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蒸肉裏思鄉味散文隨筆

外婆打電話過來的時候,我正在街邊的快餐店裏吃着7元一份的炒麪,乾巴巴的炒麪噎的我眼睛有點泛紅。她說她“藏”了一罈子米粉肉就等着我回家,聽到我暑假不回去後,她在電話那頭半天沒有言語。我知道她肯定很失落,但我不知道怎麼安慰她,就像我在電話的這一頭過的並不好卻仍不捨得回家一樣。

粉蒸肉裏思鄉味散文隨筆

香椿粉蒸肉是我們這一羣小孩的最愛。每每蒸香椿粉蒸肉的時候,我們一羣小孩都要趴在竈臺旁邊守着。在升騰的熱氣裏,粉蒸肉的米香裹着香椿葉的清香在空氣裏打着圈兒,直撓的人胃裏癢癢的,於是等不及上桌,必要趁大人不注意取出一塊放進嘴裏,那種酥軟爽口、糯而清香的滋味,至今回想起來都讓人食指大動。

“椿樹椿樹你姓王,我長高了你長長。你長長了做架樑,我長高了穿衣裳”穀雨前後是採摘香椿葉最好的時節。每當這個時候,外婆就會搬出她的大鐵鍋,開始忙着炒米,磨米粉。我小時候是個小吃貨,特別喜歡趴在竈臺旁邊看外婆炒米,看那些小米粒兒在外婆的大鍋鏟下跳來跳去,由白轉黃,慢慢變成誘人的金黃色,散發出陣陣香味。這個時候,外婆就會把金米粒兒盛出,攤開晾涼。而我總是會趁外婆不注意的時候抓一把炒米放進嘴裏,但其實滿嘴的米香早已暴露了我的小動作。

金黃的米粉,噴香的老椿葉,紅白相間的五花肉,還有繪着大紅牡丹的瓷罈子,一切準備妥當之後,就只需將醃漬好五花肉裹上一層黃燦燦的米粉,碼入事先準備好的小罈子裏,壓實,再鋪上層厚厚的香椿葉,封住壇口,過上四五天,香椿葉的香味滲入肉裏,香味也更加濃郁。這個時候取出二三,放入蒸籠,用大火蒸上三十分鐘,取出翻扣在盤中,撒上蔥花,一道酥軟爽口的香椿粉蒸肉就可以上桌了。

那個時候家裏小孩多,我又長的比較瘦小,常常等我爬上八仙桌,粉蒸肉已經所剩無幾了,我只好使出我的必殺技——嚎啕大哭,他們爲此叫我愛哭鬼,卻又不得不把他們碗裏的粉蒸肉夾給我。當初的那一羣小屁孩現在都已經長大,有了各自要奔的`前程。外婆的廚房少了我們這些“貪吃鬼”似乎冷清了許多。

袁枚在他的的《隨園食單》中這樣稱讚粉蒸肉,“肉美,菜亦美。以不見水,故味獨全。江西人菜也。”粉蒸肉的滋味其實各家有各家的不同,外婆的香椿粉蒸肉由於放入壇內的香椿葉用的穀雨前後的老椿葉,香味濃烈,因此做出來的粉蒸肉滋味也就更加勁道。

聽外婆他們說,粉蒸肉是著名的"沔陽三蒸"之一。相傳陳友諒從家鄉沔陽率兵遠征採石磯前夕,爲了犒慰兵勇,鼓舞士氣,令隨軍包廚按"徵"字做一些家鄉菜餚,寓意取得遠征的勝利。聰明的廚師按"徵""蒸"同音不同字的意思做出了蒸魚、蒸肉、蒸圓子。陳友諒的夫人羅氏又乘興用現成青菜――商蒿洗淨切斷,用蒸魚肉的米粉加入調料拌勻蒸熟,送上餐桌,衆將士極喜食,讚不絕口。從此這一帶的老百姓紛紛效仿,在喜慶的日子裏,也用"三蒸"作爲大菜宴請賓客,粉蒸肉也開始流傳於江浙一帶,而智慧的老家人,因爲在粉蒸肉裏放入了香椿葉,使得這一道普通的粉蒸肉烙下了老家的印記。

讓胃感到充實,心也就滿滿的。因爲每一道家常菜的背後都是外婆和媽媽們在廚房的默默堅守,每一道菜都傾注了她們的,愛與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