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遊記散文

遊記散文是在路途中記錄下來的一種文學體裁方式,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寫呢,關於遊記散文的範文,供參考,!

經典遊記散文

《倫敦》

倫敦街道兩旁,白石平墊,通男女往來。中則沙土碎石築成,車馬所經也。道之廣者,可七、八車並馳,狹者亦可四、五車,皆潔淨無稍垢穢。民居、官署規模不甚懸異,結構類皆四層,併入地者計之則五層(各屋皆有入地一層,爲下房、爲廚、爲屯煤所)。白石爲牆、爲柱,鑄鐵爲護柵,爲欄杆,環於門外。其內糊壁以花錦,鋪地以細氈毯,嵌窗以玻璃數尺,亦鐵柵護之。估肆則臨街大玻璃貨物鹹鑑澈於外。惟耶穌堂、銀行、客店、信局,電報局、施醫院,制度獨崇閎。每遊騁道上觀之,左右房舍峻整華潔,數百街如一式。問其房價,動須數十萬金錢,可以知其地之富足矣。數街輒有廣囿一區,蔭以雜樹,有池沼而無亭臺樓榭。沿路安長鐵幾,以便遊者憩息。地由國主建置,百姓男女均往焉。蓋以其人所居皆層樓疊閣,無呼吸通天處(民居估肆皆無院子),慮以氣鬱生疾疫,故特闢此囿,俾民人閒暇,散步舒懷,以暢其氣,重育民也。每夜九點鐘前,市肆猶鬨鬧,男女絡繹。途間路燈,皆煤氣爲之。

昴、虛、星、房四宿值日之辰,即耶穌教禮拜日。廿二日,虛宿所值也。正使與餘往拜德爾祕,未遇。道上車行稍遲,正使曰:“何不鞭之?”馬格理曰:“今日禮拜,不鞭馬。且不特禮拜而已,倫敦有仁心會,禁人虐使牲畜,鞭馬酷則捕役執訊(捕役爲羅地美亞所轄,猶中國之團 練壯丁,工食由各行戶捐給),故以爲戒。”查禮拜日,官不治事,民不力作,馬不效駕,牛不負犁,所以節羣勞也。屆期前一日(其俗謂之禮拜六),過午,遂各遊息。閭左之奴僱,店肆之幫夥,莫不探視親屬,以遂其情,逶迤園囿,以暢其志。張而弛之,七日一週則復張,時氣又一振,力必倍勁,無疲惰偷安之患。

馬格理雲:倫敦昔多偷盜,最爲巧黠。過路者,囊金腰間,一偎身已被摸去。鑄鐵爲室以儲寶,環廬邏守終夕,比曉而寶已亡。故街衢分段置巡捕(疏通道路,彈壓喧爭,皆捕役事),近宮數武一火槍兵,皆晝夜更替,堅立其地不遠離。別有馬隊二十人爲一班,頂盔披甲,挾槍周巡,日數輪轉。每竊盜,發一呼呵,而巡捕已至。巡捕一鳴哨,而近街兵捕亦至,防範嚴緊。

倫敦無城,其鞏若城闕者,火車所經之橋樑也。民居稠密,不可以行火車。爰以巨石爲飛橋,於萬家煙戶之巔,架以鐵板,墊以沙土,俾往來焉。臥百尺樓,時聞其上雷轟隱隱不斷,則火車過也。乘車眺望,遙見其下行人如織,街市閭蒼渺若重淵,幾疑其穴地爲之,而不知身在橋上也。又或高凌寶塔之尖,俯拾帆檣之頂。初至其地,駭心驚目,無非異觀。聞人言:南至海口,北至蘇葛蘭,鐵路共數十道。每行百里,人納車價僅一息零,較之未有火車時省費數倍。故商旅之車,有羣居之室,有別室,皆漆皮軟幾,玻璃明窗,坐臥殊覺暢適。其貴者所乘,則錦壁、繡簾、文榻、畫案,瓶添淨水,盤供鮮花。雖輪行如飛,風霆貫耳,終不改書齋閒憩之樂。車後廁器,亦極整潔。其價則百里一金錢,或不可少矣。

馬車式亦不一,有單馬車、雙馬車,以木夾漆布兩重爲車屋,可敞可蔽,尋常出遊以之。有四馬車,則富人以之行數十里內者。又有街道車,形如畫舫,而卑其輪,兩馬駕之,上下兩層,可坐數十人。每人附載三裏,僅給價一邊士。其高輪採畫大車亦然。

餘嘗問不立城郭之故於英人,據云:前百餘年,固有之。自火炮盛行,城不足自衛。閉關以守,傷人愈多,故毀去。今增固海口炮臺,禦敵較可得力。即不幸被敵闖進,猶可出兵各路以驅逐之。外洋之無城郭,正不獨英。

《洛陽》

一、燈籠晃盪中到了洛陽

洛陽這個地名,說到口裏,就覺得響亮,最近把這裏一度改了行都,那就更貴重了。火車在黑暗裏奔馳,我不時的由玻璃窗裏向外張望,並沒有什麼,只是烏壓壓的一片低影子。我想着,一切留到明天再看罷,就坐着打瞌睡去,及至耳朵裏聽到人聲嘈雜時,聽到茶房說,到了洛陽了。匆匆的,收拾了行李,就走下車來。哈!這是新聞,那月臺上很大的一片地方,只豎了兩根長木頭竿子,在上面掛了一盞小小的汽油燈,只是些混混的光,照着紛亂的人影子亂擠。在空廠子南方,有了新鮮的玩藝兒了,長的,方的,圓的,扁的,大大小小,羅列着一堆燈籠。我走近去,聽到有人喊,中州旅館吧?名利棧吧?大金臺吧?這讓我明白了,這些燈籠是旅館裏接客的。在鄭州我就打聽清楚了,洛陽以大金臺旅館爲最好,這大金臺三個字送到了耳朵裏,我就決定了到他家去。將棧夥叫了過來,取了行李,受了檢查,讓棧夥引着路,我們就跟了他走。打燈籠的店夥,引着一車行李先走,另一個店夥,拿着手電筒,左右晃盪着引了我後跟。我所走的,是一條窄窄的土街,兩邊人家,都緊緊地閉着大門,每隔四五家門首,在那矮矮的屋檐下掛着一個白紙的方形吊燈,有的寫着安寓客商,有的寫着油鹽雜貨,彷彿我由二十世紀一躍而回到十八世紀了。我心裏頭簡直說不出是一種什麼感想。糊里糊塗的,隨着那晃盪的燈籠,轉了一個彎,這街上倒有幾盞汽油燈,乃是理髮店和洋貨店,其餘依然在混混燈光中。後來在一個圓紙燈籠下,我們進了一所大門。燈籠上有字,便是大金臺了。這旅館既像南方一條龍的房子,一層層向裏,又有點像北方的房子,每進都是三合院。我挑了一間最好的房子住,裏面是一副牀 ,鋪板,一張方桌,兩把木椅,隔壁有間小黑屋子,一鋪一桌,就讓工友小李住了。那地皮還沒收拾好,雖是土質,倒有些像鵝卵石鋪面的,腳踏在上面,和上海新亞大酒店的地毯,有點兒兩樣,夥計送進一盞煤油燈來,昏黃的光,和這屋裏倒很相襯,只聽到小李在隔壁和店夥說:這是最好的旅館,若不是最好的旅館呢?我在這邊聽着,也笑了。

二、到洛陽應留意的幾件事

到洛陽,就是內地了,一切物質文明,去鄭州很遠,旅館還是江 南小客棧那種組織,第一是沒有電燈,電話也很少,(其實用不着)而且房間裏也不預備鋪蓋。平常房間價錢由五角至一元二角,茶水還另外算錢。吃飯,到外面館子裏去叫,每晨有五六角,可以吃得很好。看官若也西行,當你到車站的時候,就可以叫棧夥來照應。不過你的行李掛了行李票的話,要立刻就到行李房去取。等到檢查行李的軍警走了,那就要等他明晨再來了。(這是指乘晚車來的而言。)再說,洛陽有兩個車站,東站是進城去的。西站是西宮。西宮是駐軍重地,遊歷的人,大可以不必上那裏去。就是由東站下車,也有進城不進城之別。車站到城裏,還有兩三里路,晚上是進不了城的。好在客棧都在車站邊,若是作短期遊歷的人,就可以住在車站。

三、白馬寺及其他名勝

洛陽是周漢唐許多朝代,建過都的所在,自然是古蹟很多。不過到了現在,多半不可尋訪了,只有漢朝的白馬寺,北魏的龍門雕刻,這還是值得遊人留戀的。現時來遊洛陽的人,也都是注意這兩個地方。到了次日早上,我叫店夥來問了一陣知道到白馬寺是二十多里路,到龍門是三十多里路,坐人力車子,當天都可以來回,每輛車子是一塊錢。至於土匪,以前是出城門就保不住,現在絕對沒事。我聽了這話,半信半疑。不過最近有朋友到白馬寺去過,我是知道的,且不問去龍門如何,我就決定了今天先到白馬寺去。草草的吃了一些點心,由店夥僱好了兩輛車,我和小李就於九點多鐘出發。車子離開車站大街,穿過了一片麥田,先進了北門。這街雖是土鋪的,兩邊的店鋪,倒也應有盡有。東街上有幾家古董店,我曾下車看了一看,十之八九,都是假貨,連價錢我也不敢問。遊客要在洛陽買古董,這應該找路子到古董商家裏去看貨,好東西是決不陳列出來的。出東關,經過一座魁星樓,到東大寺,這寺,也是唐代建的一座大叢林,現在卻剩了一片瓦礫。寺旁有破的過街樓一間,旁邊樹立一幢碑,大書夾馬營三字。士大夫之流,對於這個地名,或者有些生疏,可是愛說趙匡胤故事的老百姓,他就知道,這是趙匡胤出世的地方。當年宋太祖作小孩子的時候,常是和那些野孩子在這裏胡 鬧,後來他作了皇帝,在開封登了基,想起年小淘氣的事,還回來看看呢。在這街口上,有個宋太祖廟,是後人立的,據說裏面有一間屋子,就是趙家母子安身之所。如今只有大門是完整的,裏面住了些和趙匡胤倒黴時候相同的人,也就無須尋訪了。由這裏坐了車子,順了大路走,約莫走了十里路,車伕忽然停着車,指着很深的麥田裏說:先生,可以看看,這裏有古蹟。我心裏想着,這麥田裏那有東西?上前一看,麥裏橫着一塊石碑,上書管鮑分金處。管是指着管仲,鮑是指着鮑叔。鮑叔說管仲窮,分錢給他用,歷史告訴我們,這是真的。不過鮑叔分錢給管仲,是不是在大路上乾的事,這可是個疑問。洛邑那是周地。管仲齊人也,是到周地來和鮑叔分金嗎?所以這一處名勝,我打一句官話,應當考量。再過去五六里路,就是白馬寺了。說起這處寺,真個也是提起了此馬來頭大。在這裏,也就當先研究研究這個寺字。寺,在漢時,也是一種官署,並不是專爲出家人供佛修行的所在。現時,我們在戲裏頭還可以聽到,如大理寺正卿這種話。漢朝明帝的時候,印度和尚摩騰竺法蘭帶了佛經到東土來傳道。因爲他們那些佛經,是用白馬馱來的,因之萬歲爺在洛陽西雍門外蓋了一幢官舍,供應這兩個僧人,就叫做白馬寺。這寺雖是屢廢屢建,但是佛經同和尚初次到中國來的紀念,考古的人,是應當來看看的了。那廟門三座,坐北朝南,也不見怎樣偉大。進門有一片大院子,左右兩個大土饅頭,這便是最初到中國來的兩個和尚的墳,一個葬着摩騰,一個葬着竺法蘭。正面大殿,有三尊大佛,兩邊十八尊羅漢。這羅漢是明塑,有兩尊神氣很好。殿外兩廂配殿,正在修理着呢。廟後有個高閣,還有點舊時的形式,裏面供了一尊二尺多高的玉佛,也是新運來的。高閣邊,有個敞軒,遊人可以小歇。在那裏和僧人談笑,知道這廟,在兩年前,本來破爛不堪。自國府一度把洛陽作了行都,許多政府要員都到這裏來過,覺得這裏是中國佛教發源地,不應該消滅了,大家提倡復修起來,捐款很多,而且還在上海找了一個老和尚德浩,到這裏來當方丈呢。關於白馬寺的沿革,院子裏碑上記得有,在此前一屆的修理,在明朝嘉靖年間。大意說:

漢明帝永平七年甲子,四月八日,帝寢南宮,夜夢金人,上因君臣之對,遂使人至西域求佛道,乃得摩騰竺法蘭,帝大悅,至十四年辛未,敕於西雍門外,建白馬寺以居之。唐時,規模漸廢,宋太宗命儒臣重修,以後歷有興廢,明正德年間更大爲修理。嘉靖年記。

由這點看起來,因爲這是佛教源流所在,歷代都設法保存它的`了。廟的左邊,不到半里路,有一座漢塔,現在還是好好的。這塔六角實心,彷彿一條大鋼鞭,豎在地上,倒和平常不同。塔在土臺子上,有好些個碑石,樹在旁邊。最令人感到興趣的,就是大金國的碑。南宋時候,金人曾取得了洛陽。碑上刻了許多金國漢官名姓,這也可以說是漢奸碑了。塔邊,有狄人傑的墓。

四、遊白馬寺須知

由洛陽到白馬寺,並不是大路,中間只有個十里鋪地方,可以歇歇。那裏茶館子,用瓦缸盛着冷水,放在屋檐下,送給過路人喝。我們若怕喝涼水,那就另花二三十枚銅子,叫茶店燒水喝好了。可是那水很混濁,茶葉也有氣味,最好是用水瓶子,在洛陽背了水去喝。水既不好,吃的自然也沒有,所以又當帶一些點心在路上吃。人力車伕到了白馬寺的時候,若遇到賣涼粉油餅的,他得和你借錢買吃的。那完全是揩油,你斟酌着辦。回到了洛陽去,時候還早,你可以叫車伕,拉你看看別處景緻。據我所知道的城裏有中山公園(可以看點古物),周公廟,邵康節祠,二程祠,范文正公祠。這一些,我只到了周公廟。廟在西關外,改了圖書館了。廟裏唐碑最多,大大小小,有好幾百塊,多半是墓誌銘。現在分藏在許多屋子裏,嵌在牆上和磚臺上。後殿有周公像,現在是圖書館辦公的地方,不能去看了。遊周公廟,還要在圖書館簽名,不然門警不讓進去的。遊了這些地,和車伕說明,加他二三角酒錢,他很願意的。反正是一趟生意,樂得多掙幾文。遊客呢,也免得二次進城。

五、關帝冢

孫權殺了關羽,將首級送給曹操。曹操就把首級配個木身子,葬在洛陽城外。這冢,現時還在。遊關帝冢,和游龍門是一條路,坐人力車,依然是一元錢來回。出南門,渡過洛水,(過渡錢,人車一角)順着大路前進,約莫十里路,看到一帶紅牆 ,圍住了柏林,那就是關帝冢了。進門有道乾石橋,先到正殿。殿上除了關像而外,根據三國演義,有四個站將的像。牆邊放一把青龍偃月刀,長約一丈。刀形,是龍口裏吐出半邊月亮來,故名。後殿分三間,一是塑的行像,可以坐轎子出遊的。一是看書像,一是臥像。這後面,有個亭子,靠了土墩,那就是首級冢了。廟裏並沒有僧道,現時歸官家管理。

六、龍門石刻

出關帝廟,再南行,遠遠看到一帶山影,那就是龍門。爲了這裏有北魏石刻,洞裏又有許多前代人的碑記,所以有許多人不遠千里而來,要看一看。其實,真要爲游龍門而來,那會大大掃興的。聽我慢慢說來。到龍門約一里多路。有個龍門堡,開了有茶飯館子,可以在那裏先吃東西。面飯倒是都有,只是一不乾淨,二又太貴,一個人吃點喝點,總要花一塊錢。出堡,不必坐車,可以步行。前面就是伊水,在伊水兩岸,東邊是伊闕,西邊是龍門。伊闕山不大陡,所以那邊石刻不多。這邊呢,在面河的石壁上,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都就了山石,刻着佛像。順了山崖走,共有石樓,齋祓堂,賓陽洞,金剛崖,萬佛洞,千佛洞,古陽洞等處。只是一層,大小佛頭,一齊讓人偷了去。小佛呢,連身子,都由石壁上挖了去。到了佛崖上,彷彿遊歷無頭之國,你說掃興不掃興呢?石洞以齋祓堂賓陽洞最好,把山石鑿空了,裏面成爲一個佛殿。賓陽洞外,有個石閣子,可以憑欄賞玩伊闕。龍門二十品在古陽洞頂上刻着,拓帖的人,要搭架倒拓,很費工夫。唯其是拓帖不容易,所以石刻還保存着,要不然,和佛像一樣,早壞了。千佛洞萬佛洞工程浩大,是在石洞壁上四周刻了無數的小佛像,然而現在也都沒有頭了。石像完整的,只有金剛崖,要爬崖上去,纔可以看到。這也就因爲石像太大,不容易偷割的原故。所以還完整些。在龍門買字帖,也要帶眼睛。洞裏賣的字帖,多是用原帖刻在木板上,翻版印出來的,這是遊人一個小小學識,順此奉告。

《雁蕩山的秋月》

古人並稱上天台雁蕩;而宋范成大序《桂海巖洞志》,亦以爲天下同稱的奇秀山峯,莫如池之九華,歙之黃山,括之仙都,溫 之雁蕩,夔之巫峽。大約范成大,沒有到過關中,故終南華山,不曾提及。我們南遊三日,將天台東北部的高山飛瀑(西部寒巖明巖未去),略一飛遊——並非坐了飛機去遊,是開特快車遊山之意——之後,急欲去雁蕩,一賞鬼工鐫雕的怪石奇巖,與夫龍湫大瀑,十月二十七日在天台國清寺門前上車,早晨還只有七點。

自天台去雁蕩山所在的樂清縣北,要經過臨海,黃岩,溫 嶺等縣。到臨海(舊章安城)的東南角巾山山下,還要渡過靈江,汽車方能南駛,現在公路局築橋未竣,過渡要候午潮;所以我們到了臨海之後,倒得了兩三個鐘頭的空,去東湖拜了忠逸樵夫之祠,上巾山的雙塔下,看了華胥洞,黃華丹井——巾山之得名,蓋因黃華昇仙,落幘於此——等古蹟,到十二點鐘左右,才乘潮渡過江 去。臨海的山容水貌,也很秀麗,不過還不及富春江 的高山大水,可以令人悠然忘去了人世。自臨海到黃岩,要經過括蒼山脈東頭的一條大嶺,嶺頭有一個仙人橋站;自後徐經仙人橋至大道地的三站中間,汽車盡在山上曲折旋繞,路線有點像昱嶺關外與仙霞嶺南的樣子;據開車的司機說,這一條嶺共有八十四彎,形勢的險峻,也可想而知。

黃岩縣城北,也有一條永江 要渡,橋也尚未築成;不過此處水深,不必候潮,所以車子一到,就渡了過去。縣城的東北,江水的那邊,三江 口上,更有一枝亭山在俯瞰縣城;半山中有一簇樹,一個白牆頭的廟,在陽光裏吐氣,想來總又是黃岩縣的名勝了,遙望而過。黃岩一縣內,多橘子樹園,樹並不高,而金黃的橘實,都結得累累欲墜,在返射斜陽;車馳過處,風味倒也異樣,很像我年輕的時候,在日本紀州各處旅行時的光景。

自黃岩經溫 嶺到樂清縣的離大荊城南五里路的地方,村名叫作水積。(或名積水?不知是那兩個字。)前臨大海,海中有島,後峙雙旗岡峯,峯中也有疊嶂一排,在暗示着雁蕩的奇峯怪石。遊人到此,已經有點心癢難熬的樣子了,因爲隔一條溪,隔一重山,在夕陽下,早就看得出謝公嶺外老僧送客之類的奇形怪狀的石巖陰影;北來自大溪鎮到此,約有三十餘里的行程。

在雁蕩第一重口外,再渡過那條自石門潭流下來的清溪,西馳七八里,過白溪,到向嶺頭,就是雁蕩東外谷的口子,汽車路築到此地爲止,雁蕩到了。

在口外下車,遠望進去,只看見了幾個的石峯尖。太陽已經快下山了,我們是由東向西而入谷的,所以初走進去的時候,一眼並不看見什麼。但走了半里多上靈巖寺去的石砌路後,渡過石橋,忽而一變,千千萬萬的奇異石壁,都同天上剛掉下去似的,直立在我們的四周;一條很大很大的溪水,穿在這些絕壁的中間,在向東緩流出來。壁來得太高太陡,天只剩了狹狹的一條縫,日已下山,光線不似日間的充足。石壁的顏色,又都灰黑,壁縫裏的樹木,也生得屈曲有一種怪相;我們從東外谷走入內谷去的七八里地路上,舉頭向前後左右望望,幾乎被脅得連口都不敢開了。山谷的奇突,大與尋常習 見的樣子不同,叫人不得不想起詩聖但丁的《神曲》,疑心我們已經跟了那位羅馬詩人,入了別一個境界。

在龍王廟前折向了北去,頭腦裏對於一路上所見的峯嶂的名目,如猴披衣,蓼花嶂,響蒿門,霞嶂洞,聽詩叟,雙鯉峯之類,還沒有整理得清楚,景色一變,眼前又呈出了一幅更清幽,更奇怪,更偉大的畫本。原來這東內谷裏的向北去靈巖寺谷裏的一區,是雁蕩的中心,也是雁蕩山水傑作裏的頂點。初入是一條清溪,許多樹木與竹林。再進,劈面就是一排很高很長,像羅馬古蹟似的展旗嶂,崛起在天邊,直掛向地下,後方再高處又是一排屏霞嶂,這屏霞嶂前,左右環抱,盡是一枝一枝的千萬丈高的大石柱,高可以不必說,面積之大周圍也不知有多少裏;而最奇的,是這些大柱的頭和腳,大小是一樣的,所以都是絕壁,都是圓柱。小龍湫瀑布,也就在靈巖寺西北的一大石峯上,從頂點直瀉下來的奇景。靈巖寺,看過去很小很小,隱藏在這屏霞嶂腳,頂珠峯,展旗峯,石屏風(全在寺東)與天柱峯,雙鸞峯,捲圖峯,獨秀峯,卓筆峯(全在寺西)等的中間;地位的好,峯巖的多而且奇,只有永康方巖的五峯書院,可以與它比比;但方巖,只是偉大了一點,緊湊卻還不及這裏。

靈巖寺的開闢,在宋太平興國四年,僧行亮神昭爲其始祖,後屢廢屢興;現在的寺,卻是數年前,由護法者蔣叔南潘耀庭諸君所募建。蔣君今年夏季去世,潘君現任雁蕩山風景區整理委員,住在寺中;當家僧名成圓,亦由蔣潘諸君自寧波去迎來者,人很能幹,具有實際辦事的手腕。

在靈巖寺的西樓住下之後,天已經黑了。先去請教也住在寺中,率領黃岩中學學生來雁蕩旅行的兩位先生,問我們在雁蕩,將如何的遊法?因爲他們已在靈巖寺住了三日,打算於明晨出發回黃岩去了。飯後又去請了潘委員來,打聽了一番雁蕩山大概的情形。

雁蕩山的總括,可以約略的先在此地說一說:第一,山在樂清縣東北九十里,系亙立東西的一排連山。東起石門潭,西迄白巖六十里;北自甸嶺,南至斤竹澗口四十里;自東向西,歷來分成東外谷,東內谷,西內谷,西外谷的四部,以馬鞍嶺爲界而分東西。全山周圍,合外境有四百二十里。雁山北部,更有南閣谷,北閣谷二區,以溪分界;南閣南至石柱北至北屏山二里,東至馬嶼,西至會仙峯十六裏;北閣村南北二里,東西五里,西北極甸嶺山,爲雁蕩北址。

雁山開山者相傳爲晉諾詎那尊者,凡百有二峯,六十一巖,四十六洞,十八剎,十六亭,十七潭,十三瀑。入遊之路線,有四條:(一)東路從白溪經響嶺頭自東南入谷,就是我們所經之路線。(二)北路由大荊越謝公嶺自東北入谷至嶺峯。(三)南路由小芙蓉經四十九盤嶺自南入谷至能仁寺,從樂清來者率由此。(四)西路從大芙蓉自西南經本覺寺至梅雨潭。

峯之最高者爲百岡尖,高一萬一千五百尺,雁湖在西外谷連霄嶺上,高九千尺。

這雁蕩山的梗概,是根據潘委員的口述,和《廣雁蕩山志》及《雁山全圖》而摘錄下來的。我們因爲走馬遊山,前後只有三日的工夫好費,還要包括出發和到着的日期在內,所以許多風景,都只能割愛。晚上就和潘委員在燈下擬定明日只看西石樑的大瀑布,大龍湫瀑,梅雨潭,回至能仁寺午餐。略遊斤竹澗就回靈巖寺宿;出發之日(即第三日),午前一遊淨名寺,至靈峯略看看觀音洞北斗洞等,就出向頭嶺由原路出發回去。北部的絕景,中央的百岡尖當然是不能夠去,就如顯勝門,龍溜等處,一則因無時間,二則因無大路無宿處,也只能等下次再來了。這樣擬定了遊程之後,預期着明天的一天勞頓,我們就老早的爬上了牀 去。

約莫是午前的三四點鐘,正夢見了許多巖壁,在四面移走攏來,幾乎要把我的渺渺五尺之軀,壓成碎粉的時候,忽而耳邊上一陣喇叭聲,一陣嘈雜聲起來了。先以爲是山寺裏起了火,急起披衣,踏上了西樓後面的露臺去一看;既不見火,又不見人,周圍上下,只是同海水似的月光,月光下又只是同神話中的巨人似的石壁,天色蒼蒼,但餘一線,四圍岑寂,遠遠地也聽得見些繼續的人聲。奇異,神祕,幽寂,詭怪,當時的那一種感覺,我真不知道要用些什麼字來才形容得出!起初我以爲還在連續着做夢,這些月光,這些山影,仍舊是夢裏的畸形;但摸摸石欄,看看那枝誰也要被它威脅壓倒的天柱石峯與峯頭的一片殘月,覺得又太明晰,太正確,絕不像似夢裏的神情。呆立了一會,對這雁蕩山中的秋月頂禮了十來分鐘,又是一陣喇叭聲,一陣整隊出發報名數的號令聲傳過來了,到此我才明白,原來我並不是在做夢,是那一批黃岩中學的學生要出發趕上大溪去坐輪船去了。這一批學生的叫喚,這一批青年的大膽的行爲既救了我夢裏的危急,又指示給我了這一幅清極奇極的雁山夜月的好畫圖,我的心裏,竟莫名其妙的感激起來了,跑下樓去,就對他們的兩位臨走的教師熱烈地握了一回手;送他們出了寺門以後,我並且還在月光下立着,目送他們一個個小影子漸漸地被月光巖壁吞沒了下去。

雁蕩山中的秋月!天柱峯頭的月亮!我想就是今天明天,一處也不遊,便爾回去,也儘可以交代得過去,說一聲“不虛此行”了,另外還更希望什麼呢?所以等那些學生們走後,我竟像瘋子一樣一個人在後面樓外的露臺上呆對着月光峯影,坐到了天明,坐到了日出,這一天正是舊曆九月二十的晚上二十一的清晨。

等同去的文伯及偶然在路上遇着成一夥的奧倫斯登,科伯爾廠經理畢士敦stein與戴君起來,一齊上轎,到大龍湫的時候,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似在巳午之間了。一路上經下靈巖村,三官殿,上靈巖村,過馬鞍嶺。在左右手看了些五指峯,紗帽峯,老鼠峯,貓峯,觀音峯,蓮臺峯,祥雲峯,小剪刀峯之類,形狀都很像,峯頭都很奇;但因爲太多了,到後來幾乎想向在說明的轎伕討饒,請他不要再說,怕看得太多,眼睛裏腦裏要起消化不良 之症。

大龍湫的瀑布,在江 南瀑布當中真可以稱霸,因爲石壁的高,瀑身的大,潭影的清而且深,實在是江 浙皖幾省的瀑布中所少有的。我們到雁蕩之先,已經是旱得很久了。故而一條瀑布,直噴下來,在上面就成了點點的珠玉。一幅真珠簾,自上至地,有三四千丈高,百餘尺闊;巖頭系突出的,簾後可以通人,立在與日光斜射之處,無論何時,都看得出一條虹影。涼風的颯爽,潭水的清澄,和四圍山嶺的重疊,是當然的事情了,在大龍湫瀑布近旁,這些點景的余文,都似乎喪失了它們的價值,瀑布近旁的磨崖石刻,很多很多,然而無一語,能寫得出這大龍湫的真景。《廣雁蕩山志》上,雖則也載了不少的詩詞歌賦,來詠歎此景,但是身到了此間,哪裏還看得起這些秀才的文章呢?至於畫畫,我想也一定不能把它的全神傳寫出來的,因爲畫紙決沒有這麼長,而濺珠也決沒有這樣的勻而且細。

出大龍湫,經瑞鹿峯剪刀峯(側看是一帆峯)下,沿大錦溪過華巖嶺羅漢寺前,能在石壁的半空中看得出一座石刻的羅漢像,斧鑿的工巧有藝術味,就是由我這不懂雕刻的野人看來,也覺得佩服之至。從此經竹林,過一條很高很長的東嶺,遙望着芙蓉峯,觀音巖等。(雁湖的一峯是在東嶺嶺上可以看見的。)繞駱駝洞下面至西石樑的大瀑布。

西石樑是一塊因風化而中空下墜的大石樑,下有一個老尼在住的庵,西面就是大瀑布。這瀑布的高大,與大龍溪瀑布等,但不同之處,是在它的自成一景,在石壁中流。一塊數千丈的石壁,經過了幾千萬年的衝擊,中間成了一個圓形大柱式的空洞,兩面圍抱突出,中間是一數丈寬數千丈高的圓洞,瀑布就從上面沿壁在這空圓洞裏直瀉下來。下面的潭,四壁的石,和草樹清溪,都同大龍湫差仿不多。但西面連山,雁蕩山的西盡頭,差不多就快到了,而這瀑布之上,山頂平處,卻又是一大村落;山上覆有山,世外是桃源的情景,正和天台山的桐柏鄉,曲異而工同。

從西石樑瀑布順原路回來,路上又去看了梅雨潭及潭前的一座含珠峯,仍過東嶺,到了自芙蓉南來經四十九盤嶺可到的能仁寺裏。

這能仁寺在西內谷丹芳嶺下,系宋鹹平二年僧全了所建。本來是雁蕩山中的最大的叢林,有一宋時的大鐵鍋在可以作證,現在卻蕭條之至,大殿禪房,還都在準備建築中。寺前有燕尾瀑,順溪南流,成斤竹澗,繞四十九盤嶺,可至小芙蓉;這一路路上風景的清幽絕俗,當爲雁山全景之冠,可惜我們沒有時間,只領略了一個大概,就趕回了靈巖寺來宿。

這一天的傍晚,本擬上寺右的天窗洞,寺左的龍鼻水去拜觀靈巖寺的二奇的,但因白天跑了一天,太辛苦了,大家不想再動。我並且還忘不了今晨似的山中的殘月,提議明朝也於三時起牀 ,踏月東下,先去看了靈峯近旁的洞石,然後去響頭嶺就行出發,所以老早就吃了夜飯,老早就上了牀 。

然而勝地不常,盛筵難再,第二日早晨,雖則大家也忍着寒,拋着睡,於午前三點起了身,可是淡雲蔽月,光線不明;我們真如在夢裏似地走了七八里路,月亮才茲露面。而玩月光玩得不久,走到靈峯谷外朝陽洞下的時候,太陽卻早已出了海,將月光的世界散文化了。

不過在殘月下,晨曦裏的靈峯山,景也着實可觀,着實不錯;比起靈巖的緊湊來,只稍稍覺得疏散一點而已。

靈峯寺是在東谷口內向北兩三裏地的地方,東越謝公嶺可達大荊。近旁有五老峯,鬥雞峯,襆頭峯,靈芝峯,犀角峯,果盒巖,船巖,觀音洞,北斗洞,苦竹洞,將軍洞,長春洞,響板洞諸名勝,順鳴玉溪北上,三裏可達真際寺。寺爲宋天聖元年僧文吉所建,本在靈峯峯下,不知幾百年前,這峯因風化倒了,寺屋盡毀。現在在這倒靈峯下的一塊隙地上,方在構木新築靈峯寺。我們先在果盒巖的溪亭上坐了一會,就攀援上去,到觀音洞去吃早餐。

兩巖側向,中成一洞,洞高二三百丈;最上一層,人跡所不能到,但洞中生有大樹一株,係數百年物,枝葉茂盛,從遠處望來,了了可見。一層是觀音洞的選物場,洞中寬廣,建有大殿,並五百應真的石刻。東面一水下滴成池,叫作洗心泉,旁有明刻宋刻的題名記事碑上數。自此處一層一層的下去,有四五層樓三四百石級的高度;洞的高廣,在雁蕩山當中,以此爲最。最奇怪的,是在第三層右手壁上的一個石佛,人立右手洞底,向東南洞口遠望出去,儼然是一座地藏菩薩的側面形,但跑近前去一看,則什麼也沒有了,只一塊突出的方石。上一層的右手壁上還有一個一指物,形狀也極像,不過小得很。

看了靈巖靈峯近邊的峯勢,看了觀音洞(亦名合掌洞)裏的建築及大龍湫等,我們以爲雁蕩的山峯巖洞溪瀑等,也已經大略可以想像得出了,所以旁的地方,也不想再去走,只到北斗洞去打了一個電話,叫汽車的司機早點預備,等我們一出谷口,就好出發。

總之,雁蕩本是海底的奇巖,出海年月,比黃山要新,所以峯巖峻削,還有一點銳氣,如山東勞山的諸峯。今年春間,欲去黃山而未果,但看到了黃山前衛的齊雲白嶽,覺得神氣也有點和靈峯一帶的山岩相像。在迎着太陽走出谷來,上汽車去的路上,我和文伯,更在堅訂後約,打算於明年以兩個月的工夫,去歙縣遊遍黃山,北下太平,上青陽南面的九華。然後出長江 ,息匡廬,溯江 而上,經巫峽,下峨嵋,再東下沿漢水而西入關中,登太華以笑韓愈,入終南而學長生,此行若果,那麼我們的志願也畢,可以永永老死在蓬窗陋巷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