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乞巧教學設計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詩。在創造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一起來看看教學設計,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人教課標版語文第六冊29課《乞巧》

【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它想象豐富、淺顯易懂,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表達了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願。

【設計理念】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想。本課以校本教材《古詩接龍篇》爲依託,以一句首帶動多句詩的學習,以一首詩帶動一組跟節日有關的詩的學習,在教學中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利用神話故事等方式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想象,使品讀層層遞進。教學中引導學生全程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讓學生和作者的心靈得到碰撞。

在教學中主要通過讀、思、悟、說等形式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進入古詩境界,在體驗感悟、入境動情的品味中,感受漢語言的魅力。體現語文課程“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

【教學目標】

1、會寫“乞”等四個生字。

2、能字正腔圓地誦讀《乞巧》,感受古詩的韻律,並會背誦。

3、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滲透古詩學法,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初步瞭解乞巧節的民俗民風,感受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5、將古詩置於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下,品味傳統文化的豐富、燦爛,在盪漾激情的字裏行間中感受漢語言的魅力。

【教學重點】古詩教學中把學生帶入想象的情境和畫面,有滋有味地朗讀。

【教學難點】感受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拉開節日的話匣

1、談話:同學們,我們中國是個傳統的節日大國,有很多傳統習俗,比如,農曆的正月十五,人們吃元宵,賞花燈,那是什麼節?(元宵節),五月初五人們吃糉子,賽龍舟,那是?

你還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有什麼習俗?

七月初七的夜晚,人們遙望星空,穿紅絲線,你知道這是什麼節嗎?這是七夕節,也叫乞巧節,是古人非常喜歡的一個節日。

2、唐代詩人林傑,寫的古詩《乞巧》講的就是這個節日(課件出示)。板書《乞巧》詩題,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寫課題。寫這個“乞”字你要提醒大傢什麼?

3、讀題質疑:把課題讀一讀。師提示學生注意“乞”字的字音變調。生齊讀。師簡介詩人。

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

(板書疑問:什麼叫“乞巧”?古人怎樣過乞巧節?七夕節爲什麼又叫乞巧節?)

乞巧節是古代人們非常喜歡的一個節日,你們想知道古人是怎樣過乞巧節的嗎?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吧。

二、多種形式讀古詩,整體感知

一讀:讀準確——自由讀古詩、指名讀。讀後學生評議是否字正腔圓。

二讀:讀得有節奏。讓學生讀出自己喜歡的合理停頓。師生合作讀出節奏。

三讀:讀出味道。(整體感知)

三、品讀涵詠,漸入古詩意境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理解宵——霄

(通過“望文——聯繫詩句,生義——體會意思。”感受這兩個字的意思。)

師:同學們,在這首詩中有兩個字特別容易混淆,誰能噹噹小老師提醒大家?你怎麼記住它們?

“今宵”是什麼意思呢?一首歌難忘今宵,就是難忘今(晚)?那麼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碧霄”是指?浩瀚無際的.天空。你是怎麼知道的?看註釋也是一種學習的好方法。(黑板條出示:藉助註釋,學古詩)

課件出示:宵——霄

把這兩個字放回詩句中再細細品味。

齊讀:七夕今宵看碧霄

2、引讀

〈二〉走進神話意境——“牽牛織女渡河橋”

1、你們看,這就是夜晚的天空(出示星空圖)羣星閃爍,猶如顆顆寶石。在這點點繁星中,有兩顆星星尤爲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嗎?(牽牛星和織女星)課件放大兩顆星

2、簡介牽牛星和織女星。

3、入情入境說神話故事:聽過牛郎織女的故事嗎?這是千古流傳、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

利用插圖,配樂慢慢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

(淳樸的牛郎和善良的織女被這無情的天河阻隔在天地兩頭,然而卻阻隔不了他們追求人間真愛的決心,王母見此情此景,也被他們所感動,最終便同意讓牛郎織女在每年農曆的七月七日渡河橋。喜鵲們在七月初七這一天紛紛從天上飛來給牛郎和織女搭橋,好讓他們相會。)

齊讀:牽牛織女渡河橋。

4、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把感受帶進詩句讀。(個別指導→齊讀)

5、詩詞剪輯

《牛郎織女》這個美麗的傳說故事感動了許多人,七夕也成了一個溫馨美麗而又悽婉惆悵的節日,引得無數文人墨客爲之揮毫提詠,寄情抒懷,留下了許多詩篇。許多詩人以“牽牛織女”爲題,寄託情思,寫出了浪漫、膾炙人口的經典名句,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課件逐句出示:歷代詩人吟詠“牽牛織女”的詩句。(引讀,讓學生讀出相應詩句。)

☆(漢)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唐)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宋)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今日人間七月七,天上牛郎會織女。

問:你最喜歡哪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你想象到了什麼畫面?(指名說)

〈三〉吟詠千古乞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那麼,在這樣一個新月當空的夜晚,人們又是怎樣過乞巧節的呢?

1、齊讀這兩行詩: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試着讀讀三、四行,邊讀邊想象畫面。(學生讀)你們彷彿看到了怎樣的情景?

讓學生說說地上的人們在做什麼:向織女乞巧

2、乞巧節的由來

(1)七夕節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爲什麼把這一天叫做乞巧節呢?

課後資料袋告訴了我們,請自由讀讀。(課件打出:資料袋的內容)

課件出示:因爲織女心靈手巧,人間的女子希望能在這一天向織女乞取智巧。

(2)繪聲繪色說乞巧

是啊,織女是天上的仙女她聰明、善良、美麗無比,更重要的是她心靈手巧,她織的錦緞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閃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雲霞還亮。人們給她織的錦緞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雲錦。瞧,織女在雲錦上織的圖案更是美不勝收啊!(圖)怎麼樣,快說說吧。從同學們的驚歎聲老師體會到了你們對織女心靈手巧的羨慕。據說織女織的花,紅似火,白似雪,嬌豔欲滴,引來蝴蝶翩翩起舞。她織的鳥,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樣,孩子們看見了,都想去捉呢!所以人間的女子個個都羨慕,羨慕的不得了,它們羨慕什麼呢?(織女的巧手)

所以古時候的少女們便在牛郎織女相聚的這一天,向織女乞取智巧。漸漸地便有了這樣一個節日——乞巧節。

引讀詩句。

3、圖文結合想象詩句所描述的畫面。

課件出示:唐朝、宋朝乞巧畫面

交流:你從詩中彷彿看到了什麼?是啊,每家的女子都在望着月亮,乞求心靈手巧。

(1)你怎麼知道人很多?讀出詩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們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裏,在家門口,在……(指學生說,在田野,在山坡,在河邊,在花園……)課件在所有能夠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們都在穿紅絲線,哪怕夜深了,她們還在不停地穿,爲什麼啊?(他們想象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2)她們穿了多少條呢?(幾萬條)真的是指數出了有幾萬條嗎?(不是)那是多少條?(很多很多)什麼多?(紅絲多)在第四行裏,還有哪個字可以看出少女們穿的紅絲很多呢?(穿盡)

(3)數不清的紅絲都穿完了,可見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願望是多麼強烈而美好啊!詩人林傑發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你能像老師這樣讀嗎?(指名讀,齊讀)

4、有感情地引讀詩句(個別指導→齊讀)

(1)在小院裏,在家門口,在小河邊,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人山人海,真熱鬧啊!誰來讀。

(2)男女老少,望着秋月,等着盼着,織女啊,快飛下凡來。誰來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