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子書》諸葛亮原文賞析翻譯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誡子書(諸葛亮)。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官至丞相。這篇《誡子書》是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 。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1]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君子的操守,(應該)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沉迷滯遲就不能勵精求進,偏狹躁進就不能冶煉性情。年年歲歲時日飛馳,意志也隨光陰一日日逝去,於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會,可悲地守着貧寒的居舍,那時(後悔)哪來得及!

註釋:

(1)夫(fú):語氣詞,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

(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4) 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

(5)淡泊(澹泊):安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內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慾。

(6)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7)寧靜:這裏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8)致遠:實現遠大目標。

(9)廣才:增長才幹。

(10)成:達成,成就。

(11)淫慢:沉湎、怠惰。

(12)勵精:盡心;專心。

(13)險躁:狹隘、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

(14)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5)與:跟隨。

(16)馳:疾行,這裏是增長的意思

(17)日:時間

(18)去:消逝,逝去。

(19)遂:於是,就。

(20)枯落:枯枝和落葉,此指枯葉一樣飄零,形容人韶華逝去。

(21)多不接世:意思是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接世,接觸社會,對社會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22)窮廬:破房子。

(23)將復何及:又怎麼來得及。

簡介: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爲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爲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後人留存有多篇《誡子書》。

《誡子書》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長,言簡意賅,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着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爲一個“躁”字,對比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