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呂氏春秋原文及翻譯

一、原文

古之君民①者,仁義以治之,愛利以安之,忠信以導之,務除其災,思致其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身已終矣,而後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審②也。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問於李克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對曰:“驟戰而驟勝。”武侯曰:“驟戰而驟勝,國家之福也,其獨以亡,何故?”對曰:“驟戰則民罷③,驟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罷民,然而國不亡者,天下少矣。驕則恣,恣則極物;罷則怨,怨則極慮。上下俱極,吳之亡猶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歿④於幹隧⑤也。”

(節選自《呂氏春秋》,有改動)

【註釋】①君民:統治百姓。②審:弄明白。③罷:通“疲”,疲乏。④歿:死。⑤幹隧:地名。

二、翻譯

古代當君主的人,用仁和義治理百蛀,用愛和利使百姓安定,用忠和信引導百姓,致力於爲民除害,想着爲民造福。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於天下的原因。他們自己雖然去世了,可是後世蒙受他們的教化如同神靈一般,這是因爲他們對人世間的各種事情實行的準則經過認真審察。

魏武侯當中山君的時候,向李克問道:“吳國之所以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呢?”李克回答說:“是因爲屢戰屢勝。”武侯說:“屢戰屢勝,這是國家的福分,吳國卻偏偏因此滅亡,這是什麼原因呢?”李克回答說,“多次作戰百姓就疲憊,多次勝利君主就驕傲。用驕傲的.君主役使疲憊的百姓,選樣國家卻不滅亡的,天下太少了。驕傲就會放縱,放縱就會用盡所欲之物,疲憊就會怨恨,怨恨就會用盡巧詐之心。君主和百姓都達到極點,吳國被滅亡還算晚了呢。這就是夫差之所以在幹隧自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