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民風民俗作文四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必備】民風民俗作文四篇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東莞人把“春節”、“過年”叫做“做年”。這與東莞人過其他節日時叫做“做時做節”是一樣的,也許是因爲每到過節的時候,總有很多風俗事項要做的緣故吧。

做年的準備工作很早就開始了。秋收之後、冬天開始之時,把新米放到鐵鍋裏炒成金黃色,舂成米粉,拌上紅蔗糖,摻入炒花生仁,放在木製的模型裏,用小木槌敲實,印出各種吉祥的花紋,做成一個個米餅,用炭火烘乾。這就是硬餅(炒米餅)。硬餅印好後,整個冬天都可以食用,同時,也是做年“奉神”(祭祀)時必不可少的供品。印硬餅的時候,親人、鄰居都會來幫忙,大人、小孩齊動手,忙碌上一整天。十幾個小木槌“篤篤”地敲在硬餅上,發出清脆的聲音,很遠都可以聽到,成爲如今一種溫馨的回憶。印完硬餅後,到整(也就是做)油角時,就真的感到新年快要到來了。油角是在過年前十天半月時做的,用麪粉拌上雞蛋、豬油做成皮,用砂糖、花生仁做成數(也就是餡,可能出自“心中有數”),包好後用拇指捏出一列整齊的紋,再放到油鍋裏炸成金黃色。做得好的油角是很鬆脆的,也很香。在做油角的同時,也做糖環、碌堆。糖環、碌堆都是用糯米粉做的。加入白糖,和成粉團,壓到木製的模型裏,用刀切出環狀、帶花紋的一片,放到油鍋裏炸成圓形,就是糖環。把粉團捏成一個杯狀,再輕輕地把杯口收攏,往裏頭吹氣,把它吹脹,底部沾上一點芝麻,放到油鍋裏炸成一個圓球,這就是碌堆。糖環、碌堆都是做年時的供品。圓圓的形狀,當然寓意團團圓圓了,也有“煎堆碌碌,黃金滿屋”吉利說法。廣東話裏有個成語叫“年晚煎堆”,意思是人有我有。是的,到了年晚,哪家哪戶沒有煎堆呢?

“年廿八,洗邋遢”,做年之前,當然要把家中各處清洗得乾乾淨淨,這一項就夠忙上一兩天了。

還要貼對聯、揮春、門神。對聯是寫在橙紅色的灑金箋上的,聯語因應貼在不同的地方而有所不同,但無不代表了主人在新的一年的祈求與祝福。例如,貼在大門上的有“玉堂富貴,金屋榮華”,橫額是“五福臨門”;貼在花園門口的,要貼合春天的主題,橫額是“滿園春色”;貼在廚房門上的,少不了“山珍海味”、“美味佳餚”的字眼;貼在後門的橫額,通常是“後來更好”。揮春就是寫在對聯紙上的四字吉祥用語,如新年進步、恭喜發財、生意興隆、百年好合等等。貼好對聯、門神後,用大桔、肥豬肉、柏葉串成一串,掛在大門門框的頂部,寓意是大吉大利、家肥屋潤、長福長壽。貼上了嶄新的對聯,新屋、舊屋都頓時煥然一新,做年的氣氛也越來越濃了。

貼完春聯,還要到花市買花回來,擺放在家中,營造春天的氣息,同時,也有花開富貴的寓意。花市是一年一度的,臨近年晚,花市裏就擠滿了買花、看花的人。花的品種真可謂琳琅滿目,珍貴的有蘭花、牡丹、茶花,一般的有杜鵑、水仙、鬱金香、玫瑰、桂花等等,最普通的就是顏色不同、花型各異的菊花和芍藥(其實是大麗花)。也有盆景和綠色植物,如常青藤、萬年青、金錢樹;也有用來插花的,如菊花、富貴竹、劍蘭、百合、銀柳、雞冠花等。當然,最少不了的年花,就是代表大吉大利的大桔。無論貧富,無論是幾千元的大桔樹還是幾元錢的小桔子,做年時每家每戶都要在家裏擺上一盆,不然,真的不叫做年了。花市的另一道風景是賣桃花,數十位花農把桃花用摩托車、單車載着,待價而沽,擺滿了一整條街。燦爛的桃花綴滿了枝頭,最是能體現春天已經來臨的氣息。

過年前,還要買兩根帶着青葉的甘蔗回家,放在家中,這叫做“傍年”。這兩根甘蔗在做年期間是不吃的,也許放上一整年也不吃,寓意是生活象甘蔗一樣甜。

年晚了,要賣懶。年晚那天早上,用“崧木(蘇木)”(一種木頭,用作天然的紅色素)加上鹼水,熬出紅色的汁,放入雞蛋,染紅,煮熟,就做成了賣懶的雞蛋。這種紅雞蛋除了“奉神”外,家裏大人小孩每人都要吃一個,而且小孩子的雞蛋一定要分一部分給別人吃,意思就是把身上的“懶”脾氣“賣”給別人。能把懶賣掉,固然很好,但要一個饞嘴的小孩把自己的雞蛋分一點給別人吃,就真的有點難了。若是真的要分,那就分指甲那麼大的一點點吧。小時候有首童謠是唱賣懶的,開頭兩句是“賣懶囉,一齊來”,後面幾句就記不得了,應該是很好聽的。到了年晚賣懶,真的是在過年了,到處都飄着做年夜飯的炊煙,過年的氣氛已經很濃很濃。

年夜飯當然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家宴。年夜飯的菜大概有雞、鵝、肉等,豐富程度與美味度,就要看一個家庭的財力與主婦的手藝。芹菜是少不了的,因爲芹菜寓意着“勤力”。

年夜飯的主食並不是飯,而是湯圓。湯圓是用糯米粉做成的,裏頭並沒有餡。把加入了肉片、黃芽白(一種長條形的大白菜)等各種配料的湯燒開,用糯米粉加水搓成長條,手指輕輕捏出一小顆,搓圓,直接放入湯裏煮,就做成了寓意團團圓圓的湯圓。賣懶時染紅雞蛋的“崧木”水,另一個用途是用來染年夜飯時吃的紅湯圓。雪白的、渾圓的湯圓中間,加入了若干的紅湯圓,不僅顏色很鮮豔、好看,當然也有吉祥、如意、紅運當頭的意思。

辛苦了一整年,到了年晚的時候,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豐盛的晚飯,歡聲笑語、共敘天倫,這是什麼都代替不了的幸福。

吃過年夜飯,主婦就要忙着準備“奉神(祭祀)”。“奉神”的主要供品有:大桔、錢盒、水果、蔗果、碌堆、硬餅,酒、茶,元寶、臘燭、香等。錢盒是一個分隔成若干個小格的盒子,分別放上糖環、油角、糖蓮藕、糖馬碲、糖椰角、紅瓜子、各種糖果等賀年食品。蔗果就是幾段刮乾淨了的蔗,取“甜”的意頭。子時(晚上十一點)之前,開始奉神。奉神是感謝各位天神、感謝土地、感謝列祖列宗,許願家人平安、健康、幸福。子時的鐘聲一敲響,鞭竹便響起來了。響亮的爆竹聲,會持續一整夜。雖然說是有點吵,但如果沒有爆竹聲,如果沒有了在門前鋪滿了一地的紅彤彤的爆竹紙,又怎麼叫過年呢?

一覺醒來,便是新的一年了。什麼都是新的,包括新的衣服。

新年第一件事,便是見到每一個親人、朋友都要恭喜一番,恭喜爸媽身體健康、心想事成,恭喜伯父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恭喜朋友步步高昇、早生貴子,恭喜老人龍馬精神、身壯力健、越老越福……恭喜的話總是說也說不盡。恭喜之後,當然要派利是啦。“利是”由長輩派給晚輩、已婚的同輩派給未婚的同輩。不管年紀多少,只要未結婚,都只有收利是的權利,沒有派利是的義務。年紀小的派利是給年紀大的人是很經常的情況。

到親人、朋友家拜年,嗑嗑紅瓜子,吃點賀年糖果,大家團聚在一起,恭喜一番,聊聊家常,到處都是喜氣洋洋。

新年期間,主婦的很重要的事情是奉神。在家裏,在廟裏,在祖屋裏,都要奉。供品中,兩根青蒜是少不了的,寓意是多子多孫(“蒜”與“孫”同音)。年初二是“開年”,意思是新的一年正式開始。“開年”的祭品中有一條用米酒灌醉了的活鯉魚,用一條紅紙圍在魚身上,寓意“年年有餘(魚)”。這條鯉魚在奉過神後,要拿到河裏放生,與佛教的放生是一樣的。年初二,通常一家人會到媽媽的孃家拜年。

孩子們最喜歡做新年了。做新年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很多很多的過年食品,更可以“兜(要)利是”。有了利是,就可以買菸花,買玩具,到處去和小朋友們一起玩。

新年的一個重要節目是舞獅、舞麒麟。獅和麒麟略有不同,但都是模仿獅、麒麟的習性、神態,如出洞、上山、遇險、稍睡等,高潮是採青。神態活現,動作逼真,仿如真獅、真麒麟在人們面前舞動。

舞完獅或麒麟,就會表演武術,如南拳、大刀、關刀、長矛、棍,也有鋤頭和齒耙。最有趣的是打藤遮(也就是用藤做的盾牌),通常都是由最矮小的人來表演,躲在藤遮裏拿着刀一晃一晃的,一副膽小受怕的樣子;高潮是頭頂着藤遮,在地上一連打上十幾個滾,最引人發笑。三四歲的小孩子也會上場表演,通常是打拳。鼓着腮幫,揮着稚嫩的拳腳,打起來還真有板有眼。打得起勁之時,擠得裏三重外三重的觀衆,當然少不了報以熱烈的掌聲。如果大家表演得不夠好,老師傅就會親自出馬,緊束腰帶,赤膊上陣,以一套剛勁有力、可以***老虎的南拳答謝觀衆。打到興奮之處,還會大吼一聲。既然是師傅,這吼聲當然也比徒弟們來得大聲和震撼人心。

舞完獅或麒麟、表演完武術,就會舞着獅或麒麟到各家各戶去拜年。主人會奉上一封利是以答謝並圖個吉利。

年初七是人日,也就是所有人的生日。年初一到十五都是做年,都可以派利是。是的,做年除了向大家拜年、恭喜大家、吃紅瓜子,最重要的就是派利是、收利是了。利利是是,正是所有人都期望的。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白族是最喜歡熱鬧的民族之一,一年中各種節日不斷,數量之多,不亞於中西節並重的香港.著名的節日有三白街、繞三靈、石寶山歌會、蝴蝶會、浴佛節等.這些節日代代相傳,歷史遠久、民族風情濃郁,熱鬧異常.

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初十過春節,農曆七月十五日爲祭祖節.逢年過節白族有許多禮儀禁忌.元江縣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準動刀、挑水、潑水、掃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常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 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信不豐.因而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必須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大年初七爲女人節,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爲男人節 ,男人休息.雲龍縣的白族,七月半這一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歷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爲一種習俗保留下來,表現爲: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一個本主廟,廟內 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進入白族的本主廟,必須虔誠、肅穆,禁止大聲喧譁,禁止觸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種神靈.怒江州一帶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須以牛、豬等做犧牲,進行祭天活動 .活動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頂上的一棵大樹下進行,全寨人蔘加.這棵大樹被視爲神聖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白族大理三月街

白族大理三月街是雲南省遐邇聞名的物資交流大會和白族人民的傳統盛大節日,每年農曆三目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舉行.從佛教講經廟會演變而來,已 有1000多年曆史,屆時除商貿盛會外還伴有賽馬和歌舞等活動,每年參加者數以十萬計.1991年起,被定爲“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節”.徐霞客在他的記述中讚道:“俱結棚爲市,環錯紛紜,千騎交集,男女雜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無不至.”

白族,分佈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地,人口一百五十九萬人.善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白族服飾非常好看,因爲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幾朵粉色的小花繡在白衣服上,顯得格外漂亮;頭飾也很有特色,頭冠以風、花、雪、月爲題,冠左邊有一縷穗,代表“雪”,他的長短就是代表人的大小(年齡).白族人稱女士爲“金花”,稱男士爲“阿鵬哥”(不包括小孩).

白族人待客用“三道茶”來代表對客人的尊敬、熱情.三道茶是白族待客禮節.白族人常以“三道茶”款待親朋.一道茶以土罐烘烤的綠茶泡製而成,味香苦;二道茶以紅糖和牛奶製作的乳扇衝開水泡製而成,味甜香;三道茶是蜂蜜泡開水,味醇甜.因開始喝的是苦茶,喝了二三道茶後,嘴裏有苦甜混合的舒適感,故有“‘三道茶’乃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說法.

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雲南大理去玩,導遊帶我們到一家茶館品茶.到了大廳,我看見兩位白族阿姨正在泡茶,一位白族阿姨看見了我們,就請我們坐下,等候茶.一會兒,茶泡好了,他們請我們先品嚐第一道茶,我以爲很好喝,就拿了一杯,咕嚕咕嚕喝了下去,“好苦啊!”我大叫起來,一位白族阿姨見我大叫,就說:“這三道茶一苦二甜三也苦.”我聽了對爸爸說:“爸爸,我們走吧,這三道茶很苦,我喝不下去.”爸爸笑着說:“傻孩子,這三道是補血的.”我一聽,很驚訝:苦茶也能補血,真是太棒了.我叫阿姨給我把三道茶都倒上,咕嚕咕嚕地喝了下去,爸爸問我:“感覺怎麼樣?”“好極了!”我高興地叫起來.我就這樣反覆品嚐這“三道茶”.感覺真是好極了!

白族的`習俗是“三道茶”,你有空,也去那裏 嚐嚐吧.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 朵花中豔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着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鬆,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爲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爲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爲是表現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滿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少數民族,是一朵豔麗的奇葩。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們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認識。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在美麗的大草原上,處處可見一朵朵盛開的白花”,這就是牧民們的家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特有的象徵,它的形狀亦有圓滿完整、平安吉祥之意。

包”在蒙古語中就是家”的意思,充滿智慧的牧民們爲了生活的需要,設計了這樣的房子”。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高10-15尺,由哈那(支架)、天窗、椽子和門組成。蒙古包的大小是由哈那的多少決定,最大的蒙古包哈那有十二個,面積有600平方米左右,遠看如城堡一般。蒙古包不僅方便建造與搬遷,而且還具備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的功能,十分符合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

去年暑假的時候,我來到了美麗的大草原,也住上了蒙古包。我細細觀察蒙古包,看着這白色的帳篷以及包頂天藍的圖騰時,彷彿正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策馬奔騰,也似乎感受到了牧民們那辛苦的遊牧生活,我的內心一度震撼。這就是蒙古包特有的魅力,果然名不虛傳呀!

蒙古包雖然沒有客家民居的壯觀,也沒有傣家竹樓的別緻,但卻也因其獨特的風格而聞名於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參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