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北史·酈道元傳》原文閱讀及翻譯

原文

關於《北史·酈道元傳》原文閱讀及翻譯

戰國之世,范蠡既雪會稽之恥①,乃變姓名寓於陶②,爲朱公。以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之所交易也。治產致千金,富好行德③,子孫修業,遂致鉅萬④。故言富者,皆曰陶朱公也。

【註釋】

①范蠡(lǐ):春秋時期楚三戶(今河南省淅川縣)人,字少伯。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報會稽之恥。後浮海適齊,治家產數千萬,自號陶朱公。雪:洗刷,昭雪。會稽之恥:吳王夫差困勾踐於會稽,勾踐以美女寶器賄賂吳太宰嚭(pǐ)而免難。

②陶:古邑名,在今山東省定陶縣西北。

③好(hào):喜歡。行德:施行恩德。

④鉅萬:極言數目之多。

譯文

戰國時期,范蠡雪了會稽之恥,於是改名換姓居於陶,稱爲朱公。因爲陶在天下的中央,能通達四方諸侯,貨物都在這裏交易。他經商得利,富有千金,很喜歡做好事,子孫繼承發揚他的事業,就成爲家財鉅萬的大富豪。所以人們談富論貴時總會提到陶朱公。

【評析】

濟水在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但在《水經注》中佔了七、八兩卷。《河水》篇中稱“江、河、淮、濟爲四瀆”,濟水是中國古代的四條大河之一。經書《禹貢》說:“濟、河惟兗州。”所以早在戰國時代,濟水在北方就是與黃河並列的'大河。濟水在古籍中有兩種寫法:《禹貢》《水經》等作“濟水”,《職方》《漢書·地理志》等作“泲水”。中國古籍都以《禹貢》爲宗,所以對濟水的記載,在當時就存在錯誤。《禹貢》說:“導沇水,東流爲濟,入於河,溢爲滎。”《漢書·地理志》河東郡垣縣下說:“《禹貢》,王屋山在東北,沇水所出,東至武德入河。”《水經》承《禹貢》和《漢書·地理志》的說法:“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爲沇水。”晉郭璞對此的解釋是:“泉源爲沇,流去爲濟。”說明濟水和沇水不過是異名同水而已,中國河流中,同一條河流有幾種名稱的很多,不足爲怪。《禹貢》的前幾句“導沇水,東流爲濟,入於河”,說明濟水(或稱沇水)是黃河的一條支流。但錯就錯在最後的“溢爲滎”三字上面,所謂“溢爲滎”,其實是黃河南岸的另一條支流,這條支流最後在今鄭州西北形成一個湖泊,古稱滎澤,它與從王屋山發源注入黃河的這條濟水(沇水)毫無關係,但由於《禹貢》的這一句“溢爲滎”,後人就把另一條黃河南岸溢爲滎澤的支流合起來作爲同一條河流,稱爲濟(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