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清明酒散文

說起清明與酒,人們會很自然想到唐代詩人杜牧那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中雖未直接寫飲酒,但人們尋找酒家的目的,是可想而知的。

話說清明酒散文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習俗比較濃厚的重要節日。清明節何以與酒有着不解之緣?據說,清明節飲酒與寒食節有關。清明與寒食本是兩個節日,有人說寒食在清明前一日,也有說在清明前兩日。可能由於時間相近,又加上掃墓與寒食禁火習俗的融合,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與清明便合而爲一了。歷史上,唐以前重寒食,宋以後重清明。寒食節時,家家要禁菸火,只能吃預先做好的冷熟食。傳說這是爲了紀念春秋時代功成隱退、抱樹焚身的晉文公重臣介子推。一般從寒食禁火到清明起火,需要三天時間,而一連三天僅吃冷食是很不舒服的。寒食節雖禁火,但不禁酒,喝酒暖身之舉便流傳開來。據晉代陸翽《鄴中記》載:“寒食三日作醴酪。”說明當時有寒食節制作飲用甜酒漿的習俗。唐代有不少詩人吟詠過寒食飲酒詩,“相勸一杯寒食酒”是趙嘏的詩句,“野寺一傾寒食酒”是張禕的詩句。

而其中最爲有名的是白居易的“何處難忘酒,朱門美少年,春分花發後,寒食月明前”,“寒食棗團店,春低楊柳枝。酒香留客住,鶯語和人詩”。

清明節飲酒也與祭掃有關。明代《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槁,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爲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此時的酒,是悼念的酒、祭奠的酒、思念的酒。人們之所以此時還要飲酒,是要借酒來平緩或暫時麻醉哀悼親人的.悲痛心情。南宋高翥《清明》詩云:“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飲酒還與郊遊有關。宋代以後,每至清明,人們常常借掃墓之機,攜帶酒食春遊,名曰踏青。據宋代周密《乾淳歲時記》記載,那時“南北山之間,車馬紛然,而野祭者猶多。婦人淡妝素衣,提攜兒女,酒壺餚壘”,在開封城外郊區,更是“四野如市”,人們羣聚在樹下或園亭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在美酒佳餚的滋潤下,盡情遊玩,是頗富情趣的。

隨着時代的變遷,雖然清明節習俗不斷髮生變化,但掃墓、踏青、郊遊這些活動,至今仍被人們重視。在這些活動中,無論是對先祖的緬懷和祭奠,還是對春天大自然美景的享受,飲酒,不管在野外或是“酒家”,依然是少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