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傳統節日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傳統節日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傳統節日作文

端午節傳統節日作文1

我國有很多的傳統節日,而這些節日中我最喜歡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

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掛艾蒿、包糉子……,說到包糉子還有一個傳說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被奸人所害,流放他鄉。家破國亡後他悲痛不已,投河自盡。每次聽到這個故事,我都被屈原的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打動。

去年的端午佳節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這天一大早,我拉着媽媽去菜場,我們分別買了糉葉、糯米和繩子……。回到家,我們把糉葉和糯米清洗乾淨,然後就開始包糉子。可是不知道爲什麼,媽媽手像有魔法,不一會兒一個長着四個尖角的胖傢伙就變出來了,可我的手裏還是一堆的糯米,我沮喪極了。這時媽媽看見了,在一旁說道:“很多東西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但是隻要自己注意觀察、多動腦筋,就一定能尋找到方法。記住:失敗是成功之母哦!”聽完媽媽的話,我認真觀察起媽媽來。

首先,她把糉葉放到自己的手窩裏;然後,在糉葉裏放滿米使勁壓住;接着,邊壓邊用繩子捆緊;最後,把繩子打上結。我按照媽媽的方法,一遍一遍的嘗試,終於一個個長着角的“胖娃娃”也在我手中誕生了,我興奮極了。看着這羣活潑可愛的小傢伙,不禁垂涎欲滴。

美味的糉子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分享。我立馬把鍋裏放入水,讓這些“四角娃娃”在裏面盡情的游泳,不一會屋裏香氣四溢。“爸爸、媽媽、妹妹,吃糉子囉!”我呼喊着。看着一家人圍着桌子,歡聲笑語的吃着我親手包的糉子,心裏甜滋滋的。

從此,那清甜的糉香便刻進了我的心裏。

端午節傳統節日作文2

兩千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就縱身一躍,投入了滾滾激流中。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划龍舟、懸艾葉,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如今的端午節,不僅有祭奠先人的意義,還是每年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雖說都是在華夏這片大地上,但每個家庭過端午節的形式都不一樣。

每年端午節,奶奶必定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菜市爲我買一些中草藥,然後回來熬水給我洗澡,說是洗了之後就不會生瘡長痱子。小時候,每次過端午節時,最盼望的就是泡“藥水浴”。其實並不是爲了什麼不生瘡,而是想得到在泡藥浴時那種不一樣的樂趣!奶奶爲我搓着身子,而我卻只顧着玩水,把水濺的奶奶一身都是,還在那兒“咯咯”的笑個不停。

泡完了藥浴,還剩下一些中藥草,扔了,又十分可惜。不過心靈手巧的奶奶有的是辦法。她說:“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正好這裏又剩下了一些藥草,不如奶奶給你做個香囊吧!”聽了奶奶的點子,我自然是很高興,就圍坐在奶奶身邊看她一針一線的縫製香囊。奶奶的手藝果然很不一般,不到一會兒的功夫,一個形狀玲瓏可愛的香囊就做好了。精緻的香囊散發出淡雅的清香,聞着沁人心脾。

和大多數地方一樣,我們家裏也要吃糉子。媽媽把一籮筐已經包好了的糉子放到蒸籠裏邊去,然後就到別處忙去了。然而,我卻總是抵擋不住美味的誘惑,經常躡手躡腳的等媽媽離開廚房過後,就悄悄的揭開鍋蓋,搓搓小手,小心翼翼得拿出一個熱乎乎的糉子。“呼呼!哇,好燙呀!”一不小心,手中的糉子就像一個燙手的山芋,掉到了地上。這時,聲音驚動了外面的媽媽,她走進了廚房,看到了掉在地上的糉子,一下子就什麼都明白了,摸摸我的腦袋,又好氣又好笑!

我家的端午節,就是一個快樂的Party。不僅有傳統節日的熱鬧氣氛,又在這些氣氛中得到了一絲與衆不同的快樂!

端午節傳統節日作文3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是一首描寫端午節的兒歌,端午節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端午節的來歷有很多,其中一個來歷是這樣說的:相傳古代有個愛國詩人叫屈原,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自己卻無能爲力,心如刀割。於是,在五月初五那天,屈原寫下了絕筆《懷沙》,跳進了汨羅河自盡。當地人民駕舟營救,便有了今天的競渡。人們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江喂蛟龍以保全屈原的肉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個習俗,在這一天裏,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南方各地都會舉行龍舟大賽,來悼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有一個習俗是吃糉子,但我更好奇的是糉子是怎麼包出來的。這不,媽媽又開始忙碌了,這次,我緊跟在媽媽的身後,誓要弄清楚包糉子的過程。原來,包糉子前先要做好準備工作:洗糉葉,泡糯米。我問:“今天包糉子嗎?”“是啊!下午包。”媽媽說。“爲什麼要這個時候泡呢?”我說,媽媽說:“因爲提前泡四個小時,容易熟,口感好。”很快就到了下午,媽媽開始包糉子了。首先,她取出三片葉子,糉葉在媽媽的手裏像施過魔法一樣,一眨眼就變成了一個精緻的“小漏斗”;然後,媽媽將白花花的糯米和甜蜜蜜的棗裝進了“小漏斗”裏。最後,媽媽用白線將這個似方非方,似圓非圓的糉子綁起來,一個綠瑩瑩的糉子就大功告成了,看得我目瞪口呆。糉子包好後把它們放進鍋裏煮四十分鐘,再泡三四個小時,讓它們入味兒。香噴噴的糉子會讓你食慾大開。

我吃着香香糯糯的糉子,眼前忽然浮現出了屈原投江的畫面,以前我以爲糉子是一種美食,現在才知道五月初五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作爲小學生的我,一定要學習屈原愛祖國,愛人民的精神。

端午節傳統節日作文4

說起我家過這個端午節呀,我還真是感慨萬分啊!實屬讓人哭笑不得!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民謠生動地表達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我的家鄉沒有江河湖水來划龍舟,不過每逢端午,還是可以看到人家門前插着一束艾草或菖蒲,更可以聞到從各家各戶傳來的陣陣糉子的香味。

按理說,我家過端午也沒啥區,別可就是有些與衆不同。衆位看官欲知到底有何不同,且耐心往下看——

其實也無太大區別。還不就是過個端午節!只是我家的氣氛不對頭。

人家過端午,都歡歡喜喜,熱熱鬧鬧的;可我家卻是硝煙瀰漫,分成兩派,年年都要鬥上兩回合,才肯罷休。

第一回合:吃糉子

傳說在屈原投江時,人們因爲撈不上屈原的屍體,所以用棟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的糉子投入汨羅江以祭祀屈原,不讓江裏的蛟龍吃掉屈原的屍體。從這以後,端午節包糉子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如今的糉子在講究飲食文化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下,不論是造型還是原料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而我家的分歧之一就在這糉子餡兒上。

爸媽喜歡吃糯米糉、蠶豆糉;而我和弟弟則喜歡吃豆沙糉和肉糉。可媽媽在包糉子的時候總是以種種理由來反對包豆沙糉和肉糉。於是就有了第一回合的較量。

“媽,這次有包豆沙糉和肉糉嗎?”

“包那兩種糉子多麻煩!包豆沙糉又要洗、又要磨的你想累死你媽我哇!肉糉又油膩膩的,多吃對身體健康無益。還是糯米糉和蠶豆糉比較好!”

“‘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我們兩姐弟就是喜歡吃這兩樣嘛!難道您連這一小小的要求都不肯答應嗎?”

“那好啊,你們有本事就自己包去,現在我沒空!”

“包就包,誰怕誰!”

端午節傳統節日作文5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據說,是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而誕生的。如此意義重大的節日。活動怎能不隆重呢?

《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初五,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便將時日稱爲端午節。

每當端午節之日,我們一家人可高興了,爲什麼?因爲在那天可以看賽龍舟啊!《史記》記載,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屈原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寫下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汩羅江而死。老百姓們悲痛欲絕,爲了不讓魚吃掉他的軀體,於是借划龍舟時的水波來驅逐魚羣,賽龍舟便被漸漸流傳下來。我們全家在這一天一大早就起身,往西枝江邊趕,到了那兒早已是人山人海。賽龍舟也快開始了。我們趕快找了個位置站好,等待比賽開始。一陣尖銳的口哨聲響起,江面上蓄勢待發的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衝了出去,那雄渾的鼓聲。整齊的水波,統一的動作,一切都是那麼協調,不一會兒,龍舟陸續到達了終點,江邊爆發出一陣陣雷鳴般的掌聲。

在我們這兒,不少人家還會在這天燒艾條。中午時分將艾條放在家門口陽臺廚房點燃。以辟邪驅蟲。

端午節當然也有自己專屬的食物,那就是糉子。爲什麼要在端午節食糉呢?傳說屈原死後百姓們去撈屈大夫的'屍體卻沒撈着。一位漁夫急中生智,往江裏投入雞蛋米團肉等食物,說龍魚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屍體了。老百姓紛紛效仿,於是慢慢發展成了用葉子包的糉子。我們家在端午節這天餐桌前必擺上一盆糉子。邊吃邊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屈原。

端午節,這是個偉大的紀念日,活動還遠遠不止這些,重要的是在這一天,能瞭解這麼多中國傳統的習俗文化,真可謂是既清閒又熱鬧啊!

端午節傳統節日作文6

我小的時候十分的期待端午節的來臨,那是因爲我很佩服屈原的優秀精神品質,因此他在中國十分的出名,古代的帝皇爲了紀念他把端午節作爲一個節日專門去紀念他,這讓我看到了古代的帝王還是很重視賢臣的。

我喜歡端午節不僅僅是因爲我能夠從中學到了許多的知識瞭解到了越多的歷史,每到端午節母親都會花一個小時來給我講關於端午節的故事,雖然每年我都會聽到這個故事,但是我從來都不會感到厭煩,而是對屈原生活那個年代產生了更多的遐想,母親年輕的時候不會包糉子,但是我特別的貪吃,特別的愛吃糉子,非要母親給自己買,母親爲了節約點錢,便學習起了包糉子,就是爲了滿足我在端午節吃糉子的要求。

除此之外,我都會在端午節快要來臨的時候,人們正在忙碌的時候去給他們搗亂,有時候會入迷的看着他們包什麼糉子餡,要是被我這貪吃鬼看上了的糉子,我就死活賴在他家不走了,除非給我一個吃解解饞。每次吃糉子的時候我都會想起母親給我講的屈原的故事。屈原是一個熱愛國家的愛國勇士,是人民的英雄,更加是我的偶像,他生活在他的那個年代遭遇到了許多的挫折,可是他一樣那麼的堅強,讓我特別的佩服,屈原還是我的偶像,所以在端午節那天我會吃許多的糉子來紀念他。

我還記得在端午節我會洗一次澡,那是一次特別的澡,那些水是用藥草泡過的,母親每年都要求我去洗這樣的澡,我心裏可是十萬個不願意啊,除非在洗澡的時候吃着糉子才行,母親拿我沒辦法,就答應我這樣洗澡的要求,我永遠都忘不了一邊洗澡一邊吃糉子的那些童年回憶,我一不小心沒那穩就把糉子給掉洗澡水裏了,我還因爲那一件事哭鬧了好久呢!

在我的端午節裏,一定要吃糉子,不管怎樣我都要爲屈原做一些事情,畢竟父母和老師教導我不能浪費糧食,所以我不能夠像古代那些紀念屈原的人一樣,把糉子扔海里,但是我能夠把糉子扔我的肚子裏,那樣就算是對屈原的紀念了吧!端午節吃糉子,爲了我的偶像。

端午節傳統節日作文7

今天是端午節,端午是怎麼來的?爲什麼有這樣的風俗呢?我在書櫃上剛好看到一本好舊好舊的書,是媽媽小時候看的《小學生助讀文庫民俗文化篇》。這本書裏應該有說端午的由來吧!翻開第一頁目錄,果然有!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午原叫“端五”,端是起初、開始的意思,午是指五月的意思,所以端午就是五月初五。端午最初不吃糉子,而是往江裏投米紀念屈原。那爲什麼會改成糉子呢?傳說米投進江裏,投着投着,屈原現身說:“你們投的米大部分被蛟龍偷吃了,你們以後用楝樹葉包裹米和食物,再用五彩繩綁起來投入江中,蛟龍怕這兩樣東西,它就不會偷吃了。”後來人們就這樣做了,所以就有了包糉子的習俗。

端午還有懸蒲插艾的習俗,我奶奶家門上就左右分別掛着一束,書上說這個習俗來自伍子胥。傳說楚平王見自己未過門的媳婦長得美貌非凡,便不知羞恥地納爲自己的妃子。大臣伍奢對此直言相諫,楚平王不但不接受,還將伍奢和他的長子伍尚殺了。伍奢的次子伍子胥逃往吳國,幫助治理吳國。過了幾個月,吳國國富民強,吳國開始攻打楚國,楚被打得屍橫遍野。伍子胥對平民百姓說:“只要你們在門前插艾草、菖蒲就可以不被打擾。”從此以後,人們就把懸蒲插艾當做避邪消災了。

中國的傳統節日的習俗真有意思,都是一個個好聽的故事。而且每到節日,家裏都有一大桌好吃的。媽媽問我有沒有發現中國傳統節日的特點?二月二芥菜飯、清明清明果、端午糉子、八月十五月餅……原來中國的節日還代表這一個個好吃的食物!

端午節傳統節日作文8

有關這傳統的節日,有很多種說法。在此我只想說我家鄉的端午節。

自從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後面跑開始到離家工作幾乎每個端午節都是在村子西北的的沙丘上過的。

有很多年,我爺爺都黎明前就挑過來無根水,又上山採回艾蒿草放在窗臺上,夾在門把後,還夾在我們姐弟幾個的耳朵上。這過節的氣氛就是在這艾草的淡淡清香中瀰漫開來。無需任何華麗的語言,滿是對兒孫健康,幸福的祝福。

有時我爺一給我夾上我就能醒過來,而有時卻是聞到那艾蒿的陣陣清香後慢慢才從睡夢裏醒來。不管咋醒這天早晨沒喝無根水以前是不能說話的。平時嘰嘰喳喳鬧個不停的我們幾個這天都很乖的,喝完無根水,象徵性的用無根水洗洗臉,下一個程序該分雞蛋了。雞蛋是我媽或我姑起早煮好的,但得分好。那時雞蛋不是天天有,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大哥是男孩,爺爺奶奶總分給他十個,而我們姐妹幾個能分到六道八個。每每這時看我撅嘴奶奶也能偷偷的多給我一兩個,還不忘在我後腦勺上輕輕拍一下。

我們揣好分得的雞蛋,叫上左鄰右舍的小朋友很早就出發。必須在日出前爬到北沙丘的最頂端,然後回頭再看日出。五月末六月初的家鄉已綠成一片,每家每戶的孩子,還有鄰村的都從四面八方往這趕。

男孩們領着小狗,吹着口哨從我們身邊呼嘯而過,看誰能第一個爬到呢。往上爬時不穿鞋的,網上褲腿就上,有時還倒滾回去。每爬上一個小山丘拿出雞蛋相互磕一下誰的現碎現吃她的雞蛋,所以分雞蛋時都挑紅皮兒的小一些的。

登上處的都很自豪的跟下面的揮手,喊叫,就這樣邊吃雞蛋邊上。四五個人扯着手唱着歌上,春風伴着歡笑飛舞,春日迎着我們升起。北沙丘的每一粒沙子也都歡快地在震動。

等瘋累了,玩夠後,滿身是沙子的我們回到家時,香噴噴的韭菜臥雞蛋,還有我媽烙的蕎麪餅已經擺好了。

端午節傳統節日作文9

端午節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在我們的家鄉算得上是個特別重要的節日,所以每年的端午節都過得異常熱鬧。

端午節最不可少的,自然是糉子,每年端午節外婆和大家都會包上幾百個大糉子呢!包糉子雖然有很多種,比如蘆葦葉、竹筍葉、菰葉、藕葉等。但我們的家鄉是蘆葦比較多,所以大多都用蘆葦葉包了。首先,外婆“率兵”去採蘆葦葉。採蘆葦葉時,一大家子聽着外婆的勞動號子:“加油!一個糉子三片葉子!上百個糉子幾千片,嘿喲,加油!”聽了“將軍”的鼓勁,“小兵”們更加賣力了!採完蘆葦葉,現在只要將它們暴曬就行了。但準備材料可沒有這麼簡單喲,還得去集市上買來上好的紅豆、豬肉、花生、板粟、蜜棗與糯米,還要買紅線呢!

當然,最好玩的時候還是包糉子的時候。包糉子時,男人負責把肉切成不大不小的塊兒;女人負責洗紅豆、糯米之類的;小孩負責把大盆洗乾淨,再把大人加工好的東西裝在大盆裏;而老人們則負責指揮。一切準備好之後,就開始包糉子了。大人們幹得格外賣力,而小孩們呢?卻在一旁玩着,總是在大人們不注意時,偷一兩顆蜜棗往嘴裏塞,表面上似乎一點兒事都沒做,可心裏卻暗暗自喜——因爲蜜棗太好吃了!

最後一步就是煮糉子,燒火的外公總是把火候把握的很好,味道很香、很濃,如果在第一時間內吃糉子,你看到的肉糉子總是嫩地流油,看到的蜜棗糉子總是金黃柔嫩;看到的八寶糉子總是很可口,我們可愛吃了。

去年,要不是爲了去鹽城替舅舅、舅媽照顧表哥,外公外婆可能在包糉子哩。我突然有些“厭惡”舅舅、舅媽,他們家的經濟條件不錯,爲什麼不找個保姆?把我的歡樂端午節和糉子都“奪走了”,我好生氣呀!也好懷念那味香色美的糉子呀!

端午節傳統節日作文10

我最喜歡端午節了,因爲那是可以吃糉子、賽龍舟。

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如,划龍舟、包糉子、喝雄黃酒、點硃砂。

去年端午節那天,我早早地來到汨羅江邊,人還不多,我迅速找了個位子坐下。不一會兒,人們說三五成羣地來到了江邊。

比賽開始了,來自浙江的龍舟飛速地向前劃去。一陣風吹來,浙江龍舟減速了,另一艘龍舟超過了他們。浙江隊員重新振作起來反超之後,得到了第一名。比賽結束後,他們唱起了《招魂曲》:

大夫大夫啊,聽我說喲,嘿嗬!

天不可上啊,上有黑雲萬里,

地不可下啊,下有九關八級,

東不可往啊,東有旋流無底,

南不可去啊,南有財狼狐狸,

西不可向啊,西有流沙千里,

北不可遊啊,北有冰雪蓋地,

唯願我大夫,快快回故里……

聽完這首《招魂曲》,手錶裏傳來媽媽的聲音:“快回家包糉子。”

我回到家,我和媽媽一起包糉子。我學會了包糉子,先把糉葉捲成圓錐體狀,再往糉葉裏放上糯米,然後用線捆起來,就做好了。媽媽把糉子放進大蒸鍋裏蒸了起來。一陣香味飄了出來,啊!原來是糉子蒸好了。我抓起一個就開吃,外婆拿來一盒白糖,在我的糉子上撒了一些白糖,我咬了一口——真香!

就在這時,爸爸在一旁給我講了一個端午節的神話傳說故事《白蛇傳》。很久很久以前,白蛇修煉成仙。後來她變成一個美麗的姑娘——白娘子,她愛上了善良的許仙。端午節時,他們在一起喝了雄黃酒,白娘子現出了白蛇的原形,嚇死了許仙。

我喜歡端午節,因爲可以看龍舟比賽,可以吃到糉子,還可以聽到美麗的神話傳說故事。

端午節傳統節日作文11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每聽到這首詩句,我就想起了我們最喜歡的端午節,這是一個熱鬧非凡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有:吃糉子和划龍舟。媽媽在端午節的前一天就急急忙忙地買來綠綠的新摘的糉葉,白白的糯米與各種的餡料。媽媽首先把糯米擦洗了十遍左右,然後再用涼水泡着,等待着明天備用,而糉葉也先清洗乾淨,也放在冷水裏泡着。

到了端午節那天,外婆就對我說:“今天我和你媽媽、奶奶一起來包糉子,糉子的類別有很多:有水晶糉,有長糉,有牛角糉和三角糉。我們要包哪一種好呢?”我連忙說:“包三角糉吧!”我們把糉葉等材料準備好,就開始包糉子了。只見外婆、奶奶和媽媽拿起兩片又綠又大的糉葉,弄成三角形的窩,像一個綠色的小漏斗。把“綠漏斗”捏緊下端尖角的部位,放入一勺潔白又幹淨的糯米,放入炒好的五花肉,再放入一些新鮮的綠豆和香噴噴的香菇,再加上一勺米蓋在餡料上,最後把糉子葉捏緊蓋上並用線捆緊就完工了。

我慢慢地在嘗試着包糉子,在媽媽的耐心幫助下,我做出一個好看的糉子。今天我們包糉子的種類有很多:有的是豬肉餡,有的是鹹蛋餡,有的是臘鴨餡,還有的是棗子餡。我們分別用不同的帶子把它們綁起來,這樣煮熟的話就容易辨認。

這些糉子被我們煮熟了,我們都迫不及待的拿起了各自喜歡的餡的糉子,到自己的位置上享用糉子了。我先撥開綠油油的糉葉,用勺子勺了一口糉子,吃了一口白白的黏黏的糯米,我嘴裏心裏都是甜滋滋的味道,讓人忍不住再來一口,吃了一個又一個。

我不禁說道:“桃兒紅,杏兒黃,五月初五是端陽。糉子香,包五糧,剝個糉子裹上糖,幸福生活萬年長。”其實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所以纔有划龍舟吃糉子的習俗。

這真是一個有趣而熱鬧非凡的端午節,我真希望每一天都是端午節呢!

端午節傳統節日作文12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祖母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即可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1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4個角是不是不胖不瘦,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之際,總是把4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6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祖母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我暈!感情糉子包出4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

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即可。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之際,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即可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節傳統節日作文13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有很多,如:熱熱鬧鬧的春節,思念親人的清明節,團團圓圓的中秋節。我最喜歡端午節了,因爲我最愛吃糉子。

記得去年端午節,媽媽說:“今天我們一起包糉子吃吧。”我聽後高興得一蹦三尺高。爸爸先給我講了端午節的來歷。在戰國時期,有一位愛國詩人屈原,有一天,他聽說自己的國家要滅亡,很傷心便跳河了。老百姓知道了,都紛紛來到河邊找屈原的屍體,可是找了好幾天也沒有找到。老百姓們怕小魚把屈原的屍體吃掉,就把家家戶戶做的糉子扔到了河裏,讓小魚吃飽。這樣小魚就不會吃屈原的屍體了。爸爸還給我講了端午節其他習俗:賽龍舟、插艾草、飲雄黃酒等。

爸爸講完故事,媽媽就把做糉子的材料準備好了。桌子上有一盆清水、一些芭蕉葉、紅豆、糯米和繩子。媽媽先把芭蕉葉放在水裏,泡成翠綠翠綠的。再把芭蕉葉捲成尖尖的。然後媽媽在裏面先放了一些糯米,再放了一些紅豆,接着再用糯米把剩下的部分填滿。最後媽媽用繩子緊緊的繫上,紅豆糉子就做好了。

我按照媽媽的做法也想做一個糉子,我先把芭蕉葉捲成尖尖的,再放入一些紅豆。可是糯米總是調皮地從芭蕉葉裏跑出來,我弄了半天糯米終於不掉出來了,可是糉子又包不上了,急得我滿頭大汗。媽媽說:“你不要放太多的糯米,不然就包不上了。”於是,我倒出了一些糯米,果然就包上了。一個圓鼓鼓的糉子就做好了,我高興地大喊一聲:“我會包糉子了。”

媽媽把糉子放在水裏煮上20分鐘,美味的糉子就做好了。一個個圓鼓鼓的糉子就像一個個胖乎乎的小娃娃。我感覺今天的糉子比以前好吃多了,因爲這裏面有我的一份汗水。

糉子和端午節是一對好朋友。我愛糉子!更愛端午節!

端午節傳統節日作文14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是紀念我國古代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棕子、喝雄黃酒、掛艾草,還要舉行划龍舟比賽。

清晨,陽光透過窗簾把我喚醒,突然想起今天是端午節,我趕緊從牀上跳起來,洗漱完畢,跑到廚房,對外婆說:“外婆,我要吃糉子。”外婆說:“知道了,小饞貓。”外婆把燒好的糉子給我,我看見這些糉子用不同顏色的線綁着。我好奇地問外婆:“這些不同顏色的線有什麼說法嗎?”外婆耐心地解釋道:“紅線是豆沙糉,白線是白米糉,紫線是赤豆糉,黃線是肉糉,黑線是芝麻糉還有綠線是五穀雜糧糉。”看着這些糉子我唯獨對白米糉情有獨鍾。我直勾勾地看着白米糉,外婆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剝了一個白米糉給我,我在白米糉上撒了點白糖,咬了一口,哇!太好吃了,甜甜的糯糯的,還有一股清香,不一會兒我就把一隻糉子吃完了。過了一會兒,爸爸、媽媽起來了,我們一起吃早飯,一邊吃糉子一邊聽爸爸講屈原的故事。

吃好早飯,我們來到了龍舟比賽的現場。這裏人山人海,人頭攢動,我看見每條船上有19人,船頭有一個人負責揮旗,船中間有一個人打鼓,船尾還有一個人掌舵,兩邊各8人划槳,大家聽着鼓聲,嘴裏喊着“一二,一二……”手裏的槳有節奏地一上一下,大家整齊劃一地划着,每個人都使出渾身的勁,你追我趕,此時此刻我好想跳到船上和他們一起拼搏。比賽結束了,冠軍隊的選手們歡呼雀躍,其他隊的選手們也不氣餒,他們互相握手互相擁抱,大家笑成了一片。

端午節好熱鬧好開心!

端午節傳統節日作文15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端午節源於屈原的故事: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卻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結果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0xx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來源]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吃糉子是一傳統習俗。每當五月初五,媽媽都會包許多糉子,讓我們大飽口福。媽媽包的糉子特別香,一端上桌,濃郁的香味撲鼻而來,我和爸爸還有哥哥便會狼吞虎嚥地吃起來,不吃飽誓不罷休。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佩戴着香囊,津津有味地吃着香噴噴的糉子,端午節裏,我心裏別提多高興了。如今,端午節已被國家定爲法定節日,希望我國民俗風情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