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的教學敘事

批改學生的習作,總遇上學生“買賣”分不清的情況。“開學了,我和媽媽到海呈書店賣了幾本書。”這樣的句子層出不窮,自己也是遇到一次,糾正一次,效果總不如人意。這次無論如何得想個辦法,一次到位解決這個“頑疾”。講評課上,我特意把這個句子拎出來,板在黑板上。剛寫完,小新同學就嚷開了:“人家書店有的是書,你賣什麼書呀?”“對呀”我接過話茬,“你到書店是買書,怎成賣書的了。”說着,把“買和賣”用不同顏色的粉筆寫的大大的。“同學們,這兩個字老師糾正了很多次,還是有同學分不清,你們有什麼好法子讓我們牢牢記住它們。”“罰抄20個,抄多了就記住了”小剛喊道。“老師,我有辦法”小新邊說邊走上講臺指着這倆字“‘賣’字頭上有‘十’表示有東西,有東西才能賣呀,沒有了‘十’表示東西被買走了。”好小子,聯想得合理。“那,誰來編個故事,讓我們記得更牢些?”“我來”機靈鬼小童自告奮勇“有一位小夥子揹着十根甘蔗去賣,甘蔗很甜,不一會兒,十根甘蔗全被客人買光了。”編得好。

小學語文的教學敘事

其實,在識字教學中,如果力求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繹活化成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讓學生通過認識一個生字知道一個故事,在受到文化薰陶的同時,巧妙識字,效果頗佳。

教學“默”字時,我講了一個故事:一天,畫家唐伯虎畫了一幅黑狗圖,拿到集市上賣。他對大家說:“誰能根據這幅畫猜一個字,就把這幅圖畫送給他。”這時,有一個人拿着這幅畫不聲不響地走了。人們正覺得奇怪時,唐伯虎卻撫掌大笑:“猜中了,猜中了。”學生們津津有味的聽完這個故事後,紛紛發表意見:“犬”就是“狗”的意思。黑色的犬不正是“默”字嗎?“不聲不響”不就是“默”字的意思嗎?……這樣,學生還會認錯寫錯嗎?

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形近字或學生容易記錯或寫錯的字。我們爲了讓學生記住字音和字形,常常採用反覆強調自行或反覆抄寫的方法來教學,但結果卻是不盡如人意,往往還是有一部分學生當時記住,過幾天有忘記了,該怎麼錯還怎麼錯。讓學生自己看字形編故事,記憶一些難記的字,不僅生動有趣,而且會留下深刻印象,記憶格外牢固,甚至一輩子都不忘記。愛聽故事、愛編故事是孩子的`特點,利用編故事的方法學習生字不失爲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應該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激發學生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