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詩鑑賞

第一部分 研讀早期類似考題

關於古詩鑑賞

歷史上,高考語文很早的時候,就是用純選擇題考查古詩的。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8—9。

賦得暮雨送李胃

韋應物

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古人有“密雨如散絲”的詩句

8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一項是( )

A首聯兩句寫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濛濛的江邊。這既點明瞭詩題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

B二、三兩聯描寫船帆被細雨打溼而變重,鳥翅因沾雨而無法輕巧地飛翔,天朦朦朧朧看不清通海處,遠處江邊的樹卻顯得十分滋潤。

C尾聯中將沾襟的別淚與散絲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的送別之情,情與景巧妙地結合了起來。

D全詩第一句直接點明“微雨”,而後面主要是通過對船帆、鳥羽、天際、大樹的描繪來烘托濛濛細雨,這樣更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和表達力。

9這是一首寫送別的詩,但主要篇幅卻是寫景,將離別之情寓於這些景中。下面幾首寫送別的唐詩中,與它寫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B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C聞道衡陽外,由來雁不飛。送君從此去,書信定應稀。

D滿酌勸僮僕,好隨郎馬蹄。春風慎行李,莫上白銅鞮。

【答案】8. C ;9. B

【解析】第1題,這是一首送別詩,卻重在寫景,全詩緊扣“暮雨”和“送”字着墨。第(1)題A、B、D三項都是恰當的。之所以說C項不恰當,就在於“十分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的送別之情”。詩人寫到“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時,離愁別緒噴涌而出,尾聯一改含蓄之風,直抒胸臆。“情無限”“比散絲”,何含蓄之有?

第2題指明“將離別之情”寓於“景中”的寫法是辨別、賞析的依據。A項“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直寫悲壯的送別之情;C項的“聞道”之語,“書信定應稀”之說,都是直接抒情;D項也寫送別,但全是勸戒“僮僕”之語,未見寓情於景中之筆。唯有B項的“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是寫景,寫離別之地,渲染出一種淒涼的氛圍,三四兩句寫離別,但離別之情含蘊在景物之中,含蘊在“獨”字之中。沒有一句抒情,卻句句含情。

【語文匠點評】2002年全國開始分省命題,古詩鑑賞走入主觀題時代。除了上海卷和北京卷之外,其餘省市地區的古詩鑑賞幾乎都變成了純粹的2道主觀題。

第二部分 研讀北京卷考題

古風(其十)

李白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

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

吾亦澹盪人,拂衣可同調。

註釋:①魯連:魯仲連,戰國齊人,他說服魏與趙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趙國重臣。

①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三四句與曹植詩句“大國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運用比喻的方式表達讚譽之情。

B.“後世仰末照”句,感嘆魯仲連的`功績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陽一樣將被後人漸漸遺忘。

C.本詩最後兩句,以“澹盪人”與開頭的“倜儻生”相呼應,意在表明詩人的志趣。

D.李白在詩中盛讚了魯仲連的高風亮節,並把他引爲“同調”,內容顯豁,感情深摯。

②有人評此詩:“此託魯連起興以自比。”結合詩句,談談李白借魯仲連表達了自己怎樣的人生理想。 (4分)

【2013北京卷】答案

①B末照指餘輝,“後世仰末照”指的是後世的人們依舊敬仰他的功績。

②標準答案:要點一:輔弼天下,建功立業。結合“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 要點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結合“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

答案示例:此詩開篇首句運用起興的手法,引出倜儻高妙的魯連的形象,再以出海明月的比喻表達了對魯連如明月般光芒萬丈的才華的讚賞,接着兩句詩闡述魯連說服魏趙,合力抗秦的豐功偉績,以及魯連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高風亮節,令後世仰慕。

【語文匠點評】此類試題,選擇題重在考查對於古詩基本意思的理解,即對於每一句的理解和對主題思想的把握,到了主觀題中,難度提升,讓考生利用前人對於這首詩的理解談藝術手法以及藝術形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