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國學作文七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爲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學作文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國學作文七篇

國學作文 篇1

“人之初,性本善……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伴着郎郎的讀書聲,學校開始了每天必修的課程——國學。所謂國學,就是一些古人的名人名言,但是可別小看了這些古文,它所表達的道理卻對現代人很有幫助。就比如“二人同心,其力斷金”這句話。它告訴那些不團結的人:團結就是力量。如果兩人意氣投合,就有切金斷玉的力量。再如“差若毫釐,謬以千里。”這句話,它告訴我們要注意細節,不能粗心,差了一點點,損失就很大。就像查裏國王一樣,因爲少釘個馬掌,就失了一個國家,最後飲恨自殺!

《論語》,《三字經》,《莊子》,《孟子》,《墨子》……彙集了哲理的精華,濃縮了智慧的結晶,這是中國多麼燦爛的文化呀!

從前,我一直有一個壞毛病——考試成績好就驕傲自大。但書上講“是君子,就要謙虛,不要高傲自大。”我可不想做僞君子,經過學習《論語》,我就時常約束自己不要驕傲自滿。

有一次考試我英語得了第一名,我非常高興,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高傲自大的毛病又展現出來,在課堂上總認爲自己英語已經學的很好,不再努力學習和認真聽講,而別的同學還在不斷進步。使我在第二次考試中得了第三名,與第一僅相差2分。那次考試,是對我高傲自大毛病的沉重打擊。因此,我學的謙虛起來,成績也在穩步提升,經常保持第一名;還有,我原喜歡斤斤計較,有時跟同學合不來;自從學了“做事斤斤計較,會失去所有的朋友時。”我學會努力控制自己。也是,本性難移嘛!有時會控制不住。但我不會氣餒,我會更加努力做到!

中國現在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一個民族不從自己的歷史中吸取“營養”,怎麼發展進步。就像美國這樣高度發達的現代國家還要回過頭來學習沙士比亞,海倫……因爲他們自己沒有歷史,他們要尋找歷史,要從歷史中尋找智慧。

人類幾千年的文化並非簡單的能夠被精華和璀璨來形容的,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進步。忘記歷史就是忘記未來。

讀書好似爬山,爬的越高,望的越遠;讀書好似耕耘,汗水流的多,收穫越滿。讓我們多讀這些書,讓國學和我們一起長大吧。

一說國學,我就想起上幼兒園時學的《三字經》,“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小朋友們都聲嘶力竭的跟着老師朗讀,我也大聲的讀着,當然卻不知所云,直到現在,才理解了其中所蘊含的意味深長的道理,也理解了國學的魅力所在。

“入則孝”講的就是親情,“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告訴我們要認真聽取父母在教誨,“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告訴人我們要善待、照顧父母。儘管現在家裏有暖氣空調,不需要我們扇扇子暖被窩,但我們也應該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去真心的愛我們的父母。

關於學習,孔子也告訴我們“溫故而知新”這個最好的學習方法。“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不能弄虛作假,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不要不懂裝懂,而且要做到學了新知識不忘舊知識,要不斷複習鞏固。

助人爲樂、尊師愛教、愛護公物、勤儉節約都是好的優良品德。作爲我們新時代的小學生更要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要從身邊的一些所謂“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培養良好的習慣。

現在《三字經》和《弟子規》已成爲我成長路上的嚮導,是我學習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它就像一位嚴肅的啓蒙老師,教給我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不斷修正我的壞習慣,伴我成長。

似夏日裏的一縷輕風,如初春曠野裏的一抹新綠——國學經典,你是我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融入我的生活中。

從我咿呀學語開始,做教師的父親就常在我耳邊吟誦:“人之初,性本善……”雖然並不懂得其中意味,但也是津津有味地隨着爸爸抑揚頓挫聲調而童聲童氣地念着。不知不覺間,隨着年齡的增長而誦讀了許多經典作品。

上小學了,爸爸教我學書法,又接觸了許多名詩名句,並在不斷地摹寫、誦讀中逐漸領會了其中的意義。“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告訴我時間寶貴。金縷衣雖然華貴,終有破舊之時,而時間卻一去不復返。大好年華,應當珍惜,纔不至於後悔。“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這鏗鏘有力的詩句中,我分明看到了作者那堅毅的面孔,感受到了那赤誠的愛國之心。讀着這千古名句,我的眼裏已是淚花盈盈……

當我不能持之以恆地做好一件事時,我就會用《勸學》裏的名句鼓勵自己。“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句話告訴我,如果不能堅持做事,即使你面對一塊腐爛的木頭,也不能弄折;但如果你能堅持不懈,就是金石也能雕刻成自己理想的作品。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在未來的日子裏實現自己美好的理想。

國學作文 篇2

也許那些極富有民族情感的人會覺得我是崇洋媚外,而這確實我認爲當今學生內心的呼喊,也許家長們會提出抗議,可我指的不是家長們寄予我們的壓力,而是我們每個人每天都交流的環境:學校。

老師說,他們也是出於無奈,他們也不想給我們壓力,可是21世紀的競爭就是這麼殘酷,老師們還說,有了競爭纔有了動力,纔會催使我們奮發向上,而我想不然。

競爭的火花濺滿我們生活的分分秒秒中,就連我們去“夏都第二課堂”綜合實踐的課程中,也免不了老師“各小組競爭”的話語,說實話,我討厭競爭,我更討厭競爭所帶來的動力,我想要一片純淨的天,我不想要被“文明”糟蹋的天地。我想,大家深有同感吧。

現在,我們湟二,第一次月考的熱潮還未降下,期中考試就已經慢慢逼近了我們的生活,老師天天說:期中考試考不好了我們再慢慢說。傻子都能聽得出老師的話是什麼意思,每天爲了考試唉聲嘆氣,就像小學時我的同桌編出的歌謠: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在學校考不好,就會被老師一頓批死,回家後有的同學還會吃上家長準備的苦澀的麪條,我還好,老爸老媽從不給我施加壓力,但是學校老師的壓力已經讓我夠受的了。的確,每次的考試我的成績還算是理想的,但每次考試完鬆一口氣後我有開始擔心下次的考試,尤其是我的成績較好的時候,我就在想:要是下次考試我考砸了怎麼辦?當然,這帶有一定的主觀上的心理因素,但是學友們,你們何嘗不是這樣想的呢?有些人會說,好學生有什麼可擔心的,可是,正是因爲安上了莫須有的好學生的名頭,纔會讓我每次考試前如此的緊張,如此的懊惱。

現在國家天天說減負減負,可是又有哪個學校減負了呢?每個學校只不過是在表面上做做樣子,在私底下又虛僞的做着競爭,最終受苦的還是我們。的確,正因爲這種競爭的氣氛,才讓我們學到了更多的知識,而我討厭這種方式,它枯燥、無味,甚至讓我們學生喪失了活潑的本性。

家長們說,我們現在生活在如此優良的條件下,以前的孩子想上學都上不了,我們還不珍惜,天天想着玩玩玩。老師讓我們收心,家長讓我們努力,新的時代真的要把我們培育成一個個孤陋寡聞的書呆子們。

也許,這就是中國教育的最大缺陷,也許,我們註定此生受這樣的教育。

這,就是中國學生的悲哀!

國學作文 篇3

今天,我上了一節有趣的國學課。我們都非常積極踊躍的發言,感覺非常有意思。

下午,我準時打開媽媽的手機,開始上國學課。程老師今天給我們講的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我原以爲這首詩我們以前學過,應該很輕鬆就能答出。誰知老師提出個問題:“在前兩句中找出幾個意義深遠的詞。”我有點兒丈二和尚摸不着頭,在聽了幾個同學的回答後,終於答了出來。沒想到老師還表揚了我,我感到信心倍增。老師提出下一個問題,我迅速搶答。其他幾個同學也表達了自身的意見。老師給我們所有人都伸了一個大拇指。

接下來,我似乎找到了感覺。好多問題,我都答了出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很快就講完了。老師又給我們拓展了幾首詩,想要鞏固我們對這首詩的理解。我們根據老師的指導,很快就答出了問題。老師很滿意。

通過上國學課,我不僅豐富了自身的國學知識,而且還懂得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國學作文 篇4

文化的海洋,煙波浩渺,國學經典就是那一抹溫柔月光下盪漾的波浪,在潮去汐來中明亮。

羅曼·羅蘭曾說過:“一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爲了探索它內在的生命―它的各種行動的源泉――我們必須通過它的文學、哲學和藝術而深入它的靈魂,因爲這裏反映了它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

有一些事件屢現報端,電話詐騙案致三名大學生走投無路,最終青年命逝的事更是在社會上引起巨大的反響。生活中,亂佔車道,夜半擾民,口出髒話等不文明現象更是屢見不鮮。這一切都使我們深感憂慮,是否國學經典傳承的美德逐漸淡然?

《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書中有關於學習的,如“尺璧非寶,寸陰是競。”說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光陰的可貴,“篤初誠美,慎終宜令。”修身、求學,重視開頭固然不錯,但始終如一堅持到最後更是難能可貴。做學問不可以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應該堅持不懈,最終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守真志滿,逐物意移。”說的是人要保持善性,學習要專一,不要轉移意志,甚至玩物喪志。“孤陋寡聞,愚蒙等誚。”學問淺薄,見識少,就會被別人恥笑。

我們不能只讀死書,還要多增長見識,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則就會成爲“井底之蛙”。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着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爲座右銘,作爲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關係。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內心的安寧。

每一個人內心都需要一種傳統精神的堅守。中國航天科技高級技師徐立平自1987年以來,一直爲導彈固體燃料發動機的火藥進行微整形。在火藥上動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燒爆炸。由於長年一個姿勢雕刻火藥,以及火藥中毒後遺症,徐立平的身體變得向一邊傾斜,被人們譽爲“大國工匠”。這是一種姿勢的堅守。還有官東主動請纓加入“東方之星”號客輪在長江中游湖北監利水域救援現場後,他第一個跳入水中,救出了緊張的老人。將自己的水下裝備分給他人。這是一種分享的精神。更有剛剛帶領中國女排披荊斬棘奪得奧運金牌的郎平教練,是對傳統精神合作的堅守。他們的涌現正是社會真,善,美的主流。在我們的校園中,隨處可見互相講題的同位,幫忙打水的同學,認真備課的老師,這都是國學經典的傳承與發展,是美德的`體現。

國學經典,於無聲處繞樑,於無色處絢麗,於陋巷中金玉滿堂,於荒蕪中高朋滿座。我們應誦讀國學經典,傳承傳統美德。

國學作文 篇5

寒假裏,焦作日報社爲校園記者舉辦了有意義、值得回味的“讀經典寫美文”活動,這讓我們瞭解了更多的中國古代經典文化。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鏗鏘有力、琅琅的讀書聲,是同學們在專心致志地讀《弟子規》。《弟子規》中蘊藏着豐富的人生道理。“勿箕踞,勿搖髀”。任曉光老師告訴我們:人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如鬆,行如風,坐如鐘,睡如弓。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事情不要慌亂,慌亂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也不要馬虎草率。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穿着整潔,不要拖拖拉拉的,要時刻給人們一種利落的感覺。

《弟子規》告訴我們:做人要有原則。“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如果犯了錯誤,能夠改過,就等於沒有過錯;如果犯了錯誤還要去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了。

《弟子規》引導我們怎樣對待父母、師長;怎樣處事、爲人;怎樣學習。誦讀中國古代經典文化,真使我醍醐灌頂,受益匪淺!

國學作文 篇6

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時候,嘹亮的歌聲響徹寰宇。從此,真正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封建、帝國不堪回首,特色社會主義蒸蒸日上。奮發圖強的勞動人民辛勤勞作,建設着幸福家園。

貧窮沒有好出路,富裕纔是真正的社會主義。一個落後的國家、民族,必將受到捱打與蔑視。然而,隨着改革開放,與是俱進,科學發展,祖國正走向富裕的康莊大道。看,祖國變了。城市奇蹟般地崛起一幢幢高樓大廈;鄉鎮化的港灣,綠樹成蔭,映襯着鮮花豔麗無窮;新農村的面貌煥然一新:茅草房不見了,嬌俏的小樓房點綴着茫茫大地,道路縱橫交錯于田間地頭。一幕幕多麼壯闊的美景!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舉世矚目。人們走向信息化,實現現代化。雄鷹展翅熬翔天空,神舟載人,嫦娥奔月不是神話,而是充滿現實,凝聚希望的征程。

建國60年,團結60年,奮進60年。祖國政治體制的完善,經濟的迅速發展,科技的日新月異,不得不使人驚歎:“中國!了不起!”民族的團結,祖國的統一,離不開每個中華兒女。祖國需要更多維護團結的有志於建設特色社會主義的勞動者。

崛起的中華民族,一定要與祖國共奮進,攜手創造更輝煌更美好的明天。

國學作文 篇7

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爲國學,中國文化海納百川而成經典。《唐詩》,《宋詞》,《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論語》,《菜根潭》……這些都是國學,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國學就好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國學是要讀的,讀懂了,自然就理解了。

國學是先人用盡一生而總結的道理,那是對人生的品讀,那裏有人世的滄桑,有歷史的痕跡,有生命的真諦,那些都是中國的驕傲,那些沉積着一個偉大的名族不變的精魂,國學把我們帶到一個新的境界,使我們修身養性,教會我們如何做真人,教會我們分清美醜,明辨是非。國學使我們從聖人和智者的叮嚀中品位人生的真諦,從一件小事,從一句話,從一個動作,從一個事物中,我們都能夠感悟到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懷。國學經典總是引領我們不斷領悟到生命的意義,端正青少年正確的人生態度。

國學,需要我們用一輩子去體會,而國學中的精華,一生也學不完。

《論語》使我們修身養性,德行人生。《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一生都主張“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教會我們如何做仁人。《論語》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樣才能攀上人生的高峯,怎樣才能夠體會到人生的意義,怎樣纔是真正地對人有“仁愛”之心,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菜根譚》囊括了5000年中國處世智慧的奇書。”這是世人對它的評價。“雲中世界,靜裏乾坤;冷靜觀人,理智處世;水滴石穿,瓜熟蒂落。”人生就是這樣,要能夠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尋到快樂的因子,要能夠在榮譽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學會堅持。《菜根譚》,它充滿了哲理的味道,充滿了富於通變的處世哲學,充滿了無窮趣味。我覺得《菜根譚》它真的看懂了這複雜的社會,教會了我怎樣面對生活,面對人生。

《道德經》是我體會最深的,它總能夠用一句短小而精闢的話把我們領到另一種美妙的境界,那裏都是真善美。這就是國學的力量,在國學中一旦看懂人生,便會使生活昇華到另一個水平線——不計較得失,無論世事沉浮,每次都以一種平常的心態去看待,以一顆平靜的心去面對。看輕人生的權勢名利,看穿世間的繁華昌盛,看透人生的真諦,超然物外,你就會別有一番滋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這句話,就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這句話也是老子一生的堅守。權勢名利都看輕了,世間就安靜了。

品讀國學,就是在品讀人生。

懂得國學,你就懂得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