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暮》原文及翻譯賞析

《歲暮》原文及翻譯賞析1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

翻譯

不要再給北面朝廷上書,讓我回到南山破舊茅屋。

我本無才難怪明主見棄,年邁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髮頻生催人日漸衰老,陽春來到逼得舊歲逝去。

滿懷憂愁輾轉難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虛。

註釋

北闕:皇宮北面的門樓,漢代尚書奏事和羣臣謁見都在北闕,後因用作朝廷的別稱。

休上書:停止進奏章。

南山:唐人詩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隱居題。這裏指作者家鄉的峴山。一說指終南山。

敝廬:稱自己破落的家園。

不才:不成材,沒有才能,作者自謙之詞。

明主:聖明的國君。

多病:一作“臥病”。

故人:老朋友。

疏:疏遠。

老:一作“去”。

青陽:指春天。

逼:催迫。

歲除:年終。

永懷:悠悠的思懷。

愁不寐:因憂愁而睡不着覺。

寐:一作“寢”。

虛:空寂。一作“堂”。

鑑賞

落第後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騷而又不好發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發仕途失意的幽思。這首詩表面上是一連串的自責自怪,骨子裏卻是層出不盡的怨天尤人;說的是自己一無可取之言,怨的是纔不爲世用之情。

字面上說“北闕休上書”,實際上表達的正是“魏闕心常在,金門詔不忘”的情意。只不過這時他才發覺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爲有了馬周“直犯龍顏請恩澤”的先例,唐天子便會代代如此;現在才發現:現實是這樣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憤,從這“北闕休上書”的自艾之言中傾出。明乎此,“南山歸敝廬”本非所願,不得已也。諸般矛盾心緒,一語道出,令人讀來自有餘味。

三四句具體回述失意的緣由。“不才明主棄”,感情十分複雜,有反語的性質而又不盡是反語。詩人自幼抱負非凡,“執鞭慕夫子,捧檄懷毛公,感激遂彈冠,安能守固窮!”他也自贊“詞賦亦頗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謂“不才”。因此,說“不才”既是謙詞,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識、良驥未遇伯樂的感慨。而這個不識“才”的不是別人,正是“明主”。可見,“明”也是“不明”的微詞,帶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這一諛詞,也確實含有諛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滅絕,還希望皇上見用。這一句,寫得有怨悱,有自憐,有哀傷,也有懇請,感情相當複雜。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爲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薦或引薦不力,而詩人卻說是因爲自己“多病”而疏遠了故人,這是一層;古代,“窮”、“病”相通,借“多病”說“途窮”,自見對世態炎涼之怨,這又是一層;說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這又是一層。這三層含義,最後一層纔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鬢髮已白,功名未就,詩人不可能不憂慮焦急。五六句就是這種心境的寫照。白髮、青陽(春日),本是無情物,綴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現詩人不願以白衣終老此生而又無可奈何的複雜感情。

也正是由於詩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悶之中,才使他“永懷愁不寐”,寫出了思緒縈繞,焦慮難堪之情態。“鬆月夜窗虛”,更是匠心獨運,它把前面的意思放開,卻正襯出了怨憤的難解。看似寫景,實是抒情:一則補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則情景渾一,餘味無窮,那迷濛空寂的夜景,與內心落寞惆悵的心緒是十分相似的。“虛”字更是語涉雙關,把院落的空虛,靜夜的空虛,仕途的空虛,心緒的空虛,包容無餘。

這首詩看似語言顯豁,實則含蘊豐富。層層輾轉表達,句句語涉數意,構成悠遠深厚的藝術風格。

相傳,孟浩然曾被王維邀至內署,恰遇玄宗到來,玄宗索詩,孟浩然就讀了這首《歲暮歸南山》,玄宗聽後生氣地說:“卿不求仕,而朕未棄卿,奈何誣我?”(《唐摭言》卷十一)可見此詩儘管寫得含蘊婉曲,玄宗還是聽出了弦外之音,結果,孟浩然被放還了。封建社會抑制人才的現象,於此可見一斑。

創作背景

約在公元728年(唐開元十六年),四十歲的孟浩然來長安應進士舉落第了,心情很苦悶,他曾“爲文三十載,閉門江漢陰”,學得滿腹文章,又得到王維、張九齡爲之延譽,已經頗有詩名。這次應試失利,使他大爲懊喪,他想直接向皇帝上書,又很猶豫。這首詩是在這樣心緒極端複雜的情況下寫出來的。

據《新唐書·孟浩然傳》記載,孟浩然在長安落第後,詩人王維曾經邀請他到自己供職的翰林院見面,誰知不久唐玄宗駕到了。孟浩然一時緊張躲到了牀下,王維不敢欺君,道出實情。唐玄宗也沒有生氣,還命孟浩然出來作詩。孟浩然便吟詠了這首《歲暮歸南山》。

賞析二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興衰,以及人們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人事總是在不停止地變化着,沒有誰沒有感覺到。寒來暑往,春去秋來,時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這也沒有誰沒有感覺到。首聯兩句憑空落筆,似不着題,卻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飽含着深深的滄桑之感。

頷聯兩句緊承首聯。“江山留勝蹟”是承“古”字,“我輩復登臨”是承“今”字。作者的傷感情緒,便是來自今日的登臨。此處所說的“勝蹟”,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魚梁洲等。

頸聯兩句寫登山所見。“淺”指水,由於“水落”,魚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稱“淺”;“深”指夢澤,遼闊的雲夢澤,一望無際,令人感到深遠。登山遠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蕭條景象。作者抓住了當時當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煉出來,既能表現出時序爲嚴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傷感。

尾聯兩句將“峴山”扣實。“羊公碑尚在”,一個“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複雜的內容。羊祜鎮守襄陽,是在晉初,而孟浩然寫這首詩卻在盛唐,中隔四百餘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變遷,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卻還屹立在峴首山上,令人敬仰。與此同時,又包含了作者傷感的情緒。四百多年前的羊祜,爲國(指晉)效力,也爲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與山俱傳;想到自己仍爲“布衣”,無所作爲,死後難免湮沒無聞,這和“尚在”的羊公碑,兩相對比,令人傷感,因之,就不免“讀罷淚沾襟”了。

這首詩前兩聯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後兩聯既描繪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飽含了作者的激情,這就使得它成爲詩人之詩而不是哲人之詩。同時,語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摯動人,以平淡深遠見長。清沈德潛?評孟浩然詩詞:“從靜悟中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這首詩的確有如此情趣。

《歲暮》原文及翻譯賞析2

殷憂不能寐,苦此夜難頹。

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運往無淹物,年逝覺已催。

古詩簡介

《歲暮》是東晉詩人謝靈運所作的一首五言詩。詩的前兩句敘事,詩人以夜不能寐托出憂思之深;三四兩句寫景,描寫難以入睡的詩人歲暮之夜所見所聞;末兩句抒情,詩人指出世上沒有永久的事物,一切都會隨時間的消逝而亡,抒發了詩人對生命將終的心恐和無奈之情。全詩讀來,別有一番寂冷蒼涼的韻味。

翻譯

我懷着深重的憂慮輾轉反側夜不能寐,內心備受煎熬,長夜漫漫無盡頭,天明遲遲盼不來,不堪忍受啊。

明月照在積雪上,北風猛烈而且淒厲。

沒有永久的事物,都會隨時間的消逝而亡。一年將要過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無情的催逼。

註釋

⑴歲暮:年底。

⑵殷憂:深深的憂慮,《詩經·邶風·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隱憂”之句,謝詩這一聯當化用其意。殷:多,深。寐:睡覺。頹:盡。

⑶朔風:北風;朔:北方。勁:猛烈。哀:悲痛,淒厲。

⑷運往,四季更替;運:即一年四季的運轉。淹物:久留之物;淹:浸沒。年逝:年華逝去。催:緊迫。

創作背景

據“年逝覺已催”這一句話推測,這首詩應當作於詩人晚年。詩人當時被貶爲永嘉太守,接觸了山陰道上的千巖競秀和萬壑爭流的山水,有感而發,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歲暮感懷詩,時間又是在寂靜的長夜。在這“一年將盡夜”,詩人懷着深重的憂慮,輾轉不寐,深感漫漫長夜,似無盡頭。

詩的開頭兩句,以夜不能寐托出憂思之深,用一“苦”字傳出不堪禁受長夜難眠的折磨之狀。但對“殷憂”的內涵,卻含而不宣。《詩經·邶風·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隱憂”之句,謝詩這一聯當化用其意,“殷憂”包含下文已經明白揭出的“運往”“年逝”之悲。它並非單純的對自然壽命的憂慮,而是交織着人生追求、社會人事等多方面矛盾的複雜思緒。

三四兩句是殷憂不寐的詩人歲暮之夜所見所聞。積雪的白,本就給人以寒凜之感,再加以明月的照映,雪光與月光相互激射,更透出一種清冷寒冽的青白色光彩,給人以高曠森寒的感受。這是一種典型的陰剛之美。這一句主要是從色感上寫歲暮之夜的凜寒高曠之象。下一句則轉從聽覺感受方面寫歲暮之夜所聞。“朔風”之“勁”,透出了風勢之迅猛,風聲之淒厲與風威之寒冽,着一“哀”字,不僅如聞朔風怒號的淒厲嗚咽之聲,而且透出了詩人的主觀感受。兩句分別從視、聽感受上寫出歲暮之夜的高曠、蕭瑟、寒凜、悽清。這兩句的真正妙處是它和殷憂不寐的詩人之間存在一種微妙的契合。詩人是在特定的處境與心境下猝然遇物,而眼前的景象又恰與自己的處境、心境相合,情與境合、心與物愜。明月映照積雪的清曠寒冽之境象,似乎正隱隱透出詩人所處環境之森寒孤寂,而朔風勁厲哀號的景象,則又反映出詩人心緒的悲涼與騷屑不寧。

五六句寫到隨着時間的運行,四季的更迭,一切景物都不能長留,人的年歲也迅速消逝。值此歲暮之夜,感到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無情的催逼。這兩句抒發詩人歲月不居、年命易逝之慨。這種遲暮之感與詩人的壯志不能實現的苦悶聯繫在一起,並由“明月”二句所描繪的境界作爲烘托,這種感慨並不流於低沉的哀吟,而是顯得勁健曠朗、沉鬱凝重。

全詩敘事寫景抒情交融匯合,渾然一體,抒發了詩人對時光流逝無可追回的惋惜和對事業無成的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