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記敘文的作文四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記敘文的作文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品】記敘文的作文四篇

記敘文的作文 篇1

我在附小上學,附近是條回民街,回民都以賣羊爲生,所以經常有無辜的小羊被殺掉,大羊也有被殺的,但肉不鮮。

令我最爲難忘的一幕是這樣的:一隻母羊被運下了卡車,肚子鼓鼓的,應該是懷了羊寶寶。母羊的雙腳被麻繩牢牢捆住,動彈不得。這時,令我出乎意料的事發生了。這隻母羊似乎惦記肚子裏的小羊,毫不反抗。過了一會兒,小羊竟被生了出來!粉紅粉紅的皮膚泛着光澤,多麼可愛啊!我不由自主的讚歎道。事情並沒有我想的那麼好。賣羊的人發現了小羊,把它們脖子上各劃了兩刀,小羊沒有了呼吸。母羊咩咩地叫了起來,竟猛地跳起,撞了那個屠夫一下!屠夫惱羞成怒,把羊狠狠地摁在案板上,一刀下去,鮮紅的血流了出來,母羊卻還在咩咩地叫,似乎在說:“孩子,媽媽來找你們了!”這一幕讓我徹底驚呆了。

多麼值得稱讚的生命啊!多麼值得敬畏的生命啊!那血淋淋的刀,讓多少小羊失去了家人,失去了同伴,失去了好友,失去了親人!而我們人類爲了一己私利,不惜傷害更多生物。不僅是動物,還有植物、能源!大自然總有一天會懲罰那些塗炭生靈的人,而我們,只要做一個愛護自然生態的人,就會逃過災難,創建起新的純淨靈魂!

記敘文的作文 篇2

今天我看到自己的房間亂得像狗窩一樣,想把它整理一下,送給媽媽一個驚喜。

我先整理牀上,把牀上的被子疊好。再整理書,我把書放到書架上,擺得整整齊齊。接着,我把地上的玩具放到玩具箱裏面,又把桌子上不用的一些廢紙放進垃圾桶裏。我拿起掃帚把地掃了一遍,又用拖把把地拖得乾乾淨淨。做完這些事情,我感覺太累了。這次,我體會到媽媽平時的辛苦了。以後,我一定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給媽媽減輕一些負擔。

過了一會兒,媽媽回來看見我打掃的這麼幹淨,高興地說:“我的寶貝女兒長大了,你真是一個愛勞動的好孩子。”我和媽媽都笑了。

記敘文的作文 篇3

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裏穿行,你是否忘卻了鄉村泥土的味道?,在車水馬龍的城市中生活,你是否模糊了媽媽盼歸的身影?

也許都市的霓虹燈光會迷失你的雙眼,也許膨脹的慾望會讓忘卻的女神偷走你的良知,也許紙醉金迷的生活會刪除你對故鄉的一切記憶,但,別忘了有一種情感——親情,不能抹殺,無法改變。

前不久,我瀏覽報紙,一則“老教授10萬元天價葬狗”的報道吸引了我的眼球。讀完內容,我十分震驚,深思不已。厚葬之狗與主人朝夕相伴,驅走了老教授漫漫長夜的寂寞,讓老教授百無聊賴的生活有了生機,甚至替代子女盡了孝心。狗有情有義,人豪爽仗義,人狗情深,天地可鑑,旁人皆知。可網上有人痛批老教授天價葬狗的行爲不理智,有人指責老人的此舉是無聊的`自我炒作,有人建議老者不妨把10萬元捐給慈善事業……在言論自由的今天,這些都不爲過。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說,老教授的此舉不無原因。時下的社會,物慾橫流,親情匱乏,老教授天價葬狗難道不是對親情的一種深情呼喚嗎?

親情,是生命的動力,沒有它人類不會進步,生命不會延續;親情,是生活的勇力,有了它再險的路也敢走,再大的苦也願吃;有了它家的方向不會迷失,生活有了意義;

親情,需要呵護,需要培養。再親的情如果不去呵護,親人也會形同陌路;再遠的親只要用心培養,路人也會勝似親人

在大力推行雅行教育的今天,作爲中學生的我們更有責任充當親情的呵護者和親情的傳承者。毛阿敏的一曲《燭光裏的媽媽》曾讓不少人潸然淚下。陳紅的《常回家看看》也曾傳遍大江南北,唱出了人間親情的偉大。那我們也不妨隨着《常回家看看》的旋律,踏上回家路,去再次感受家庭的溫暖和母愛的偉大。

有一朵花叫親情,開在感恩的枝頭;有一朵花叫責任,綻放在親情的枝頭。只要我們用心地去呵護、培養、傳承親情,人間定會暗香浮動,和諧永駐。

記敘文的作文 篇4

自家社區內的房屋、店鋪的牆面上到處七扭八歪的印有深紅的“拆”,車天天轟隆隆的運行,啃食房樓,碾過莊稼,不留下一片溫存。那些在這裏生這裏長的老人,只默默的含着淚水,呆若木雞的立在一旁。

前些日子陪奶奶回去祭祖,我驚訝的發現,村口那地標式的老梧桐沒有了,那棵佇立了千年,目睹了村子的興衰的老樹被無情的移走了,土粒石渣路上只留下了一個碩大的天坑,四周還留有殘枝落葉,乾裂的泥塊。小時候,年逾古稀的人們總會將當季的鮮果,野菜拿到右樹下交換,售賣,小孩們坐在它粗壯的枝幹上彈珠,抽陀螺……現在望這塵埃飛揚的不毛之地,又有誰能想起十年前的紅瓦綠樹呢。

我攜着奶奶失意地走向老院,沿途早已沒有昔日的熱鬧,融洽,只有“突突、突突”的大型機械運作聲。奶奶緊緊用褶皺滿布的手絹緊緊捂住口鼻,紅着的眼眶,卻不住的打探着四周。突然奶奶在一對破舊的瓦片前立柱腳步,輕輕喚了一聲“大黃”,即刻竄出來一條被鐵鏈禁錮的雜狗,奶奶費力的蹲下,撓了撓它的下巴,低聲吟道:“人都去哪裏了?”它只是順勢趴下,搖着尾巴,水汪汪的眼裏滿是渴求……模糊的記憶中,在兒時和我在齊腰菜田中放肆奔跑的是它,陪我在院口等奶奶回來的是它,在海邊幫我看理衣帽的是它……朦朧中,上次見它也是十年前了。

獨自一人跑到海邊,卻看見原本一望無際的蔚藍海面被無情的分割爲若干個區域,放眼望去,被一個個方正的養殖場,霸道的侵佔着。在我眼中,它們顯得扭捏作態,有種說不出的輕浮……

無論村中的環境如何變,這裏的漁鄉農人的心是不會變的——真摯、善良、吃苦耐勞。在城市的浪潮中,被洗滌、消融的僅是古色古香的舊居,宜人的環境,那些與生命交融在一起的記憶,會與時間一起永存。閉上眼睛輕嗅,依然會有故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