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柴竈優美散文

老家,有一種東西一直在誘惑着我,那就是柴竈烹飪出來的飯菜,它特別香,特別入味,總是勾起我的食慾。

遠去的柴竈優美散文

我一直在想,爲什麼柴竈烹飪出來的食物與燃氣竈烹飪出來的食物味道不同呢?我一直沒有想明白,這到底是火候上的原因,還是我的主觀臆想。

祖母在城裏給我做飯。有一次,她說吃不慣電飯煲裏的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我已在城裏生活了將近十幾年,小時候柴竈煮出來的鍋巴飯久違了。那種香,米性中的那種勁道,電飯煲是煮不出來的。電飯煲只是把米和水加熱,飯是燜出來的。而柴竈,卻是燒出來的,鍋底會有一層厚厚的鍋巴,焦黃鬆脆,要是桌上有一碗小菜,吃起來那個香啊。

還有烹飪菜餚,同樣是柴竈好,特別是魚肉。我家老屋門前,有一條小溪,小時候我經常到溪裏捕魚,運氣好的時候,可以捕到二三斤的草魚、鰱魚。柴竈煮魚,非常好吃,放幾粒大蒜,稍許放些黃酒,猛火大煮,煮熟的魚塊又香又鮮,而且沒有腥味。而在城裏,我想吃魚,不敢買超過兩斤的大魚,如果大魚買回家,去腥方法用盡,但煮出來的'魚仍然有腥味。還有豬肉,我會放許多調料,但如果讓我母親用柴竈來煮,她只放鹽和醬油和一瓢水,竈間猛添火,鍋裏“咕咕”作響,香氣四溢,讓人饞涎欲滴。用柴竈猛火煮出來的豬肉,不用放味精,仍然鮮味十足。

每隔半個月,我都會回一次老家。因爲老家有一份用柴竈烹飪出來的食物在等待我。特別是鍋巴飯,一想起它的香,就讓人忍不住舌底生津。

柴竈還有一個特點,來吃飯的人越多,燒的菜餚量越大,它的味道就越好。我們姐弟三人,我回老家,一家人坐滿一桌人。每次用柴竈煮飯菜,鄰居大嬸就會說:“香得像辦酒席一樣。”

現在,老家的一幢洋樓裏只住着父母兩人,雖然一樓置有柴竈,但父母兩人食量很小,大都用煤氣竈烹飪,柴竈只有我回家時纔會用。在老家,有不少農戶,這些年造起洋樓、別墅,他們爲了乾淨,索性淘汰了柴竈。

以前我們看到描寫農村的文章,說村子上空“炊煙裊裊”,如果再過些年,“炊煙裊裊”的景象將在經濟條件富裕的農村消失。從環保和保護森林方面來說,這是一件大好事。但對我們這一代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吃着柴竈飯長大的人來說,我們失去了一份好滋味,那是童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