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國學經典作文合集五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學經典作文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國學經典作文合集五篇

國學經典作文 篇1

今天下午,是我們的中隊會時間,今天我們中隊會的主題是—學國學經典,做美德少年。

我們先進行了幾個環節,唱隊歌,報告人數。一切都準備完畢後,我們又開始了小組討論環節。老師說:“可以有多種多樣的方式來展現,可以是詩詞朗誦,小故事……”輪到我們了,賈金博是提問題,我是背誦論語。當我們都展示完時,老師說;“這次都很好,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完後,老師又給我們準備了國學經典的一些難題,如: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一句話裏的牀是指什麼?有人說是窗戶,有人說是現在睡的牀,可是答案卻是窗前的籬笆。這一問,把我們都問傻了,爲什麼是牀前的籬笆呢?還有紅樓夢的原名是什麼,我聽後,也想不出來,最後,有人一透露答案,我們才知道它的原名是石頭記。

這一節課我很開心,因爲我收穫到了許多,並知道了許多知識。

國學經典作文 篇2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幼在我心中牢牢紮根。隨着年齡的增長,我逐漸領略了古詩詞的魅力,“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月夜思鄉的情景歷歷在目。“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該是怎樣開朗、達觀的情懷?

我國是個文明古國,不但有大量優美的詩詞,展示着語言的魅力,還有很多經典著作。 比如《三字經》《千字文》,其內容簡短精煉,寓意深刻,包羅萬象。“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國學經典伴我成長1000字作文國學經典伴我成長1000字作文。”告訴我們趁着年少要好好學習,加強鍛鍊,將來纔能有所作爲。“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提醒我們一定要謙虛謹慎,身邊處處都能獲得知識。這些經典經過了歷史的檢驗,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像一盞燈一樣,給我們指引着方向。

您讀過名著嗎?就說讀完西遊記之後吧,我想成爲“齊天大聖”孫悟空,能識妖降魔,辨善惡,爲保唐僧而不畏艱險,不怕困難,勇往直前。也曾爲唐僧軟弱無能而氣憤。但當我聽了《大唐西域》之後,才知道歷史上真正的唐僧是一個博學、有主見、雷厲風行,爲理想和信念,堅定不移的高僧。他不但加強了大唐和印度的文化交流,而且對印度歷史的發展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我改變對唐僧看法的同時,使我對大唐和印度當時的社會制度和習俗有了一定的瞭解,也讓我明白了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歷史。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發展不如人意,是否與古印度人不記歷史、不學歷史有關呢?不懂歷史就沒有借鑑,就容易走回頭路,發展肯定會放慢腳步!這讓我想到了我們自己,人不可太自負,有了錯誤一定要承認,要記住,知錯就改,學習別人的長處,吸取前人的教訓,才能不斷進步

看完三國,我想成爲諸葛亮,像他一樣的足智多謀,能識天氣,看地理國學經典伴我成長1000字作文作文。可像他那樣聰明的人,既不能挽救一個國家,也不能成全他個人,爲什麼?看來,這與三國時期各個諸侯之間的爭權奪利,沒有共同的目標有關,這樣既傷害了百姓,自己也無法成功。這讓我慶幸出生在新中國,新中國是以國家統一爲目標,沒有戰爭,我們豐衣足食,有明亮的教室。有和藹的老師,有和諧幸福的家庭。可是,朋友們,在我們享受這一切的時候,也要想到我們是祖國的未來,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我們該做什麼?能做什麼?

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國學,它教我們明事理,辯是非,少走彎路,增加修養,提高素質。

國學經典作文 篇3

我喜歡旅行,希望去看看烏鎮的夕陽西照、漁舟唱晚,去看看李白墳前千秋滄桑的淒涼,去看看北京胡同千轉百回的茶水人家。坐在火車上,按捺不住地激動和興奮,我向往着前方,嚮往着離我很遠的一片古老文明。

可是越往前走,心中越覺不暢,我爲什麼要遠行?無錫爲什麼沒有這種古老的氣質?爲什麼在無錫看不到滄桑厚重的古老文化?

不久前的一堂國學課令我吃驚不已。

校本課程“圍學基礎”第一堂課上,張克中老師提到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知道無錫的圍專嗎?”我們茫然地看着他,對此一無所知。

“無錫國專爲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國學大師,在五四運動時期,北有清華國學院,南有無錫國專。是它們,爲中國傳統文化撐起了一片天。你們知道錢穆嗎?不知道。那你總該知道錢鍾書吧?”緊接着張老師又報了一大批無錫的文化名人,除了少數幾個同學之外,大家的反應出奇地一致:除了錢錘書,聽到其他的名字,都是搖頭。

這個問題瞬間將我震撼。我一直在尋找一種歲月的滄桑,一種古老的文明,令我驚訝的是,無錫這塊土地上走出過那麼多文化名人!文化斷層時,是秀弱的江南小鎮給了傳統一片天空,而我卻從來沒有好好了解過自己的家鄉,更沒有意識到這片土地是如此地豐饒。

一直以爲故鄉的文化對我來說是一種失血的裝飾,16年我無文化地度過。我曾好好看過我的桂花樹,抓一把它腳下的.土,卻不知道它原來竟有這麼深厚的文化積澱。我知道“吳文化”這個空泛的概念,但從不爲它自豪,我沒有深入瞭解過這片土地的精魂。

“現在的無錫有什麼?”張老師繼續剛纔的話題,“現在說起無錫,不是讓人想起太湖美,而是想起太湖藍藻!無錫漸漸成爲商業城市,它追逐商業的腳步,文化已被埋沒,要想重新樹立起文化的旗幟,無錫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需要經過幾十年,甚至要更久。這就要靠你們這一代了,開國學課,也是想讓你們去發現、去探索你們腳下的傳統文化!”

是無錫國專力挽國學於狂瀾,拯救了中國傳統文化嗎?在那個文化斷層的年代,是無錫撥開了堅同防線的一條細縫嗎?是的,但都是曾經的無錫,無錫人的曾經,曾經的無錫人懂得用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來裝飾城鎮,現在的無錫人甚至不知道用文化來裝飾自己,甚至忘了,我們還有一種文化叫“吳文化”。

我一直在追尋傳統文化,卻不曾發現它就在我腳下,已經被商業深深埋在了土中。也許是我們親手埋葬了它,卻不曾想要發現它。

回想起以前去惠山看天下第二泉,旁邊有人裝成阿炳的樣子,拉着破舊的二胡,弦下流瀉出《二泉映月》。這首曲子應該是怎樣的一種悲愴呢?我卻感覺不到,認爲二泉比起周莊的古韻來還是遜色。現在想來,不是因爲吳文化缺少底蘊,恰恰是我們沒有內涵,我們沒有用心去感悟,更沒有想着去光大。周莊很好地將文化底蘊和商業氣息結合在一起,無錫卻沒有做到。

我想要用一段白紙黑字來記載吳文化的點點滴滴,可是我淺薄的胸襟了無內容,甚至,我不知道什麼纔是真正的無錫。遺憾,我們缺失了內涵。

城市周邊的圍牆上.有水墨畫描繪的古鎮形象。如果不說,沒有人會知道這是在畫無錫。即使知道,也想不起這曾是無錫真實的靈魂。江南水鄉氤氳的水氣,沒有人想起。現在的無錫高樓密佈,牆上的標語寫着:文化無錫。越是倡導什麼,我們就越缺少什麼,越需要什麼。遺憾啊,我們丟了傳統文化。

其實,並不是沒有人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沒有人能真正爲它做些什麼。我們現在在追求一種文化、經濟文化。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人們追求一種快節奏的生活,很少有人再捧起羊皮書,面朝窗外,讀春暖花開。我們緊跟經濟文化的步伐,漸漸也就習慣了,以爲商業就是無錫的本質。沒有人記起曾經的無錫文化。更可悲的是,很多人漸漸不願記起它了。因爲他們怕一旦記起,自己的腳步就會比別人慢,自己就會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無立足之地。逐漸地,我們不止忘了我們的根,也忘了找尋。

我們遺忘了我們的文化,這是一種缺憾。

而我們竟忘了要去找尋這遺失的文化,這更是一種悲哀!

我們這一代,有責任爲這方熱土的古老文明做點兒什麼了!

國學經典作文 篇4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給我們留下衆多耳熟能詳的國學經典。國學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國學是要讀的。讀懂,自然就理解。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優。墨子曰:仁人之所以爲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這些先輩用智慧,爲後人留下的彌足珍貴的精神食糧也讓我們受益非淺。

從上幼兒園,媽媽就有意識的讓我接觸國學經典,從《字經》到《弟子規》,都能朗朗上口。我喜歡《三字經》的韻律,兩三個星期的時間,我就能倒背如流。但其中的哲理卻不太理解。每逢家裏來客人,媽媽卻讓我大膽的表現,背給客人們聽,贏得陣陣掌聲。慢慢的,我體會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些都是先輩們留傳下來教會我們後輩做人要向善,既使環境再艱難,也一定要學會與人爲善。

在《論語》、《弟子規》、《禮記》中學會做人要光明磊落,孝敬父母,做人榜樣的力量重要,當我小學畢業,升入初中的時候,國學經典一直陪伴着我,這些古文聖典正發出沁人心脾的氣息,這種氣息就是國學經典的氣息,獨特而富有哲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我在學習中有懈怠的時候,我就讀讀這句話,鼓勵自己,爲自己加油打氣。在最好的環境裏,做最好的自己,不幸負青春少年時光。我的語文老師張燕老師常教育我們讀經典,頌國學。《老人與海》、《昆蟲記》都成爲我們日常必看書籍之一。

千萬種經典講出恆古不變的道理,孝順父母,熱愛國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周易》。作爲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鬥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不幸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我真的享受這些國學名句。千萬經典,孝悌爲先。先學做人,再學做事。用國學來鞭策自己,警示自己,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未來的日子,國學會一直陪伴在我左右,積極努力向上,在最好的年紀,做最好的自己!

國學經典作文 篇5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因歷朝歷代的文化積累和傳承,形成了特有的、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體系,這一龐雜的體系體現在燦若星辰的各種傳統文化經典中,這些經典讓我受到了許多啓發,悟出了中華的美德。

對國學經典,我是沉浸在其中的,因爲中華上下五千年,哪些中國文化不是刻上了歷史的痕跡。從最初觀看國學大賽,我就覺得中華美德數不勝數。比賽現場中,有不少的來自各地比賽的選手,他們每一次回答國學問題,都是毫不猶豫、自信的說出答案,好像他們親身去過歷史的開篇,體驗過與國學人物在一起的經歷。我從而覺得這不是比賽,不是回答,而是去感受了一番歷史的味道。從大賽開始到結束,那一個個經典問題都被我牢牢記住,被我轉化成自己的經典,自己的美德。因爲我感受到了那些中國的歷史,國家的學問,都是讓我們去理解,去朗誦,去一個個地方,把他們傳給所有國人,去自己心裏,讓自己學會這些道理。這不像是國學大賽了,而像一些經典和美德的傳承,教會我的老師。

學習經典不只是觀看,還有誦讀。在學習各種知識時,我還在學習着傳統文化經典,《論語》。讀了那麼多古文,可以說論語是我最好的老師。這是本由孔子的學生編寫的一本領悟孔子學說的文言文。學習過程中,我先理解句子意思,再去品讀,去悟道理,最後去背。它真的讓我感受到了聖賢的智慧,學會了做人的道理和學習方法,想到這就不由念出一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讓我在學習上知道。學習知識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沒有收穫,只是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不只是這句,還有很多給我啓發的句子,我不由感嘆:原來孔子是這樣有智慧,有仁德的人那!可以說,這是第一本給予我美德的書。

我幾乎生活中處處不離經典,只要是好的,都可以去學習,古人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對呀,只要學到了知識,何不快樂呢?學到經典,自然懂得美德,自然也會踐行美德。關心殘疾人,在公交車上爲他們一次讓座,就是在踐行美德,讓別人感受到溫暖,是經典給我的啓發。

讀了經典後,我對長期存有的社會問題也有了很深的思考。其中信仰缺失佔了一大部分。有些人已不再去過國家的傳統節日,而是信仰外國的節日。可我認爲,這些傳統文化節日,是中國特有的,去紀念祖輩留下的文化知識,所以不可缺少。

學習經典、美德一時是學不完的要用一生去感悟。我打算之後的學習生活裏我要繼續學習《論語》,完成它的背誦和它的理解,同時也建議,多多實踐學過的美德,開展一系列活動,一起學習傳承美德精神!

誦讀經典,傳承美德是今天的學習。我們去實踐它,能讓更多人悟出道理,因爲中國經典文化不是我們一人要懂得,而是幾億人一起去理解的。這是我們中國人的傳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