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暮雪原文賞析及翻譯

江天暮雪原文賞析及翻譯1

江天暮雪

元代 陳孚

長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復見,千崖暮如曉。

漁翁寒欲歸,不記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雲深一蓑小。

譯文

風吹蕩汀洲白茫茫一片,遠遠望去像天空席捲着如玉雕的浪花。

天空見不到歸雁,將暮千山之間如破曉時那麼寧靜。

漁翁感到寒冷想要回家去,卻發現不記得歸路。

此時漁翁灑脫的躺在船上,放任船漂流,讓它帶着自己回去,在有濃厚雲層的江面上只隱隱看見一艘小小的漁船。

註釋

白浩浩:形容一望無際的白色。

巴陵:現湖南嶽陽。

賞析

本詩的前半四句,傳神地繪出了一幅瀟湘江上的雪景圖。“玉花”化用樑昭明太子<黃鐘十一明啓>“玉雪開六出之花”意,形容絕妙,“卷”字見出了雪花紛紛揚揚的飛舞之態。“長空”切“天”,“汀洲”切“江”;“卷玉花”是細部的、動態的觀照,“白浩浩”是總體的、靜景的印象:語簡而意象豐富。“雁影”句表明已屆隆冬的.時令,又隱用雁度瀟湘的本地風光來暗示“江天”所屬的地域。最妙的是第四句,它不僅補明瞭題面中的“暮”字,而且寫出了暮雪雪景所特有的那種朦朦朧朧、半幽半明的色調與風韻。後半部分,詩人在畫面中安排一名生活在巴陵地區的漁翁,這名漁翁已登返棹,“寒欲歸”三字,隱透出“暮雪”的影響。“不記巴陵道”既含有大雪瀰漫迷蔽江路的意味,又見出漁翁對“江天暮雪”處境的順適。“船自流”的結果,是在視野中留下了一抹漸行漸杳的痕影;這一餘韻嫋嫋的結尾,增添了畫面的動感與縱深感,傳現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風韻。全詩首尾映照,動靜相間,意境高曠。詩中的漁翁因天"寒"已登返小船,卻因爲大雪瀰漫遮住江路,忘記了回返的道路。這位漁翁索性坐睡舟中,任憑小舟隨江流漂盪。

由此可以看出漁翁對"江天暮雪"處境的順適之情。

江天暮雪原文賞析及翻譯2

壽陽曲·江天暮雪

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

江上晚來堪畫處,釣魚人一蓑歸去。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天色將晚,突然下起了大雪,那紛飛的雪花像盛開梅花又像飄飛的柳絮。江上的晚景美的就像畫般,江面上一位披着蓑衣的漁翁正划着小船歸去。

註釋

堪:值得。

釣魚人一蓑歸去: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張志和《漁父》:“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本句綜合上述二句詩意而成。一蓑,一領蓑衣,即一個人。

賞析

這首小令是元人馬致遠所作的“瀟湘八景”組曲之一。瀟湘八景,因宋代畫家宋迪以瀟湘風景寫平遠山水八幅而得名。八景爲:山市晴嵐、遠浦帆歸、平沙落雁、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夕照、江天暮雪、洞庭秋月。後多有畫家、詩人以此題材進行創作,馬致遠的《壽陽曲·瀟湘八景》即是以此爲題材創作的組曲。

這首小令以“天將暮”起筆,點明時間,爲整個畫面鋪墊了一層幽探的色彩,奠定了全曲的基調。第二句“雪亂舞”,筆鋒承接上句,緊扣題目·寫雪景,“舞”字暗示出有風,“亂”字則突出了風的強勁,隱然有呼嘯之聲透出。作者借雪之“亂舞”傳達風聲和風勢,凌虛造景,可謂“不着一字,盡得風流”。雪借風勢,更顯出雪之大,雪之猛。若說“雪亂舞扮極寫雪之動態,“半梅花半飄柳絮”則進一步通過一個“飄”字串起“梅花”、“柳絮’兩個虛擬的意象,拓展想象的審美空間,從視覺形象上擴大藝術容量。作者以虛實相生的筆法繪聲、摹形、傳神,風神蘊藉,韻味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