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知了的散文

六七十年代,中國的農村經濟條件相對很差。我的家鄉在北方農村,鄉里坊間傳誦着一句順口溜:“白薯面當細糧,雞屁股是銀行!”順口溜真實地反映了那時農民的生活狀況。

捉知了的散文

白薯也叫紅薯,它產量高,但熱量不高。現在雖然成了城鄉居民保健食品中的上乘佳品,可那個時代卻是老百姓生活的基本口糧。一日三餐,幾乎離不開白薯。蒸白薯吃煩了,人們就將生白薯切成片,曬乾碾成白薯面,和麪後再做成什麼“白薯麪湯”“白薯面粥”“白薯麪餅”“白薯麪餃子”“白薯面隔豆子”……哈哈,名堂很多,都和白薯有關,這大概就是人們所說的“白薯面當細糧吧”。

“雞屁股是銀行”則是那時的農村實行的是人民公社集體制經濟,一年到頭的收入就靠掙工分年底分紅,好的家庭能分到百八十塊就算是“暴發戶”了,多數家庭也就分個十塊八塊的,還有不少家庭要倒掏錢給生產隊呢。你說,平日一家人的油鹽醬醋錢咋辦?家家戶戶一般都在自家院子裏養些柴雞,下了雞蛋也捨不得吃,都拿到供銷社去換錢。這家裏的生活用錢就全靠這雞屁股了!

說起養雞下蛋,就自然想到了小時候捉知了。那時每家都養雞,少的幾隻,多個十幾只,一般都是散養在自家院子裏。要想讓雞多下蛋,就得多給雞餵食,家裏有限的糧食還不夠人吃呢,哪能捨得給雞吃!夏天,放學後,幾個小夥伴就去樹林裏捉知了。知了,這東西蛋白質含量很高,是雞的最好飼料。雞吃了它,不僅長得快,長得健壯,而且下蛋多,蛋的質量也好。

知了一般都爬在樹幹上或樹枝上,據說以吸食早晨的露水爲生。夏天隨着太陽升起,它就開始活動了,“知了”“知了”地叫個不停,好像世上的事情它什麼都知道了,連綿的蟬聲不僅委婉悠揚,而且優美動聽,彷彿就是在炫耀自己美麗,宣示着自己知識的淵博!可知?這叫聲,恰恰也暴露了自己的目標,給小夥伴們捕捉它提供了可靠的線索。

尋着知了的叫聲,小夥伴們不顧烈日高照,穿着短褲,甚至光着小腳丫,興高采烈地拿起長長的竹竿或高粱秸稈去套(粘)知了。捉知了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用馬尾巴上長長的髮絲結成單活結,環端向上,環的另一端系在杆頭。用時將竿子高高舉起,單環輕輕地靠近知了的頭部,當知了一邊叫一邊向前爬時,它就不知不覺進了圈套,此時將竿子快速提起,隨着撲撲啦啦的`翅膀聲,知了就被俘虜了!另一種方法是用一根光潔的桑條,一端固定在竹竿上,另一端將蜘蛛網牢牢的纏繞在一點,適當的沾些水,那蜘蛛絲黑乎乎就像粘膠,用法是悄悄的將竿子舉起後,輕輕的把蜘蛛膠對準知了翅膀,再順一個方向轉動手裏的竿子,這樣就牢牢地粘住了知了。儘管汗流滿面,半天下來,一小布袋知了就滿滿當當的了!呵呵,家裏飼養的雞又可以美美地吃一頓大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