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鑑賞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爲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後仍按古式創作的詩。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2021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鑑賞,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1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鑑賞

2021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鑑賞1

北朝樂府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註釋]

1.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2.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3.穹廬: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4.蒼蒼:青色。

[簡析]

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遊牧民族的生活。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着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羣的牛羊,多麼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裏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餘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因爲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

2021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鑑賞2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註釋]

1.碧玉:碧綠色的玉。這裏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2.妝:裝飾,打扮。

3.絲絛:絲線編成的帶子。這裏形容隨風飄拂的柳枝。

[簡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通過讚美柳樹,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詩的前三句都是描寫柳樹的。首句“碧玉妝成一樹高”是寫整體,說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用“碧玉”形容柳樹的翠綠晶瑩,突出它的顏色美。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絛”是寫柳枝,說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突出它的輕柔美。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是寫柳葉,突出柳葉精巧細緻的形態美。三句詩分寫柳樹的各部位,句句有特點。而第三句又與第四句構成一個設問句。“不知細葉誰裁出?”——自問;“二月春風似剪刀。”——自答。這樣一問一答,就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說裁出這些細巧的柳葉,當然也能裁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徵,是春的創造力的象徵。這首詩就是通過讚美柳樹,進而讚美春天,謳歌春的無限創造力。

2021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鑑賞3

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註釋]

1.詠:用詩、詞來敘述或描寫某一事物。《詠鵝》是駱賓王七歲時寫的詩。

2.項:頸的後部。

3.掌:詩中指鵝的腳掌。

[簡析]

這首詩從一個七歲兒童的眼光看鵝游水嬉戲的神態,寫得極爲生動活潑。

首句連用三個“鵝”字,表達了詩人對鵝十分喜愛之情。這三個“鵝”字,可以理解爲孩子聽到鵝叫了三聲,也可以理解爲孩子看到鵝在水中嬉戲,十分欣喜,高興地連呼三聲“鵝、鵝、鵝”。

次句“曲項向天歌”,描寫鵝鳴叫的神態。“曲項”二字形容鵝向天高歌之態,十分確切。鵝的高歌與雞鳴不同,雞是引頸長鳴,鵝是曲項高歌。

三、四句寫鵝游水嬉戲的情景:“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浮”“撥”兩個動詞生動地表現了鵝游水嬉戲的姿態。“白毛”“紅掌”“綠水”等幾個色彩鮮豔的詞組給人以鮮明的視覺形象。鵝白毛紅掌,浮在清水綠波之上,兩下互相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白鵝嬉水圖”,表現出兒童時代的駱賓王善於觀察事物的能力。

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被稱爲“初唐四傑”。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時,駱賓王代他寫《討武檄》。檄文羅列了武后的罪狀,寫得極感人。當武后讀到“一抔土之未乾,六尺之孤安在”兩句時,極爲震動,責問宰相爲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業兵敗後,駱賓王下落不明,有被殺、自殺、逃匿不知所終等傳說。

2021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鑑賞4

韓翃《寒食》-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鑑賞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註釋]

1.寒食:節名,在清明前兩日。古人每逢這節日,前後三天不生火,只吃冷食物,故稱“寒食”。

2.御柳:御苑中的楊柳。

3.“日暮”兩句:據說漢時寒食禁火,朝廷特賜侯家蠟燭。“傳”,挨家傳賜。“五侯”,一說指東漢外戚樑冀一族的五侯。另一說指東漢桓帝時宦官單超等同日封侯的五人。

4.斜:讀(xi),與“花”“家”押韻。

[簡析]

這首詩描寫宮廷寒食節的情況。詩人以漢喻唐,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及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

開頭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春城”指春天裏的都城長安。“飛花”即花瓣紛紛飄落,點明暮春季節。“無處不”,用雙重否定構成肯定,進而寫出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東風御柳斜”是寫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御柳”是指御苑裏的柳樹。當時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清明這天皇帝還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恩寵。所以詩人在無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隨東風飄拂的“御柳”。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裏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裏就忙着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讀到這裏我們就會聯想到“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句俗語,從而更好地領會詩歌的主題。

這首詩善於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瞭解詩的主題的'。

2021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鑑賞5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註釋]

1.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回鄉時已年逾八十。

2.無改:沒什麼變化。一作“難改”。

3.衰:疏落。

4.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相見,即看見我;不相識,即不認識我。

[簡析]

賀知章(659-744)唐代詩人,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縣)人。

這首詩寫自己回到久別家鄉時的喜悅與感慨,寫得生動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點明是回鄉之作,“少小離家”與“老大回”句中自對,突出了詩人離鄉之久,回鄉之晚,概括地寫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鄉的事實。

次句“鄉音無改鬢毛衰”承接上句,寫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長的歲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顏,然而鄉音仍然不改。詩人以不改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抒發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彌篤的鄉土之情。

三、四句“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寫兒童問話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面。由於久客他鄉,家鄉的孩子都不認識他,把他當作遠方來的客人,圍上來有禮貌地加以詢問。“笑問客從何處來”一句極爲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兒童天真活潑的神態及詩人微微感到驚訝之後不覺有些好笑的感情變化,便會浮現在讀者眼前。

賀知章一生仕途順利,年逾八十告老還鄉時,玄宗皇帝親自作詩送別,還將鏡湖賜給他,太子和百官爲他餞別,可以說是“衣錦榮歸”,但詩人沒有描寫那些爲世俗所羨的情態,只是刻劃一個久客回鄉的普通人的真情實感。這一點與史籍記載賀知章一生曠達豪邁、不慕榮利是一致的。

2021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鑑賞6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註解:張九齡是一代名相,他可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廣東人哦!張九齡遭到貶謫時,恰逢中秋佳節,於是望月傷懷,思念家人,寫下了這首中秋表達思念的名作。這首詩也入選了新課標課本。

2021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鑑賞7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

農夫猶餓死!

作者背景

李紳(772-846),唐代詩人。字公垂,無錫(今江蘇無錫)人。他是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參加者,而且是寫新樂府詩,最早的實踐者,和白居易、元稹的關係很密切。

注詞釋義

粟:穀子,去皮後就小米。這裏指糧食作物的種子。

子:穀子。

四海:全國之內。

閒田:空閒的、沒有利用的土地。

猶:還是。

古詩今譯

春天種下一料粟種,秋天收穫萬顆糧食。四海之內沒有荒田,還有農民活活餓死。

名句賞析

詩人形象地用“種”和“收”,“一料粟”就變成了“萬顆子”描繪出農民的勞動;而且全國的土地盡被開墾,毫無荒廢,我們由此能夠想象出一個遍地穀穗金黃、糧食堆積如山的豐收景象。而“四海無閒田”則顯示了農民的勤勞和辛勞,詩歌最後一句筆鋒陡轉,揭示出一個殘酷的實現:創造豐收的農民卻被活活餓死。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極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們深思,是誰造成了農民的悲慘命運?詩人用通俗明白的語言聲討了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也使我們認識了當時社會制度的極度不公正。

2021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鑑賞8

曹植(三國·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註釋]

1.釜(fǔ):古代的一種鍋。

2.煎:煎熬,隱喻迫害。

[簡析]

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於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時間內做一首詩,做不成就殺頭。結果曹植應聲詠出這首《七步詩》。詩人以箕豆相煎爲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殘酷迫害。

前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寫出“萁”“豆”的尖銳矛盾,及豆萁對豆子的殘酷迫害。最後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畫龍點睛提示詩歌主題。“同根”一語雙關,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長起來的,實際上是說自己與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責問曹丕爲什麼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

這首詩的比喻十分貼切,淺顯生動。雖然詩歌本身是否真爲曹植所作,還難以確定,但這首詩反映曹魏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確實是一首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