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鑑賞

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

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鑑賞

曾幾

一夕驕陽轉作霖,夢迴涼冷潤衣襟。

不愁屋漏牀牀溼,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

無田似我猶欣舞,何況田間望歲心。

【注】① 曾幾,南宋詩人。蘇秀道中:從蘇州到秀州(今浙江嘉興)的路上。詩人時爲浙西提刑。

(1)古人寫詩講究一字傳神,請簡析“夢迴涼冷潤衣襟”中“潤”字的妙用。(3分)

【答案】“潤”浸潤、滋潤;(1分)“潤”字不僅傳出那種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適感、清涼感,(1分)而且傳達出久旱逢甘霖後心理上的熨貼感、喜悅感。(1分)

(2)結合全詩,請簡要分析詩人是如何表現詩題中的“喜”的。(5分)

【答案】①首聯通過描寫夜感霖雨突降帶來的涼爽,表現驚喜;②頷聯直接點“喜”,爲溪流因這場雨而水足高興;③頸聯,詩人想像莊稼因這場雨而長勢更好,覺得特別開心,連雨打桐葉聲也變成了最美妙的音樂;④以“我”之欣舞襯托廣大農民因這場甘霖及時來到而生的狂喜之情。(答對一點給1分,答全給5分)

(3)你是怎樣理解詩人的喜雨情懷的?請簡要說明。(3分)

【答案】夜遭雨淋,詩人不因自己“房漏”、“牀溼”而苦惱,反而驚喜於它對於莊稼對農民的及時,(感情,1分)作爲封建士大夫,這種關注民生,心繫百姓的情懷無疑是高尚的、尤其難能可貴的。(思想評價,2分)

1.這首詩寫出秋雨怎樣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分析。(6分)

2.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詩人形象?請簡要分析。(5分)

參考答案

1. 特點:雨大,及時(2分,每點1分;答“涼”“冷”不給分,因爲“涼”“冷”也是因爲雨大)。分析:①詩人半夜感到“涼冷”,看到“屋漏牀牀溼”,通過視覺和觸覺的結合,表現雨大;②運用疊詞(化用)的手法,通過屋漏牀溼、溪流岸深表現雨大;③運用虛實結合(想象)的手法,通過驕陽轉作霖、稻花應秀色表現雨的及時。(4分,每點2分,寫出兩點即可)

2.表現了一位不以小我爲念(1分),關心國計民生(2分)的詩人形象。因爲所管轄地區久旱遇雨,故詩人欣喜若狂,連衣服、牀鋪溼了也顧不得(1分),即使沒有田地,也因大雨的到來而歡欣鼓舞(1分)。

1.下列對該詩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兩項是( )(5分)

A.首聯從夜感霖雨突降寫起,人們盼望久己的甘霖突降,彷彿將詩人的心田也滋潤了。“潤”字不僅有生理上的清涼感,而且有心理上的喜悅感,由實而虛。

B.頷聯不顧房漏、牀溼,見溪流岸深,旱情緩解,爲民而喜,從正反兩個方面寫出了詩人對久旱喜雨的興奮之情。其中“喜”是詩眼,貫穿始終,表明情感。

C.“不愁屋漏牀牀溼”引用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的詩句“牀頭屋漏無干處”不僅自然貼切,而且所表現的精神氣韻也與杜甫相同。

D.尾聯用對比襯托手法,直抒胸臆,寫無田尚且欣舞,況有田者乎,將喜渲染到極致。進一步表現詩人與農民同喜悅之心。

E.這首詩語言詼諧風趣,輕巧明快,體現了詩人對農民辛勤勞作的關心。一位不事農桑的文人士大夫能擁有這樣的情懷,實在難能可貴。

2.這首詩寫出秋雨怎樣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C.E

2.大,及時(一點一分)

①視覺、觸覺相結合:詩人半夜夢醒感到涼冷,這是觸覺;看見屋漏牀溼,這是視覺,通過多種感官寫出了雨大的特點。

②虛實結合:驕陽轉作霖後,詩人想象雨後情形:“千家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虛實結合,突出了雨下得很及時的特點,流露了久旱喜雨的高興之情。

(兩分一大點,每點分兩步:術語1分,分析1分。第二點,答成“想象”“虛寫”,分析到位,亦可得2分)

註釋

1 蘇秀:蘇,今江蘇蘇州。秀,秀州,今浙江嘉興。

2 蘇:指乾旱後的稻苗因雨水復甦了。

3 驕陽:猛烈的陽光。

4 霖:一連數日的大雨。

5 夢迴:從夢中醒來。

6 此句語出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牀頭屋漏無干處。”

7 此句語出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8 最佳音:這裏指雨打梧桐的聲音。

9 望歲:盼望豐收年成。歲,指一年的農事收成。

參考譯文

一夜之間,炎炎烈日的晴空,忽然降下了渴望已久的甘霖;我在睡夢中驚醒,只覺得渾身舒適,涼氣沁人。我不愁屋子會漏雨,淋溼我的牀;只是欣喜溪流中漲滿了雨水,不用再爲乾旱擔心。我想,那千里平野上,喝夠了水的稻子一定是蔥綠一片;於是覺得,這五更天雨水敲打着梧桐,是那麼的動聽。像我這沒有田地的人尚且歡欣鼓舞,更何況田間的農夫,祈望着豐年,該是多麼的高興。

創作背景

夏秋之交,天大旱,莊稼枯萎。詩人由蘇州去嘉興途中,自七月二十五日起接連下了三天大雨,水稻復甦,旱情解除。詩人懷着欣喜的心情,寫下了這首七律。曾幾於高宗紹興年間曾爲浙西提刑,這首詩可能作於浙西任上。

簡析

這是一首充滿輕快旋律和酣暢情致的喜雨詩。這年夏秋間,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間止,大雨三日,莊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連衣服、牀鋪溼了也顧不得,表達了詩人的喜雨之情和對民生的關注。詩人時爲浙西提刑任上,歡欣鼓舞,寫了這首七律。首聯從夜感霖雨突降寫起,人們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彷彿將詩人的心田也滋潤得復甦了。頷聯正面寫一個 “喜”字,表現出一種體恤民艱的崇高感情。頸聯承“且喜”句。末聯突出了廣大農民對這場甘霖的狂喜之情,進一步表現詩人與農民同喜悅之心。

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屋漏牀牀溼”,用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牀頭屋漏無干處”稍加變化;“溪流岸岸深”化用杜甫《春日江村》“農務村村急”句。秋雨梧桐,一般都覺得愁人,作者卻說是最美妙的聲音,這也表明了他對人民的關切心情。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悵的俗套,寫大雨後莊稼復甦的生機,突出了“喜”字,體現了詩人的勞動人民感情。

“喜”字是全詩的中心,詩人發覺涼冷是一喜,看到溪流漲水是二喜,設想稻花秀色、桐葉佳音是三喜,百姓收成有了保證是四喜,這一“喜”字貫穿了始終。最難得的還有作者全詩都化用了老杜《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的詩意,表現出了關心國計民生,與百姓同甘苦共患難的可貴精神。

這首詩語言簡明洗練,輕巧明快,沒有任何難懂的地方,體現了詩人對農民辛勤勞作的關心,把農民兄弟的快樂當成自己的'快樂,與他們同喜同悲。一位不事農桑的文人士大夫能擁有這樣的情懷,不僅在封建社會,即使是在今天都是難能可貴的。

賞析二:

《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是宋代詩人曾幾創作的七言律詩。詩首聯寫人們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彷彿將詩人的心田也滋潤得復甦了。頷聯正面寫一個“喜”字,表現出一種體恤民艱的崇高感情。頸聯承“且喜”句。末聯突出了廣大農民對這場甘霖的狂喜之情,進一步表現詩人與農民同喜悅之心。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秋雨梧桐,一般都覺得愁人,作者卻說是最美妙的聲音,這也表明了他對人民的關切心情。

這是一首充滿輕快旋律和酣暢情致的喜雨詩。這年夏秋間,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間止,大雨三日,莊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連衣服、牀鋪溼了也顧不得,表達了詩人的喜雨之情和對民生的關注。詩人歡欣鼓舞,寫了這首七律。

首聯寫喜雨,從晚上下雨寫起。“一夕驕陽”與“夢迴涼冷”是鮮明的對比。詩人在悶熱的天氣中入睡,一覺醒來,白天烈日的餘威已被全部掃除,代之以清涼舒適的夜風,原來天下起了大雨。這兩句雖然是實事實寫,但由原先對氣候的不滿忽地改變成很滿意,細微地反映了詩人心中的喜悅。詩人同時又選了“夢迴”這一時刻,來表達自己這份心情,更加顯出意外地驚喜———這場雨,詩人已經盼望很久了。

次聯寫對雨的感受,用江西詩派詩人的慣技,融化前人詩句爲己用。出句“不愁屋漏牀牀溼”,用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牀頭屋漏無干處”句;對句“且喜溪流岸岸深”,用杜甫《春日江村》“春流岸岸深”句。詩雖用前人成句,但貼切眼前景事,與首聯一意相貫,在原句基礎上加了“不愁”、“且喜”二語,在舊句上翻出了新意,達到了能生能活而自成佳句的要求。詩是寫聽雨,又形象地道出了盼雨的心情,也隱隱表示自己的喜雨不單單是因爲大雨趕走了炎熱,帶來了涼爽,這就引伏第三聯的情感,也爲尾聯預留地步,所以元方回評說這聯寫得流動便利。

第三聯仍寫喜雨。一句是想象之辭,說明自己喜雨,是因爲這場及時雨,使莊稼能喝個飽,秋收有望;一句是以聽雨打桐葉,寄託自己欣喜的心情。江西詩派學杜,在煉字上花工夫,尤注重虛字的錘鍊。這聯中的“應”字、“最”字,都下得很有精神,加深了句意。不過,出句的“千里稻花應秀色”,也見唐殷堯藩《喜雨》詩,不知是偶同還是有意襲用。錢鍾書《宋詩選注》對這聯的對句有獨到的評價:“在古代詩歌裏,秋夜聽雨打梧桐照例是個教人失眠添悶的境界,像唐人劉媛的《長門怨》說:‘雨滴梧桐秋夜長,愁心和雨斷昭陽。淚痕不學君恩斷,拭卻千行更萬行。’又如溫庭筠《更漏子》詞說:‘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曾幾這裏來了箇舊調翻新,聽見梧桐上的瀟瀟冷雨,就想象莊稼的欣欣生意,假使他睡不着,那也是‘喜而不寐’。”這段話,對我們理解這句詩很有幫助。當然,說到底,這樣的寫法就是將舊事翻新,打破常規,也就是江西詩派要求的“以俗爲雅,以故爲新”及“脫胎換骨”。

尾聯純抒情,把原來的情感更轉高一層,說遇到了這樣的好雨,像我這沒有田地的人尚且如此高興,更何況那些盼望豐收、渴求雨水的農夫們呢?詩用“猶”、“何況”數字承先啓後,是故意通過自抑而達到高漲。正因爲詩人沒田,他的歡欣鼓舞纔有更深的意義,他與民同樂的心意也完全表達了出來,所以清紀昀評說:“精神飽滿,一結尤完足酣暢。”

這首詩從謀篇到句法,都是典型的江西詩派風格。但詩寫得情真意切,所以不覺得峭硬。尤其可貴的是,江西詩派學杜,常常表現在技巧上;這首詩學杜,除技巧外,還學習了杜詩關心民瘼,注意在詩歌中樹立自我形象,講究詩格,所以更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