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散文《賣豆腐的哨子》

【作者簡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

茅盾散文《賣豆腐的哨子》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爲新穎的家庭裏,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

茅盾同時也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賣豆腐的哨子

  茅盾

早上醒來的時候,聽得賣豆腐的哨子在窗外嗚嗚地吹。

每次這哨子聲引起了我不少的悵惘。

並不是它那低嘆暗泣似的聲調在誘發我的漂泊者的鄉愁;不是呢,象我這樣的 outcast(遊子),沒有了故鄉,也沒有了祖國,所謂“鄉愁”之類的優雅的情緒,輕易不會兜上我的心頭。

也不是它那類乎軍笳然而已頗小規模的悲壯的顫音,使我聯想到另一方面的煙雲似的過去;也不是呢,過去的,只留下淡淡的'一道痕,早已爲現實的嚴肅和未來的閃光所掩煞所銷燬。

所以我這悵惘是難言的。然而每次我聽到這嗚嗚的聲音,我總抑不住胸間那股迴盪起伏的悵惘的滋味。

昨夜我在夜市上,也感到了同樣酸辣的滋味。

每次我到夜市,看見那些用一張席片擋住了潮溼的泥土,就這麼着貨物和人一同擠在上面,冒着寒風在嚷嚷然叫賣的衣衫襤褸的小販子,我總是感得了說不出的悵惘的心情。說是在憐憫他們麼?我知道憐憫是褻瀆的。那麼,說是在同情於他們罷?我又覺得太輕。我心底裏欽佩他們那種求生存的忠實的手段和態度,然而,亦未始不以爲那是太拙笨。我從他們那雄辯似的“誇賣”聲中感得了他們的心的哀訴。我彷彿看見他們籲出的熱氣在天空中凝集爲一片灰色的雲。

可是他們沒有嗚嗚的哨子。沒有這象是悶在甕中,象是透過了重壓而掙扎出來的地下的聲音,作爲他們的生活的象徵。

嗚嗚的聲音震破了凍凝的空氣在我窗前過去了。我傾耳靜聽,我似乎已經從這單調的嗚嗚中讀出了無數文字。

我猛然推開幢子,遙望屋後的天空。我看見了些什麼呢?我只看見滿天白茫茫的愁霧。

《賣豆腐的哨子》讀後感

茅盾先生20年代末流亡日本期間,曾寫過一篇散文《賣豆腐的哨子》,散文雖然很短,不足700字,但我們卻能從茅盾先生的文字中感受出先生那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情懷。

茅盾先生的悵惘憂愁是從“聽得賣豆腐的哨子在窗外嗚嗚地吹” 而感發的,時值大革命失敗,遠走異國他鄉的他說自己沒有故鄉,也沒有祖國,一切都已經被現實的嚴肅所掩殺,茅盾先生感到“說不出的悵惘心情”,這惆悵來自對祖國的擔心和憂患;茅盾先生在夜市上看到條件艱苦、衣衫襤褸、爲生活而掙扎的小商販,漂泊異鄉的先生充滿了同情,而他自己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沒有能力去幫助他們,他看到“誇賣”聲中他們的心的哀訴,看到他們內心的愁苦,暗淡,茅盾先生的心底無限地悲傷淒涼。茅盾先生爲廣大掙扎在社會底層的無產階級勞動者而“愁”和“悵惘”,對黑暗的社會,不公平的命運無限的感慨和嘆息。

讀《賣豆腐的哨子》,茅盾先生的痛苦、鬱悶、傷感、無奈在我們的面前一覽無餘,茅盾先生唯獨看不到希望,只看見“滿天白茫茫的愁霧”,對未來唯有深深的擔憂和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