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古詩詞:敕勒歌

公元4到6世紀,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處在鮮卑、匈奴等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先後建立了北魏、北齊、北周等五個政權,歷史上稱爲“北朝”。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後用漢語記錄的作品,大約是傳入南朝後由樂府機關採集而存的,傳世的約有六十多首。這些歌謠風格豪放剛健,抒情爽直坦率,語言質樸無華,表現了北方民族英勇豪邁的氣概。

小學生古詩詞:敕勒歌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誦讀:

情緒要明朗豪放。“穹廬”、“籠蓋四野”、“ 蒼蒼”、“ 茫茫”要重讀,讀出蒼遠遼闊的意境。“風吹草低見牛羊”一句要注意音調的高低起伏,重音落在“見”、“牛羊”上。語調中要洋溢着對美麗草原的無比熱愛之情。

註釋:

①敕勒歌:我國南北朝時敕勒族的一首民歌。②敕勒川:就是敕勒族居住的平原地區,在今天山西北部及甘肅、內蒙古南部一帶。③陰山:山脈名,大部分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④穹廬:氈做的`圓頂帳篷,俗稱“蒙古包”。⑤四野:四面的原野。⑥蒼蒼:深藍色。⑦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⑧見:同“現”,顯露。

譯文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陰山下,天空彷彿圓頂帳篷,廣闊無邊,籠罩着四面的原野。天空藍藍的,原野遼闊無邊。風兒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原來隱沒於草叢中的衆多牛羊。

賞析:

這首敕勒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開頭兩句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着兩句用“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蒙古包,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最後三句描繪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有靜有動,有形象,有色彩。全詩風格明朗豪爽,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