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古太原縣城的散文

一、失落的鳳凰城

行走在古太原縣城的散文

在太原市政府的旅遊規劃中,打算興建一座新城,恢復一座舊城。這裏說的舊城即是指古太原縣城。

我手頭的一份資料上有這樣的介紹:古太原縣城是坐落在晉陽古城遺址上的一座明代早期縣城,它傳承了2500多年晉陽古城的文脈,沿用了晉陽古城“城池鳳翔餘”的建築格局,俗稱“鳳凰城”。

我知道湘西有個“鳳凰城”,是我國著名作家沈從文的故鄉,他的《邊城》就是以此爲背景創作的。真沒有想到自己身邊竟也有一座鳳凰古城,多年來卻不知不覺,真是憾事。

金秋之際,我們帶着濃厚的興趣前去尋訪這座曾經的“鳳凰城”。

古太原縣城位於晉源區,距市中心僅18公里,騎車也就半個多鐘頭的工夫。老城的東門緊鄰新晉祠路,是新修的牌樓樣式,已經不復古貌了。進門直走可達西門。西門外即是龍山,屬於綿延逶迤的西山山脈,綠意層疊,風景優美,遠觀近眺,賞心悅目,故西門稱作“賞翠門”。古城的南門已不復存在了,只遺留下一截厚實而斑駁的黃土夯築的舊牆,作爲歷史的記憶,很不起眼地蜷縮在路邊;倒是與之遙遙相對的北門已經修葺一新,門頭上方鐫刻着“德化”二字,寓“以德化民”之義。出北門,有古城營村,據說即是古晉陽城的中心。村內學校中有一塔,名阿育王塔。

四道門,分別連接了東西、南北兩條交叉成十字的長街,商鋪民居以及大小的各式廟宇就整齊有序的鋪展在長街的兩側。

我們騎車遊走在十字長街,一方面驚歎於古太原縣城竟能有如此宏大的規模,遠非鄰近的幾座古城如榆次、祁縣、太谷等可比,一方面又惋惜這座縣城古貌十之八九已經是蹤跡難尋了,除了幾截殘牆、幾座老廟和幾處深宅舊院還牽扯着幾縷記憶,能夠讓人依稀觸摸到這座老城的滄桑外,幾乎所有的見聞感受都與它既往的歷史變得遙遠而隔膜了。

這樣有名無實的古城,即使歷史再悠久,真的`有修復的必要嗎?

據龍天寺一位姓關的師傅講,曾有中央的有關領導就古城修復的規劃來此考察,最後留下一句話:價值不大。輕描淡寫的四個字,就使得幾個億的計劃投資打了水漂,古城的修復計劃也就此擱淺了。

依我看,古太原縣城的修復也確實是價值不大。名義上是恢復古城舊貌,實質上是新建一座古城,這也屬於造假的一種吧?所不同的,這樣的造假卻是打着保護繼承文化遺產的名義,聽起來堂而皇之,又有誰知道這隻“文化葫蘆”裏到底裝着啥藥呢!不修也罷。

與其虛假的活在現實世界裏,倒不如真實的活在歷史記憶中。

我是土生土長的太原人,我衷心的希望太原古城能像傳說中的鳳凰一樣浴火重生,但如果是以這麼一種文化造假的方式重生的話,我倒寧願這隻鳳凰永遠地失落在歷史的傳說和記憶裏。

寂寞地飛翔在傳說的天空中,也遠遠強過僵死在現實的繁華里。

老城有知,想必也會這樣選擇吧。

二、龍天廟裏學問多

龍天廟位於縣城南關。雖規模不大,形制樸素,但其歷史淵源卻極其深厚。

龍天廟亦稱劉王廟。然而關於廟的主人究竟是誰,倒是有着多種說法。據多方考證,廟中祭祀的劉王,其實就是中國歷史上以“聖智溫良”“賢聖仁孝”著稱的漢文帝劉恆。

劉恆是中國曆代400餘位帝王中難得的賢明帝君,他本是劉邦次子,在未繼大統前在晉陽任代王一十七載,其長子劉啓(即漢景帝)就出生於晉陽,十歲時隨父至長安。劉恆父子統治時期,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一派治世景象,史稱“文景之治”。

劉恆在晉陽任代王時,重視農業,輕徭薄賦,謹慎節儉,與民同息,把太原地區治理的井井有條,成爲當時有名的天府之地。入繼大統之後,“專務以德化民”,終於開闢了一代清平盛世。晉陽百姓感念劉恆的仁德,立廟祀之,稱“代王廟”或“漢文帝廟”。

晉地爲劉恆建廟一事,史載甚明。清道光《太原縣誌·帝王》中載:“漢文帝諱恆,高祖中子,太后薄氏出。初立爲代王,都晉陽……%故晉人立祀之。”胡三省在《資治通鑑·漢紀二十一》中注曰:“惠帝尊高祖(劉邦)廟爲太祖廟,景帝尊文帝(劉恆)廟爲太宗廟,行所嘗幸郡國各立太祖太宗廟……凡祖宗廟在郡國者六十八。”

但爲何不直呼“劉王廟”而稱“龍天廟”呢?原來,到了漢元帝時期,朝廷因郡國所立的祖宗廟甚多,財政開支甚衆,遂“罷祖宗廟在郡國者”。然而在民間卻感念文帝的仁德賢良,不忍毀廟,於是就出現了改頭換面的“龍天廟”,廟名真意即爲“真龍天子廟”。

就這樣,龍天廟就在晉陽大地代代相傳。晉陽城毀400餘年後,明代復建太原縣城,人們依然在縣城南關建起了這座龍天廟。只是因爲年代久遠,史蹟湮沒,人們反倒對廟中所祭者是誰不甚明瞭了。

我們來到廟裏時,正是薄暮初起時分,空曠的院子裏闃無人聲,顯得有些清冷寂寞。出來一位師傅,手中一束燃着的艾草,飄散着淡淡的藥香。師傅關姓,旗人,喜四處漫遊,見聞頗廣。他饒有興致的向我們談到龍天廟的“三大怪”:

第一怪,中國的廟宇,非僧即道,非道即儒,而龍天廟卻是不僧不道不儒,而是一種民俗的體現;

第二怪,就常規廟宇佈局看,一般正門左右有鐘鼓樓,所謂晨鐘暮鼓,而這裏卻以磬代鍾,講究鐘磬齊鳴。寄寓着希望大漢王朝成爲“日不落帝國”的祝願;

第三怪,中國傳統的宗廟建築,方位上多爲坐北朝南,而這裏卻是坐南朝北,廟的正前方直對北面的德化門,人們以此來表達對“專務以德化民”的漢文帝劉恆的崇敬和紀念。

依我看來,如若理解了歷史,理解了人們對仁德明君的感念之情,這三怪倒也不是什麼特別值得奇怪的事了。

唐代詩人許渾《途經秦始皇墓》詩云:

龍盤虎踞樹層層,

勢入浮雲亦是崩。

一種青山秋草裏,

路人唯拜漢文陵。

始皇墓與漢文陵,一樣的青山秋草,但是路人們卻只向漢文帝陵前參拜。暴君終被唾棄,仁君永受禮敬,歷史的評判最是嚴正無私。

龍天廟的存在應該就是做好的佐證了。

三、冷清的文廟

古太原縣城裏的廟宇,除了城南的龍天廟,還有太山寺、文廟等。據說城西還有一座屬於藏傳佛教的寺院,院中有白塔一座,這裏我們沒有去看。

太山寺位於縣城東北角。西城外有太山,太山之上有太山寺,亦名龍泉寺,是爲大太山寺。而城內的太山寺與之遙相呼應,稱爲小太山寺。寺內的建築、雕塑並無特別處,倒是有個五方文殊殿蠻有點意思。殿中供奉着與五臺山五個臺頂相同的五尊文殊菩薩像,象徵着五臺山的五個臺頂。這爲因各種原因不能去五個臺分別拜謁文殊菩薩的外地僧人和信衆提供了一個變通的朝臺方式,故稱作“小朝臺”。

像我們這樣來此一遊,輕輕鬆鬆地,也算是完成了一次朝臺之旅,想想都覺得有趣。

縣城裏最值一去的應該是靠近縣城中央的文廟。文廟即孔廟,夫子廟,是我國曆史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廟宇。有時,文廟也作爲當地的學校來使用。文廟的佈局,在全國基本一致。

這座文廟坐北朝南,包括照壁、櫺星門、泮池泮橋以及前後大殿、東西廊廡、崇聖祠等。

先要進櫺星門。何謂櫺星門?原來櫺星即古代天文學上之“文星”,以此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學士集學於此。

過櫺星門,即爲呈半圓狀的泮池和泮池橋。“泮”是古代的學校。考中秀才稱爲“入泮”,意即進入孔學之門。在官本位的時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代表着讀書入仕的“入泮”成了文人們夢寐以求的路徑,俗諺雲:“一過泮池橋,功名利祿來。”

泮池橋變成了升官橋,富貴橋,名利橋,這恐怕是至聖先師孔老夫子也始料未及的吧。

過了泮池橋就進入大成殿和其他建築。殿前兩株古柏,高大挺拔,

和我們在龍天寺遇到的一樣,整個文廟大院裏看不見人,靜悄悄的。一路過去,前殿後殿,以及兩側的廊廡都是高門深鎖,透過門縫窺視裏面,空空洞洞的大殿裏廊廡內凝固着的昏暗的光線,就像已經在夢中沉睡了幾個世紀似的。彌滿一院的寂寞冷清,湖水般漫上來,把我們漸漸浸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