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活板》原文對照翻譯賞析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爲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爲板本。

用雕版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這麼做。五代的時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經,此後的經典文獻就都是用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爲活板。

宋朝慶曆年間,有個叫畢昇的平民,又發明了活字版(印刷)。

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脣,每字爲一印,火燒令堅。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銅錢邊緣似的,每個字刻一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

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先設置一塊鐵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着紙灰一類東西覆蓋好。

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佈字印,滿鐵範爲一板,

想要印刷,就把在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面,便在鐵板內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滿了一鐵框就成爲一塊印版,

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

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鐵板上的藥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麼(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樣平。

若止印三二本,未爲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爲神速。

如果只印三兩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幾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速。

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

通常是做兩塊鐵板,這一塊在印刷,那一塊已另外在排字了,這塊印刷才完,第二塊板已準備好了,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兩塊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

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

每一個字都有好幾個印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模,用來準備同一版內有重複的字。

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爲一帖,木格貯之。

不用時,就用紙條給它們做標誌,(按照字的韻部分類)每一個韻部做一個標籤,用木格子把它們貯存起來。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隨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一會兒就能製成功。

不以木爲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

不用木料製作字模的原因,是因爲木料的紋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會和藥物粘在一起,(拆板時)拿不下來;

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不像用膠泥燒製的字模,印完後再用火一烤,使藥物熔化,用手輕輕一撣,那些字模就會自己掉下來,一點也不會被藥物弄髒。

升死,其印爲予羣從所得,至今保藏。

畢昇死後,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兒們得到,到今天還珍貴地收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