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中國傳統美德作文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沒有誠信的人是難以讓人接受的,誠信就如同一盞生活中的明燈指引我們前行的路。

重拾中國傳統美德作文

我國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經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說的就是做人要講信用的基道德。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信在儒家文化中爲五常之一,即所謂仁、義、禮、智、信之信,也就是守信、誠實的意思。食言失約、謀事不忠、欠人財物、知過不改等,都是不信的行爲。《弟子規》把誠信作爲評價一個人德行的'重要指標。一是體現在要講信用。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在待人接物中,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要以誠信作爲基礎,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可輕易許諾,因爲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信,是最不可容忍的大錯。你可以能力不足,你可以不善言辭,只要你慎言慎行,誠實守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二是體現在要謹言慎語。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就是看到的事情,看到的不是很真實,不是很明確,就不可以妄加揣測。不明瞭真相的事情,就不要輕易的傳播。在言語上,一定要特別的謹慎小心。它攸關一個人的聲譽,攸關一個人一生立身處世的信用問題。三是體現在要見賢思齊。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當看到別人有誠實守信用的良好德行,在不吝讚美的同時,還要馬上反觀自己是否也擁有了良好的德行,如果差距太大,沒有能力也沒有辦法做到,要努力學習,擴充心量,努力達成像他這樣的目標。在待人處事中,要時刻以誠實守信用、謹言慎語、見賢思齊的標準要求自己,這是培育良好德行的根本。

中國歷史上具有誠信的人有很多很多!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爲新法。秦孝公有些擔心,猶豫不決。商鞅終於說服了秦孝公實行變法,發佈了新的政令。爲了取信於民,商鞅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中有能把此木移到北門的,給予10金。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去移動這塊木頭的。然後,商鞅又佈告國人,能移動者給予50金。有個大膽的終於移動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了他50金,以表明誠信不欺。這一立木取信的事實,終於使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從而推行了新法。

季札子是春秋時吳國貴族,吳王諸樊的弟弟。公元前544年間,他奉命出使徐、魯、齊、鄭、衛、晉等國。他首先經過徐國時,徐君十分欣賞季札子身上佩戴的寶劍,卻說不出口。季札子明白徐君的意思,不過,他還要出使其他的國家,寶劍暫時不能送給徐君,他打算等他出使各國後,再送給徐君。不料,待季札子出使完各國,再途經徐國回國時,徐君已經死了。季札子感到非常遺憾,想到自己曾打算把寶劍送給徐君,便解下身上的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

季札子對於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人知道的許諾贈劍的事,也毫不馬虎,不做違背己心的事,可見他守信的思想境界更純更高!

揚大附中徐礪寒同學明顯的做到了這一點,他有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美德——誠信!!

但是,作爲中國新一代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這一點呢?

因此啊,我們應該像徐礪寒學習,重拾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

作爲中國新一代的我們,要背起‘誠信’的行囊,爲中國奮鬥吧!

重拾中國傳統美德,是我們的昇華,更是中國的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