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古詩詞鑑賞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準確地來說應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你知道什麼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田家古詩詞鑑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田家古詩詞鑑賞

田家古詩詞鑑賞1

田家雜興(其八)

儲光羲①

種桑百餘樹,種黍三十畝。

衣食既有餘,時時會親友。

夏來菰米②飯,秋至菊花酒。

孺人喜逢迎,稚子解趨走。

日暮閒園裏,團團蔭榆柳。

酩酊乘夜歸,涼風吹戶牖。

清淺望河漢,低昂看北斗。

數甕猶未開,明朝能飲否。

註釋:

①儲光羲,盛唐詩人,其詩以田園山水詩成就最高,詩風比王維更接近陶淵明。

②茭白的果實像米,可以做飯,古人以它爲六穀之一。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一、二句寫種桑種黍,爲下文表現田園生活之樂做鋪墊。

B.詩人用“菰米飯”待客,用“菊花酒”飲客,足見其真誠熱情,又暗示其對隱逸生活的嚮往。

C.他的妻子懂得阿諛奉承客人,小孩也知道討好客人,殷勤之餘多了些市儈氣。

D.“清淺”兩句倒裝,意思是仰看河漢又清又淺,北斗忽高忽低。

2、你從這首詩看出詩人有何形象特點?請簡要分析。

1、C C.阿諛奉承”、“討好”、“市會氣”錯,“孺人喜逢迎,稚子解趨走”表現的是妻子、孩子的喜悅之情以及待客的真誠、熱情。“逢迎是“應接”之意。

2、(1)熱愛田園生活。家裏自種桑黍,自給自足,自得其樂。(2)熱情好客。“菰米飯“菊花酒”,正面寫主人熱情好客;妻子、小孩樂意逢迎、效勞,側面表現主人熱情好客。(3)閒適自得。或閒坐納涼,或酩酊醉歸,或臥看星斗,無不閒逸自得。

田家古詩詞鑑賞2

古詩原文

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爲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譯文翻譯

一場微細的春雨百草充滿生機,一聲隆隆的春雷驚蟄節令來臨。

種田人家一年能有幾天空閒,田中勞作從驚蟄便開始忙碌起來。

年輕力壯的都去田野耕地,場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來了。

從田中歸來常是太陽落山以後,還要牽上牛犢到西邊山澗去飲水。

捱餓辛勞農夫們從不叫苦,一場貴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們充滿了喜悅。

糧倉中早已沒了往日的存糧,但官府的派差卻還無盡無休。

看到農民這樣,我這不耕者深感慚愧,我所得的俸祿可都出自這些種田百姓。

註釋解釋

田家:農民。

卉(huì):草的總稱。

驚蟄(zhé):二十四節氣之一。

耕種(gēng zhòng):泛指種田的事。

場圃(pǔ):春天用來種菜,秋天打場的地方。

景:日光。

晏(yàn):晚。

犢(dú):小牛。

劬(qú):過分勞苦。

膏(gāo)澤:謂貴如油的春雨。

稟(lǐn):儲存穀物的屋舍。

宿儲(sù chǔ):隔夜之糧。

徭役(yáo yì):古時官府向人民攤派的無償勞動。

慚(cán):羞愧。

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

祿食(lù shí):俸祿。

閭(lǘ)裏:鄉里,泛指民間

創作背景

德宗興元元年(784年),詩人任滁州刺史期間,看到春耕時節田家辛勤勞苦的場景,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田園詩。

詩文賞析

“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扣住詩題“田家”,從春雨春雷寫起,點出春耕。 “微雨”二字寫春雨,用白描手法,沒有細密的描繪“微雨”,而將重點放在“衆卉新”三字上,既寫出萬木逢春雨的欣欣向榮,又表達了詩人的欣喜之情。“一雷驚蟄始”以民間傳說“驚蟄”這天雷鳴,而萬蟲驚動,來寫春耕之始。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總寫農家耕作。“幾日閒”更是用反問句式道出了農民勞作的艱辛。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具體寫農夫終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寫農忙,既是一年到頭,又是從早到晚,可見時間之長;從空間來講,也是十分廣闊的,既有田地、場院、又有菜圃、澗水。另外“俱”字將農夫忙碌無一人輕閒點出,“就理”又寫出農夫雖忙,但有條不紊,忙而不亂。這四句是白描手法,語言簡明而無雕飾,自然平淡,極煉如不煉。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爲喜”這二句寫出了農民的勤勞樸實。

“侖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在前面鋪敘農忙之後,突然轉筆寫到農夫的無糧與徭役之苦,筆墨雖樸實,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間,此二句可使讀者縱觀封建社會農夫被壓迫之慘狀。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是詩人以觀感作結。講食祿不耕者對衣食父母的農夫們的艱辛勞作而又飢寒的情況慚然生愧。“方慚”二字既是對不勞者的譴責,也是詩人對自己宦遊食祿生活的自責。

詩人在此詩中用通俗易懂的詩句描寫了田家的勞碌和辛苦,表達了對其的同情,慚愧官吏的不勞而食。筆法樸實自然,不加渲染誇飾。

田家古詩詞鑑賞3

原文:

父耕原上田,子鋤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譯文

爸爸在山上耕田,兒子在山下開荒,都6月份了,地裏的稻穀還沒有抽穗,而官家收稅的倉庫已經修好了等待征斂。

註釋

斸(zhú):一作“鋤”,大鋤,名詞用作動詞,挖掘。

子鋤山下荒又作:子劚山下荒

禾:禾苗,特指稻苗。

秀:穀物吐穗揚花。

官家:舊時對官吏、尊貴者及有權勢者的尊稱,又指對皇帝的稱呼。

賞析:

一邊是辛苦的勞動,一邊是無厭的剝削,但更不道破,而寓諷刺於敘事之中,顯得更爲冷峭有力。

中晚唐爲數衆多的憫農詩中,短小精悍之作首推李紳《憫農二首》,下來就要算聶夷中《田家》了。乍看去,此詩的內容之平淡、語言之明白、字句之簡單,幾乎沒什麼奧妙可言,但它能以最少的文字取得了很大的效果,顯得十分耐讀,這又決不是偶然的。封建時代農民遭受剝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在唐末那樣的亂世,封建國家開支甚巨而資用缺乏,必然加重對農民的榨取。此詩的寫作目的就在於揭露這樣的黑暗現實。如果正面從收租情事落筆,所費筆墨必多而實際效果未必就好。此詩的寫作特點之一就在於拋開這種正面的描寫,而只選取收租的題前之景,即農夫辛勤耕作而官家等待收租情況,“官家已倉”句點到爲止,修倉幹什麼,農夫的命運將怎樣,一應留待讀者去想。作者省卻許多氣力,卻“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論者往往知道詩歌語言的具體形象之美,不知道亦有概括抽象之妙。“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詩句,就好在用泛寫的方式,概括了一般豐年的'情事,並不以具體形象見長。此詩前二句也一樣,“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並不僅僅是隻寫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萬萬個農民的家庭,所謂“夜半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正是農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並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墾的荒地,從耕田寫到開荒,簡潔有力地刻劃出農家一年到頭的辛苦,幾乎沒有空閒可言。十個字具有高度的涵蓋力,增加了詩意的典型性。幾乎成爲封建社會農村生活的一個縮影。

在揭露諷刺的時候,詩人不發議論而重在擺事實,發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一句不單指莊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況,四五月麥苗就該揚花(“秀”),“六月”應已收割而“禾未秀”,當是遇到了旱情,暗示着欠收。而按唐時兩稅法,六月正是應該交納夏稅的時節,所以“官家已修倉。”官家修倉,本身就暗示着對農民勞動成果的窺伺和即將予以剝奪,而這種窺伺出現在“六月禾未秀”之際,更覺意味深長。“禾未秀”而倉“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應。農家望成的焦灼如焚,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及統治者的不恤民情,種種事實,俱在其中,作者的憂民憫農之心亦躍然紙上。

題前攝景,洗煉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種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簡意長的效果。而此詩恰當地同時運用這三種手法,藝術效果也就更加顯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