起來,應有盡有,讓人眼花繚亂。

其次變化的是各家各戶的女人們,這些平日裏只知在家辛苦操持勞作的人兒,終於得空閒,有機會,拿着從男人那兒名正言順支來的錢,開始置辦年貨。什麼針頭線腦兒,一些外地來的非時令的新鮮蔬菜、水果,還有肉蛋……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一家老老少少,大大小小的新年衣。可別小看了去,在鄉下,過年可以吃的喝的從簡些,唯獨這新衣必不可少,馬虎不得。俗話說得好:有錢沒錢,穿着新衣好過年。這新衣是有講究的。從裏到外,從頭到腳,預示着新的一年新的開始,欣欣(新新)向榮。所以一進了臘月門兒,女人們成羣結隊、呼朋引伴。逛逛街,買賣東西,再正常不過。翻出平常出門才捨得換上的新衣,挽上壓在箱底裏的花布頭巾,挎上籃子,牽上孩子。一路上嘰嘰喳喳、說說笑笑,全然不顧寒風嘯疼了臉,大雪迷亂了眼。就連呵斥前後奔跑耍鬧的孩子和狗的薄嗔中,都會不小心地泄露出一絲絲掩飾不住的喜悅。即便一不留心,回來晚了耽誤了做飯,也不會見男人的滿臉陰霾密佈。

另外,變化比較明顯的是各家各戶的家庭氣氛。大家和和氣氣,一片暖兒。不爲別的,圖個吉利。一年無論好壞,都即將成爲過去。所以大家要安詳平靜,甚至是歡快地送走它,喜氣洋洋、吉吉利利地迎來新的一年。一家人,兄弟妯娌也好,父母兒女也好,夫妻朋友也好,都要謙遜有禮,一團和氣。過往無論有多大的恩怨情仇,在這辭舊迎新之際,都要讓它成爲過眼雲煙,一切從頭開始。若是誰不經意圖嘴快,說了什麼不該說的話,那“受害者”必定一年中都耿耿不能釋懷,那始作俑者也會遭人輕視。

年裏最盛大最隆重的事,就是殺年豬。一旦殺年豬,那就意味着年已迫在眉睫了。要是能趕上下雪的日子裏殺年豬,那就更是別有一番風味,冥冥之中詮釋着瑞雪兆豐年的意蘊。雖然冰天雪地的天氣增加了行走和行動的難度,但絲毫影響不了那爬上眉梢的喜悅和企盼。尤其是寒風中,當一鍋熱氣騰騰的豬肉燉粉條端上桌,還沒入口,便被那濃香四溢饞得垂涎三尺時,漫天飛舞的雪花更是加重了年的氣息。現在想想,年也好,殺年豬也好,似乎都只有和雪聯繫在一起,纔有一種回味不盡的味道。

盼望着、盼望着,忙碌着、忙碌着,終於迎來了除夕。這一天應該是各家各戶,男人女人,甚或小孩子最忙碌的一天。這一天,連平日裏,愛睡懶覺的小孩子也不能例外了。一大清早,便被早早地叫起來,匆匆吃過早飯,便各司其職。各自的任務必須在過年之前完成。

男人在這一天裏,要完成最後的採買,否則集市在年初幾天是不開門的,短缺了什麼就不好辦了。當然男人這一天裏最重要的任務,是貼對聯、請祖先、燃鞭炮、迎除夕。按照當地習俗,這些也只能由男人來做。

女人們則要在這一天裏完成年裏最後的漿洗和衛生大掃除,所以這一天裏,你要是有空串門,有幸見到某家女主人扎個奇怪的頭巾,穿一身破舊的衣服,便一點兒也不稀奇。另外,女人們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準備豐富的炸菜,諸如紅薯丸子、蔬菜丸子、豆腐泡兒、炸藕、炸魚……還有各種滷菜。因爲按照風俗,新年的前幾天裏是不做生的、不打掃。否則就預示着這一年裏的勞碌。

小孩子的任務就是做些雜活和洗菜。諸如媽媽打掃時遞個掃把,爸爸貼對聯時幫忙拿漿糊,剪刀之類的……最重要的就是洗夠三兩天的蔬菜,比如白菜、蘿蔔、海帶……如果誰家大年初一出來洗菜,是會被人笑話懶惰的。冰涼的河水把孩子的小手浸凍得,如紅通通的胡蘿蔔。但孩子們仍然一邊徒勞地朝自己的小手呵着氣,一邊喜笑顏開地說着、鬧着。即便被大人支使得如一個忙碌的陀螺,也絲毫影響不了他們期待過年的美好心情。

隨着一記噼裏啪啦的鞭響,終於迎來了年夜飯(按照當地習俗,過年的團圓飯是要在除夕的夜晚的。當然隨着時代的發展也有例外,比如有的住得分散,團聚後還要趕回自己家或婆家或孃家,或有別的緣由,近年來也有一部分人會在除夕的中午過年的)。年夜飯一吃,舊的一年就算過去了,從下一刻開始,就是嶄新的一年了。燃放鞭炮之前,要先貼好對聯,供奉祖宗的祭品也要擺放上桌,有講究的還要燒紙跪拜,說些吉利話,禱告祖宗保佑來年福順財旺,出行平安吉利。

另外吃團圓飯的人是必須到齊的,晾曬在外的衣物被褥之類的也必須收回,甚或勞作的工具都要拾掇回來安放合適的位置。年夜飯豐盛而講究,除了豐盛的肉鍋、鮮美羹湯、嫩綠蔬菜,有一道菜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魚——寓意年年有餘。

從吃年夜飯開始,家裏各個角落都要燈火通明,直至第二天凌晨,至少也要到午夜十二點,大人“接年”之後。小的時候還爲這個捱過罵呢!長大後,才明白這個習俗大概跟“年”是個兇猛的惡獸的傳說有關吧。年夜飯的時候,一家人圍坐一堂,說說笑笑、熱熱鬧鬧,是一家人最輕鬆最幸福的時刻。大家會彼此說些祝福的話,大人也會在這個時刻給小孩子發發紅包,寄予一年的成長期待。家裏有老人的,晚輩會在此時給年長的長輩行跪拜的年禮,隆重而莊重。總之一句話,其樂融融。

年夜飯後,就是守歲了。守歲通常都一家之主——男人的事。但爲了增加氣氛,一家人會圍着着火爐講講故事、話話家常或是來年的宏圖渴望,偶爾也會玩玩紙牌助助興。火爐通常要燒得又紅又旺,預示來年的生活紅紅火火、興興旺旺。守歲還有一件大事,忽略不得。那就是守香,這香是必須一直燃着到天明的,向神靈祈福,求祖宗佑安。通常情況下女人和孩子熬到十一二點就睏倦了,便早早入睡了。其實,小孩子通常都是打了埋伏的,把精力和期待留給下一個精彩的節目。這個時候,已經吃了年夜飯,玩過炮仗,收了壓歲錢,還剩新年最後一件重頭戲了——那就是拜年。

拜年是和過年同等重要,且有趣的事情,在童真不諳世事的小孩子眼裏。首先從媽媽那裏得到珍藏好久的新衣。小心翼翼地平鋪在被褥外面,聆聽着屋外房頂、小樹、竹林裏簌簌撲落的雪花的聲音,想象着第二天一早,穿上漂亮的新年衣,頂着漫天的雪花,穿過一條條蜿蜒曲折的田間小路,故意在大人的驚叫聲中,瀟灑地滑過結着厚厚冰層的寬闊池塘。和大人一起走家串戶,逢人便拜,逢人便笑意盈盈地送上一句“新年好”!大人通常一手撫摸着你的頭,一手遞過薄薄的壓歲錢或糖果點心,嘴裏還不忘驚歎或誇讚一句:啊呀!這孩子懂事了呢,或這孩子長高了呢,抑或這孩子又長俊了呢……樂得大人孩子合不攏嘴。似乎“新年”兩個字全寫在他們臉上。想着想着,不知不覺進入甜美的夢鄉,嘴角還掛着沒來得及散去的甜美笑意。

而新的一年,新的一天,新的憧憬,已在不知不覺間拉開了新的序幕。

這就是記憶中的雪韻童“年”,即便是在多年後物質豐富、物慾橫流的今天,依然那麼有趣,那麼新鮮;那麼經典,那麼懷念。或許是太懷舊,或許是那段日子真的太純真太美好,越長大,歲月越流逝,這段記憶越深刻。總是拿它和現在的年比較,那感覺就像品一盞醇香的紅酒,和喝一杯寡淡的白開水,那樣的涇渭如此分明。

總在那找不回的失落中,悄悄感慨: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安

難道說

這改變

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