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易經》心得體會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習《易經》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習《易經》心得體會

學習《易經》心得體會篇1

通過對《易經裏的中醫智慧》這門課程的的學習,我對《易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以前,我以爲《易經》只是一部用來算命、看風水、占卜未來吉凶禍福的書。但經過我的初步學習後,我才發現,它不僅是一部占卜之書,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部知道人生的哲學鉅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

易經裏的智慧是,一分爲二、對立統一的宇宙觀,揭示的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自然規律,指明的是,人生處事的真諦、智慧人生的法則。《易經》的最高理想是對自己生命掌握主動,培養智慧,發展能力,兼顧德行。

易經是先秦哲學的主要內容,也是中國哲學的根本,它的作用是讓人們認識並利用自然規律。易經六十四卦與三百八十四爻皆從八卦演變而來,它變幻莫測,撲朔迷離,其實這正是自然界既變化無常、又遵循一定規律的如實反映。所以唯物論者荀子說:“善《易》者,不卜。”可見易經並非供人卜卦佔問吉凶的,而是要人們從卦辭、爻辭中去體會哲理,對人們建立人生觀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易經是羣經之首,因爲其它的經都是從這裏發源出來的,它是中華的總源頭,也是諸子百家之首,所以也是羣經之始。《易經》的成書經歷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伏羲畫卦、文王重卦、周公繫辭、孔子作傳。易經的起始人是伏羲。

我對《易經》印象最深的就是兩個字:“整體”,這裏 的整體,既是聯繫整體,也是發展的整體,還是內外的整體,中國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講的就是內外的整體,按我初淺的理解和認識,“整體”是中國文明思想的特徵,正是在“整體”源頭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

易經中的《兩儀》是太陽也稱《太極》,和月亮。太陽爲陽,月亮爲陰。故此兩儀又代表陽與陰。而由兩儀生出的四象則是春、夏、秋、冬。東、南、西、北。故此四象既代表四季,又代表四方,四象生出的八卦爲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分別代表萬物。因此八卦可以預測萬物。易經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剛柔的變化法則去詮釋宇宙,人類,以及萬物運行的規律。

乾卦讓我們懂的人應該像天道一樣運行不息,我們平時聽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即出自此處。坤卦讓我們懂得人應該要有包容之心,別人犯了什麼錯不要斤斤計較,耿耿於懷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鹹卦告訴我們男女感應的重要性。這是談戀愛的法則,人們平時尋找對象也許不知道這個法則,但實際上已經按照這個法則去做了。我在這裏提一下,男女感應包擴兩個方面的感應,外表的和心靈個感應。 易學是哲學中的哲學,智慧中的智慧,它給人生以指引,指明道路和方向。但道路和方向本身不代表成功,人生路還要靠自己塌實地去走。無論在人生的何種境遇下,都要保持一顆永遠向上的心。君子要效法天地間運行的基本法則,自強不息。我堅信:有志者,事竟成;

苦心人,天不負。

世間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正所謂要“以不變應萬變”,我們要適應這個不斷在變的世界,有時我們預想着事情發展的種種可能,而事實卻偏偏在意料之外發生。所以要以平靜的心態來應對各種變化。突然而來的事情可能把一切都改變了,一切計劃都被攪亂了,這時,與其苟延殘喘,不如放棄它另擇道路。“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人生是不會有絕路的,“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易經告訴我們,老天爺爲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其實也爲你打開了另一扇窗。“知天命,盡人事”,要以平和的心態來應對所謂的人生成敗,只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做,而後,心態上順其自然。 學習易經讓我對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爲我的將來指明瞭方向。人安身立命,要與人爲善。人是社會中的人,是被鑲嵌在社會中的,不能脫離社會環境而生存,任何人要有所成就必須借力於社會環境和其他人,所以就要與人爲善,努力地幫助別人,營造一個適合個人發展的社會環境。要厚德載物,要用寬廣的胸懷對待別人的失誤與不足。要會協調和駕馭矛盾,工作學習中會產生矛盾,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矛盾,應該就事論事,一切圍繞着工作如何更好的發展和目標更好地達成而進行,當矛盾有可能超出工作學習之外時,就停止爭論。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能把握住這一點,帶來許多負效應要。在政治課上我們就學過,人是社會的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存。任何人要有所成就,就都必須借力於社會及其他人的協助。這就要求我們與人爲善,努力地幫助別人,營造一個適合個人發展的社會

環境。我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就等於幫助了自己。要厚德載物,用寬廣的胸懷對待別人的缺失。要認識到人生當中每一段積累都不會白費,有時候冥冥之中需要你充實完善學習提高,規劃出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堅持地走下去。也許現實不如所願,那是因爲時機未到,要學會等待,等待是痛苦的,因其蘊含着未來的極大不確定性,是對信心、韌性、心智的極大考驗。這些東西都是做一些人生的儲備,機會永遠屬於有準備的人。

易經不僅教我們如何做人,做事、做學問、看天文、習地理,而且告訴我們必須按照自然規律法則去做事。所以我們說易經是一部偉大的、不朽的著作,我們有必要好好的學習易經。《易經》與我們中醫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中醫的陰陽、五行均出自《易經》,所以我們學醫的人更要學好《易經》。而學習易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易經》是需要我們用一輩子去領悟的。

總的來說,易經是哲學中的哲學,智慧中的智慧。它給我們指明瞭道路和方向。但道路和方向本身不代表成功,人生路還必須靠我們自己塌實地走下去。易經給我的最大啓示就是:人要在社會上生存,就一定要遵循社會的規律,與人爲善,和諧相處;其次就是無論在人生的何種境遇下,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樂其天然知其命運。

學習《易經》心得體會篇2

讀了一本關於《易經》的書,決定整理讀後感。雖然讀完一本書,對易學有了初步的瞭解,但也是隻知皮毛。摘取些感受比較深刻的東西:

“只要我們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大家憑良心,時時立公心,自己先力行,人人如此,自然合理變通而生生不息。”

“只有仁是萬事萬物的共通需求,仁則生,不仁則麻木而枯死。做人必須不厭不倦,終生追求仁德。所以道德修養是做人的根本。”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人人自尊、自重、自律,以提高自主的尊嚴”、

“從事科技研究和應用的人士,唯有謹慎、敬天,力求合理,纔可以無咎。否則有如不諳水性卻掉入旋渦中,當然十分危險。”

“易學告訴我們:有常纔有變。堅守常則,纔可以應變制宜,必須有所不變,然後合理地有所變,千萬不可以爲變而變,變到離經叛道,大家都受害。”

“中是百發百中而又恰倒好處;庸是用得良好的效果;中庸表示道德實踐恰到好處”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我認爲應該的,別人不一定有同感。”

“人的生命有限,原本是一種無奈。人必有死,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而追求永生,又成爲大家共同的願望。”

“從擇偶開始,慎選婚姻的適合對象;最好一生只談一次戀愛,也只結一次婚;戀愛的對象就是結婚的對象,最爲幸福;結婚後要尊敬天地、祖先和雙親;夫妻也應該彼此尊重;在性愛之外,也應該有共同理想及興趣;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鄰居有義;人人重視品德修養,共同以致中和爲目標‘重視家庭教育和生活,不能以個人主義者自居。”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

“人人都有自主性,我們應該都應該加以尊重;認爲自己和一般動物沒有兩樣,象動物那樣活着就可以;或者人爲萬物之靈,必須有異於一般動物;這種自我定位由個人自作自受,不必勉強也無法僞裝。”

“西方人辯明是非,只就事理上着眼,對事不對人。炎黃子孫分是非,必須分到圓滿的地步,大家才覺得滿意。圓滿的意思,其實就是大家都有面子,纔不致產生紛爭。我們採取‘合’的觀點,‘全’的立場,所以不可能對事不對人。”

“孔子自述他的一生,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矩。”

“天高明,無所不覆;地博厚,無所不載;人效法天地,才能開啓自己的智慧。人必須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培養良好的思慮習慣,發揮自由的思慮的能力。”

“人生下來就有命,一切有定數,不想改變就依定數而行,要想改變就可以改變。”

個人理解易經還是宣揚中國的古文化,講究仁義禮志信的做人原則,反對突飛猛進的科技發展,批判人類對大自然所帶來的不良危害,否定了西方文化和現代人的浮躁心理。讀過之後,感覺自己充實了一些,心靈接受了一次洗禮,收穫也不小。

學習《易經》心得體會篇3

《易經》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在我還沒上學的時候,家裏一套厚厚的精裝書,上面的兩個大字,便是“易經”,這是爸爸最喜歡的書之一,聽爸爸說,他小時候很窮,買不起書,便把老師的書借來,手抄了一本,連插圖都是仔細的畫上去的,我便覺得這是一本絕世好書,但當我認字了之後,卻怎麼也看不懂易經,總是翻着翻着就睡着了,而父親卻一遍又一遍的翻閱,從中領悟到了很多,有時候,爸爸遇到了什麼困難,或者不記得東西放在了什麼地方,都會用其中的卦象占上一卦,結果還很準,也許會有人說我迷信,但《易經》的卦象是有根據的,是科學的,有道理的,因此,真的好佩服爸爸可以把易經看的那麼透,遇到難題,只要給他一個字,一個筆畫數,就可以由此知道事物的好壞。而我卻連《易經》的大概內容都不太理解,這學期有幸選了“中國傳統文化賞析”這門課,也給我一個名正言順的讀《易經》的機會。

《易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瑰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是“羣經之首”。六十四卦是易經的總精脈,它具有象、數、理、卦象、卦德、卦辭的豐富哲理,自始至終是,六十四卦分八個組,以宇宙萬物自然之“象”: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以陰陽互變爲導線,象徵天體運動是晝夜永不停息的。又演繹出社會和人生萬事的變化。它又具“數”的深邃特徵——太極生兩儀陰陽,在陰陽兩態中,再加上一個陰態或者一個陽態,使三個態的陰和陽重疊連成一小卦,共有八個不同組合,便稱爲八卦,卦的形成是離不2開“三”的互相變通,“三生萬物”的作用。三個小卦再加三個小卦重疊成一個雙重六爻卦象,不同的卦象排列出有八組,八組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萬事萬物的類象,其中有千變萬化的易理,所以六十四卦是智慧的哲理學。看着裏面的配圖,以及對歷史的簡要介紹,我漸漸的對此產生興趣,開始對神話產生嚮往,不由的把他和《山海經》,以及龍生九子等傳說聯繫在一起,但是,從學術角度來說,《易經》是一門科學,《易經》的形成過程是幾千年歷程,從伏羲先始畫八卦,以後經過炎帝、黃帝,雙從夏週三代,不斷地演化,到周文王重新畫後天八卦圖,整理卦辭、爻辭,後來又經過孔子作《十翼》上下幾千年中文化的結晶。它是源自歷史各時期中統治們的權術經驗、教訓、功、利、德、貞的總結,也曾是歷史朝代中的帝王國權者行使統治和執政朝綱時的《經論》和教誨書。但曾因六十四卦被視爲“占筮之辭”,披上了迷信的外衣,作爲預測吉凶的辭令,六十四卦成了古代頭領們掌權和使用權力必定要使用的祕密的搖卦占卜。而早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各學派爲它正名,他們認爲是可生“以史爲鑑”“靈警奇奧”的奇書。

易經是一門最高的哲學,不是算命學,所以路邊的算命先生根本不代表易經學說。易經分爲三種方式解釋了整個社會三類人。道家的老子學說是易經中最難,也是最高的學問,它是代表社會最高層階級的利益和生活態度;儒家的孔子代表中層階級的利益和生活態度;墨子是代表我們普通百姓的利益和生活態度。這就是易經成爲哲學之3父。易經是一門預測科學,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易經裏有卦象,就是說8*8=64個卦象分別解釋了不同的結果。那就是說卦是預測你現在可能會面臨的一種生活的現象,不是本質;也解釋了這樣的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去解決這個現象帶來的後果。在這裏,人們都會把它解釋成“命理“,“運氣“然後怎麼怎麼去化解。其實,對於“命“跟“運“易經有很好的解釋,因爲卦只代表現象,你自己想想看一個現象能包括了你的真實的本質內容嗎。

能解決掉你發生的不好的一切事情嗎。能成爲你心靈安慰的`一種寄託嗎。不能的!易經就告訴你一些爲人的道理,孔子的理論以及墨子的理論是我們要學習的。學習這些理論後你才能很好的去理解易經講的卦象是唯物主義哲學,不是算命的。它是可以預測到人生某些階段一些不順利的事情以及災難的事情,但是要變的。“卦“根據你行爲的方式以及實踐的經歷要產生改變的。易經中“易“本身解釋就是“變“的意思。就是說隨着事物的變化而改變纔是真正的道理。我們學習易經就是要學習孔子的做人理論以及墨子的做事理論,一個人能很好的做人,很好的做事情,有非常好的修爲,那麼有可能成爲有作爲的人,那就是高層階級的領域,才能去學習道家的道理。學習易經可以從中看到自己所處環境所產生的很多現象,然後好好總結研究,改變它,改變了這些現象,讓它往好的方向發展,那就改變了你的“運“。唯物主義哲學講,“命”不可變,“運”是可變的。其實,“運”的不斷改變,也能導致小階段的“命”的改變。陰和陽總是處於一個平4衡的階段,好壞循環往復!學習易經的態度是積極的,不能總拿那個預測現象來對自己的“命”,整天不做事,整天亂想,那什麼“運”都不會來。積極的學習其中的精華,積極的吸收於利用,易經它只是能幫助你看到你將要發生的現象,所以真正解決事物還是靠自己的品質和意志。

學習易經不是說我預測出來命不好,我就不努力了,我今年婚姻不好,我就不結婚了。不是這樣的,易經它是告訴我們萬事要“中庸“,中庸不是極端的意思,解釋爲恰到好處。事物要符合規律,符合現實要求。就象婚姻好壞,其兩個人的結合,最好的結合是“門當戶對“。這個是古代人智慧,有他一定的道理。現在人不是要求這個,要求哪個,最終只有“門當戶對“的婚姻幸福可能性最大,婆媳關係也最容易融洽。爲什麼現代單身大齡青年這麼多啊,就是沒有處理好自己的位置,你到底適合哪個位置,有些人經常說:寧缺勿濫!這種不符合規律的盲目要求怎麼能找到幸福!學習易經這要看你帶着什麼目的讀它。它關係到哲學思想、天文地理、政治策略、軍事計謀、倫理道德、行爲科學、思維方式、人際關係、醫學養生、信息預測、文藝美學等等,甚至現代的前沿科學如計算機軟件、遺傳密碼、混沌理論、耗散結構等等,也可以從中得到啓示。真是“仁者見之謂仁,智者見之謂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總的說來,它當然是一部揭示萬事萬物發展變化規律的哲理著作。《易經》,在古代是士大夫必讀的高深教科書;書中提到,全世界中國人的腦筋最好,最活,因爲中國人最懂得5變通其實,自然辯證法很大程度上也在講變通。好中有壞,壞中有好,不好不壞,不壞不好,由壞變好,由好變壞,反反覆覆,無窮盡也。《易經》中有的道理是深刻的,亙古不變的。你看,易經說宇宙萬物歸根到底是由兩種因素構成的:陰,陽。仔細想想,它的高明簡直超出人類智慧了。你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接近的證明這一點,從我們知道原子是可分的開始,就已經往這個方向邁步了。因爲沒有什麼實在的東西是物理不可分的,分到最後是什麼呢?說的好,就是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生萬物!我們的祖先,他們是永遠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因爲他們追求的是智慧,從本質上說,我們的祖先重視的智慧,他們不怎麼重視知識。最開始說的讀書,實際上指的是明理,讀書讀的是道理,道理是與智慧相關的東西。然而現在,讀書是去學知識,學一些誰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對不對的東西,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讀書早已經不再是它最初的含義了。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易經》是完全根據自然發展出來的一套系統,外國人提自然辯證法,其實在科學麪前他們欠缺讓自然引導他們的科學,我們講師法自然,不是沒有道理的。其實,我覺得我們學的課程是不能叫自然辯證法的,叫辯證法還可以。宇宙中唯一的東西是什麼?就是自然,自然是不能加界的,加了界,就講不通了,只有國家纔有界,地區纔有界,植物界,動物界也可以。自然是整合的東西,如果自然可以再加界,就表示自然之外還有東西,那就不對了。所以我覺得,我們學的辯證法充其量也只是《易經》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冠之以自然是很6不合適的。看過《易經》後變的非常樂觀,不管什麼樣糟糕的事情我都似乎不在乎,就像其中的一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有什麼大不了的,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在我閱讀《易經》時,我第一次體會到,這個世界並不那麼黑暗,不管有多糟糕都會慢慢好起來,這就是“窮則變”吧!又應一句老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看的那六十四卦,倒不像算命,更像是人生處在什麼階段應採取什麼樣的人生態度。當你春風得意時,不要忘乎所以,當你悲痛欲絕時,應該告知自己,新的歷程即將開始;當你青春煥發卻一無所有,別要忘了你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創造一切;當你的事業初成卻不堪一擊,別忘了自己的能力正處人生之鼎盛時期;當你爲自己的身體與精力的衰竭而徹夜難眠時,別忘了你擁有的物質財富是一般人所不敢與之的;當你步入人之末年而感嘆生之短暫時,別忘自己是飽經世事的老者,受到族人的尊敬。

當然,人的一生充滿各種變數,但我相信《易經》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當我讀完此書,我深深地體會到《易經》給人的世界觀帶來的影響。抗“迫害”能力特強,很多事情別人認爲不可能的,自己居然能忍受的了。起初,自己讀《易經》充其量只是想了解一下中醫理論的源頭,沒想到居然讓《易經》深深地改變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大概就是“天意”吧!不過,我得感謝《易經》,給我如此大的精神力量去面對當今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

學習《易經》心得體會篇4

暑假帶學生去羑里城研學後,對《周易》產生了興趣,在圖書館找到這本書認真讀起來。

《六韜·三略》曰:“春道生,萬物榮;夏道長,萬物成;秋道斂,萬物盈;萬物尋。天生四時,地生萬物,天下有民,仁聖牧之。”

天時變化,與人類社會的變化是息息相關的。四季更輪往復,正如世間一治一亂;晝夜晨昏交替,又似政權一起一伏。人的一生,像潮水般有起有落;人世的悲歡與離合,恰似月亮的陰晴與圓缺,草枯草長,國合國分;一盈一虛,一陰一陽。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世就是自然的化身,這一思想在《周易》這部書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當你讀幾頁《周易》後,就會被這其中闡述的道理深深吸引,爲中國古人的智慧而發出由衷的讚歎。

《周易》曰:“乾道變化,各在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周易》向我們傳遞了凡事都要遵循自然的規律,符合自然的,就是值得提倡的;違背自然的,就是不可取的。而如今,人類卻想方設法地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類自以爲科技已經很先進了,似乎可以與大自然一較高下。但人類不知道,在自然面前,人類永遠是幼稚的孩童,一旦大自然報復人類,那災難將是毀滅性的。

讀《周易》,就是爲了瞭解自然與人類的關係。我們積極地學習《周易》,推廣《周易》的博大精神,不僅是爲了向世界展示中國古人的智慧,更是爲了人類未來的和平幸福。所以,我認爲,靜下心來,認真地研究研究《周易》,是十分有意義的!

學習《易經》心得體會篇5

易經,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熟悉到從小挺起,陌生到對其一點也不瞭解。現在,藉着團校視頻授課,有機會看了曾仕強的《易經的奧祕》,突然發現一些最基本的存在於我們身邊的事事物物都與易經相關,而現在科技的發達也歸於易經,真得感覺很驚訝。

一陰一陽,亦陽亦陰,陽中含有陰,陰中亦含有陽,看着自己的手就想到了他的陰陽說,有時想想也不無道理,陰不能缺少陽,而陽亦不能缺少陰存在,就像大拇指與四個手指一樣,一奇一偶,一陽一陰,對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人生來其實就已經於已經相關。

聽着他的陰陽說,感觸很深,手指的活動也不自覺的多了起來,感覺到了手上的神經均與大腦相連,這讓我想到了小時候父親讓我多活動手指,當初不明白,也不知道該怎麼讓我的手指活動起來,因此有空沒空就幫媽媽做做家務。現在瞭解了,原來他是想讓我的大腦發育起來。想着老一輩人都有這種思想,他們沒有讀過書,更何況讀易經,卻知道的比我們讀書人還多,我們還得藉着他人的講解才能理會到,不知道是他們的經驗還是祖父輩人的潛移默化。不過這確實管用,手指經常活動,發現自己靈活了很多。

看着曾仕強的講解,聽着他的解讀,理解了很多小時候父輩人的教育,因此現在要多活動活動,特別是手指活動,雖然大腦已發育的差不多,但相信還是會有助於大腦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