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通用18篇)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通用1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師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通用18篇)

教師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1

這個暑假讀完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撼;被他用全身心的愛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爲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與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的教育孩子呢?說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是在恰當不過了!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在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爲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

因爲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有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教師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2

讀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不知不覺中,我就被書中的內容所深深吸引,他讓我感受到了師愛的力量。正如老一輩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說的:“教育若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一詞最爲廣博而深奧,但在每個人愛與被愛的生活中,它顯得又是那麼單純與具體。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爲它無影無形,所以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成爲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教師對學生的愛,如此平凡,但能讓學生深深地感覺到。我認爲“教育,從愛開始”意味着教師要做孩子心中的明燈,照亮他採拮知識的路途,做孩子人生的航標,指示他駛向光明的彼岸。我們要把溫馨的話語送給孩子,把熱情的鼓勵送給孩子,把無私的關懷送給孩子,讓孩子時刻感受到老師的愛。這樣,才能使一株帶刺的薔薇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的愛,是建立在真正民主基礎之上的愛,不同於那種保姆式的愛,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或施恩式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發自內心的,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

作爲一名幼兒教師,愛學生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學生,瞭解他們的愛好與才能,瞭解他們的個性特點,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愛學生其次要真正理解學生,要設身處地的爲學生着想,學會“心理換位”,也就是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愛學生還要學會寬容學生,對於他們的缺點、錯誤,要耐心的幫助,嚴格的批評,熱心的開導,不能使用“心靈的鞭子”;愛學生必須真心信任他們,信任是力量,能讓學生勇敢地向困難挑戰,使學生切身體驗到教師對他的器重與喜愛。書中集中體現了李鎮西老師獨特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時刻保持對學生的愛;始終堅持將這種愛付之實施的心態與行動”“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李老師讓我對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愛,不但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愛,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愛,也不應是對學生的縱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懲罰”;愛,不只是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身體,而是要“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愛,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愛,不是用一顆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顆顆童心,而是“需要一顆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只有這樣的愛,纔是真正的愛,只有這樣的教育,纔是真正的教育。老師愛學生並不難,難的是把這份愛一直在我們生命中延續,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向她們學習,一起做一名真正愛學生的老師吧。讓教育從愛開始,讓愛在教育中傳遞,讓我們的學生感受到愛,從愛中感受到愛的力量,讓我們的愛在祖國的花園中盡情的綻放吧!

教師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3

假期,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不得不佩服李老師的人格魅力和對待學生的真誠,書中所描述的真實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呈現在我的腦海中,處處都體現了他爲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的真誠和愛心爲我們刻畫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給了我們爲人、爲師的道理。

一、教育,必須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答案就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常言到:“琢玉首先要愛玉,育人首先要愛人”。愛學生是教好學生、建立新型師生關係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了解他們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們有哪些快樂和痛苦……

教師用“愛”的眼神、“愛”的語言、“愛”的行動把知識和做人傳遞給學生,當面對一羣純潔的孩子時,我們只有正確地認識他們、研究他們,將濃濃的師愛灑向他們,用愛滋潤學生的心田,用愛開啓學生心靈之門,我們才能完成我們肩上的神聖使命。我相信,今天在學生在感情上多一份投資,明天學生定會在學習上多一份收穫。

二、教育,必須用心靈去贏得學生的心靈

李鎮西老師認爲,真正的民主教育,要用心靈去贏得心靈;民主不只是教育的條件,更是教育本身。所以,他覺得真正尊重學生個性的教育,是不以分數論英雄的教育。尤其對待一些“後進學生”,更要從每一個人獨特的精神需要入手。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自然就必須面向爲數不少的後進生。教育者對待後進生的愛,絕不應是爲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情感的自然流露。對後進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不如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閃光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雖然有缺點,但我也有亮點”的道德自信。這種做法,絕不僅是一種教育技巧,而是一種由真誠而產生的相互信任。當我們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我們將會感到無比幸福,而學生也會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之舟纔會駛向成功的彼岸。

三、教育,僅有愛心還是不夠的

教育家們說過: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失去了愛的教育就像池塘沒有了水一樣。也有俗語道:精誠所至,金石爲開。但在教育實踐中,脫離了方法和藝術的純粹的愛的教育,有時也會像鳥兒失去翅膀一樣,變得蒼白無力。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瞭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的有所不同。李老師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真正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

對於孩子,要教導他們,說困難其實也不難,只要你真正愛他們,你會發現他們會愛你愛得更深、更真切。當愛與責任存在於師生之間的時候,就會變得無堅不摧。

作爲一名教師,當然需要淵博的知識,也需要紮實的基本功,但更需要愛。愛,是教育的源泉,讓我們以李老師爲榜樣,真誠對待每個學生,切實感受他們心中的喜怒哀樂,走進學生的心裏,做他們真正的朋友。

教師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4

春節期間我認真閱讀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的教育手記,使我感染最深的是培養“優秀學生”六大方法。目前我國有幼兒和學生三億左右,在這樣一個廣大的羣體中,必定有衆多的“優秀學生”。由於獨生子女傳統觀念改革開放等原因,在這些優秀學生身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因素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要把“優秀學生”真正培養成爲高素質的優秀學生,教育界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那教師就是一線的操作人員。

“優秀學生”首先要樹立志向。凡是“優秀學生”智商較高,他們的成績是優秀的,但他們的志向不一定十分明確,做教師的要教育、引導他們樹立理想、明確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遠”。樹立鮮明立場,正確的理想,這就是培養優秀學生的首要目標。

其二是正確引導“優秀學生”認識自己,凡是文化成績好的學生都認爲自己最聰明,高人一等,尤其家庭條件好的學生更爲突出,所以要教育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用一些具體的例子如與少年英才作比較,讓他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分析自己的優缺點,逐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其三是教育“優秀學生”保持童心,少年兒童具有純樸善良的本質,但“優秀學生”隨着因成績好,榮譽多、表揚多而產生驕傲自大,心胸狹隘的現象,做教師要讓他們與班級裏的學生平等相處,讓他們看到文化成績一般的學生,熱愛勞動、關心班級、幫助同學的優良品質,又可以讓他們體會和同學融洽交往的幸福感,逐步淡化他們的“優生”意識,成爲同學中的普通小夥伴,保持一顆純樸的童心。

其四是激勵“優秀學生”超越自我,這對少年兒童來說是比較難的,那就要引導學生從具體的事例中來分析認識,例如某一次測驗得了96分,而丟掉的4分是基礎分,按理來說是不該丟的,說明自己粗心大意,輕視了基礎的東西,讓學生萬事細心認真,養成良好的習慣。

其五是優化“優秀學生”的受挫心理承受力。“優秀學生”一但受到挫折不能正確對待,心理素質比較差,要讓他們正確認識“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可以通過下棋等娛樂活動形式,從失敗中重新站立起來,做一個堅強的兒童,而不被挫折和失敗而擊倒。

其六是培養“優秀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一般情況下少年兒童很難做到,其實不然,平時的教學教育活動中,往往會有一些“優秀學生”提出一些被教師認爲是意想不到的問題,如課堂教學中一位學生提出擊打三角鐵,手握住三角鐵後擊打的聲音不響,這看來是一個小問題,但牽涉到聲學的知識。音樂、聲學本來是一個系統的,那應該正確對待、師生討論、研究或在課後認真探討,讓學生認識到新的知識,若有更多的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我看學生的思路會更寬、知識面就會廣,創新的意識很自然地會在少年兒童的心理養成。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把下一代培養好,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天職,在三億左右的幼兒學生中通過教育,正確引導,肯定會有成千個科學家產生,肯定會造就千百萬個國家棟梁,那我們的國家會更加強大。

教師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5

上週,我瀏覽了一下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一書,因爲時間關係,只是粗略瀏覽。縱然如此,但書中的內容讓我感觸頗深。

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生活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各不相同,但他們卻都對自己的祖國有着深深的愛,對親友都很真誠。每個月老師都會給那羣少年進行精神說話。

泰戈爾曾說:“愛是亙古長明的燈塔,它定晴望着風暴卻兀不爲動,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作爲老師,每天面對那麼多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他們的性格各不相同,有優點,也有很多缺點,所以我們必須要一視同仁,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他們,即使他們一個個良莠不齊,我們也要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

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對學生的愛心,甚至超過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不但是愛優生,也愛差生。例如,學生生日時他給學生送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對班級中學生輪流家訪等。

李老師在書中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愛心和知識,對所有學生來說,他們喜歡前者。

愛是人類的永恆話題,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愛更是教育的靈魂和生命。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愛。被愛的人才懂得去愛別人,愛能給人力量,給人溫馨。讓孩子們心中擁有愛,很多問題都可能在愛的暖流裏溶解。

教師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6

再次捧起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一書,帶給我的依舊是感動,是欽佩。書中樸素的語言、真摯的情感深深吸引,甚至潸然淚下。沒有誇誇其談,書中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言語之間是種幸福的味道和諧的師生關係,快樂的校園生活。第一次讀《愛心與教育》是在大學校園,當時立志做一名教育工作者,爲祖國培育花朵。第二次讀是當班主任那會,喜歡現學現賣,看到李老教育學生比較共鳴的方法立馬爲我的班級所用。現在是第三次讀,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攝”,每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

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被關心、關注、關愛,可是長久的對需要愛的人施之以愛卻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然而,著名教育家李鎮西在他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愛心與教育》中,以手記的開式,敘述了李鎮西老師“施愛育人“的感人故事。在閱讀過程中,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學生對李老師真誠的愛的回報,每幕都讓我爲之感動,不斷的引發我思考在“愛心和童心”這部分的描述中,引起我共鳴的是:“當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顆愛學生的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正如書中所言:“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感情”。

我們每一位教師,如果你是愛學生的,就必須有一種能力—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首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世界,而非頤指氣使、強行命令。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讓我由衷地佩服、尊敬。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啓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的。我認爲,我們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愛心與教育》,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看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居住空間有限而閒暇時間也極少的教師來說,讀書無疑是開闊視野最好的捷徑。讀書是種享受,可以暫時忘卻自己所處的空間位置,忘卻繁雜的瑣事。尤其是讀教育類的書籍時,經常對號入座,感覺身邊發生的好多事和書上講的比較類似,在書中可以學習怎樣教育教學,能從中獲得許多啓迪,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這樣的感覺很真實也很充實。

教師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7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不得不爲李老師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實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腦海裏,只覺得做他的學生實在是無比幸福的事。李老師用自己的真誠和愛心爲我們刻畫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給了我們爲人、爲師的道理:

一、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了解他們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們有哪些快樂和痛苦。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這種愛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當我們故作尊嚴,甚至以犧牲學生的尊嚴來換取自己的尊嚴時,學生根本不會買我們的帳,只會向我們投來冷漠的眼光;而當我們“無視”自己的尊嚴,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並隨時注意維護、尊重學生的尊嚴時,學生會把他們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教師對學生愛的表達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學生失意的時候,給他一點鼓勵;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他一點幫助;學生悲傷的時候,給他一點安慰;學生高興的時候,走到他們中間一起分享快樂……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僅把我們當做老師。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是我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一道防線。

二、用心靈贏得心靈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就必然面向爲數不少的後進生。教育者對後進生的愛,絕不應是爲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情感的自然流露。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教育者: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爲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認爲“一無是處”、“無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對後進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不如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一個有缺點的好人”的道德自信。這種做法,絕不僅是一種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種有真誠而產生的相互信任。而當我們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時,將是無比幸福的,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三、激勵優生超越自我

教師對優生的感情幾乎是不需要培養的,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班上的優生多一些,因爲他們有較強的知識接受能力,學習成績優異,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爲老師的助手。但他們也存在着作爲老師的“好學生”,家長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滿,不求上進,比較驕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面對困難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當然還有個性方面的一些特點。培養優生,要注意:

1、引導優生樹立志向。引導優生意識到,成績比別人好,就意味着將來比別人多一份責任,從現在就應比別人多一份努力;幫助優生認識自己。幫助優生超越具體的考試分數和名次,通過與其他傑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較,通過對自己求學過程中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的冷靜分析,通過各種具體的課內外實踐,正確全面的認識自己,進而針對性的發展自己;

2、教育優生保持童心。讓他們通過與班上同學的平等相處,感受同學們身上值得自己學習的優良品德,讓他們在同學服務的過程中體驗一種奉獻的幸福,讓他們面對分數和榮譽會淡然處之互相謙讓,以培養自己豁達而淡泊的心境。

3、激勵優勝超越自我。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並發展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甚至有意識設置一些難題去“折磨”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從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

對於孩子,要教導他們,有時很困難,有時也很容易,只要真正愛他們,他們會愛你得更深、更真切。當愛存在與師生之間的時候,就無堅不摧。作爲一個教師,當然需要淵博的知識,也需要紮實的基本功本領,但更需要愛。

教師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8

有人說:"教師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我想說:這份光輝來之不易,它需要悉心地經營、積極地探尋和恆久的堅持,否則,頂着一份"光輝職業"的光環再久,也不會成爲一個好老師。

我相信:每個教育工作者在起初踏入校園的時候都會信誓旦旦"爲學生奉獻"、"用全部的愛去面對工作",可是,我們怎麼去施與愛?如何能夠讓這些愛起作用?還有,怎樣能夠使得這份對教育事業的熱忱得以持續?這些,纔是實際工作中所遇到的最重要的問題。

作爲一個在教育領域工作十幾年的老師,我對此深有體會:教師這份工作做久了,是會出現瓶頸期的。或者因爲疲累,或者因爲慣性思維,我們會發現自己難以獲得突破。的確啊,講臺不過三尺,教室不過幾十平,在這片小小的天地裏,我們怎麼閃轉騰挪,才能開拓出一片更大的天地?我的方法是讀書……

引用現在一句流行的話來說:"學校是讀書的地方,不僅是做題的地方。"這裏面的寓意無論對於學生來說還是對於老師來說,都是非常適用的。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我喜歡它不僅因爲這本書中強調了"愛心"這個在教育行業耳熟能詳的詞彙,還因爲作者李鎮西老師在書中舉了很多生動的例子,並給了我們教育工作者切實的指導。

在《愛心與教育》中,有一部分關於"後進生"的內容。李鎮西老師非常注重施與愛的公平性,他會努力讓自己班級的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愛,即便是後進生也不例外。而且,在對於後進生的分析中,他提到了家庭方面的原因,這一點,給我的啓示特別大。

我突然發現自己在以往的工作中有一個誤區,對"老師"的定義出現了偏差。我以爲:老師就是在課堂上傳授知識的人;就是把教室的門關起來,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人;就是放學的鈴聲響起來,學生回家之後,就不再負有責任的人。原來限制我的不是三尺講臺,也不是教室,而是自己的想法,那扇未曾開啓的心門啊!

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中講了很多他本人和學生相伴成長的故事,這些故事不拘泥於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他本人用一種"全身心陪伴"的方式走進了學生的生命中,從而融爲一體,互爲支撐。這纔是"愛心"的最高境界,他對學生的愛不是"應該去愛"那麼生硬,而是能愛,想愛,不愛不行!李鎮西所參與的不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他們的成長和整個人生,這點值得我反思與學習。

在我的班級中,也曾有一名讓人頭疼的"後進生",他不但學習成績差,而且上課公然頂撞老師,打擾其他同學的學習。我找這位學生談過很多次,他卻一副"油鹽不進"的樣子,讓我無所適從。終於有一次,這名學生上課不遵守紀律,擾亂課堂,將我徹底惹惱了,我把學生的爸爸請來學校,想和他溝通下。沒想到,這位父親當着我的面就打了兒子兩記耳光……

這位情緒激動的家長告訴我:他和孩子的媽媽早年就離婚了,他一個人帶着兒子過,爲了養兒子自己做着很辛苦的工作,他離開學校之前還叮囑我:"他不聽話你就打。"這些讓我覺得猝不及防又無奈。

當天晚上,我想到了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中提到的後進生產生的原因:家庭。是的,作爲一個老師,我們有機會參與孩子的成長,真的應該時不時打開教室的門、學校的門以及自己和孩子的心門,去了解他們背後的生活,也許,那裏才藏着激勵他們前進的動力。

我嘗試着走近這名"後進生",利用課餘時間和他談話、給他補課,看到他的手套壞了,幫他買了一副新的……而這名學生對我也從剛開始的牴觸、防備到後來的信任。他開始對我抱怨父親對他不好,開始述說自己沒有媽媽的委屈……當某天放學之後,我和他一起回家,當着他爸爸的面兒誇獎他最近進步了很多,並委婉地規勸這位父親不要經常打罵孩子的時候,我看到了昔日的"後進生"臉上綻放出笑容……

當然,這名學生因爲基礎太差,到目前爲止依然沒有成爲一名各門功課優異的"尖子生",但是他開始認真聽講了,開始知道尊敬老師和友愛同學了,並且在我的鼓勵下發現了自己在體育方面的特長……這些,都讓我覺得無比欣慰。

我不知道這名學生會不會在若干年之後像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中寫的那樣,回到學校來,述說自己的成就,表達對老師的感恩……而且,這些對我來說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有一天,他畢業走出校門的時候,我會非常放心。我覺得他不會再因爲家庭的殘缺而放棄自己,不會因爲缺愛而仇視社會,並且明確了自己的奮鬥方向,這樣的孩子,無論是將來在社會的上的哪個領域,都會過得很快樂。

同時,我也特別感謝《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它打破了我的瓶頸,洞開了小世界通往外部天地的大門,讓來自門外的風吹拂着我,撥開教育的迷霧,認識到愛心的本質和教師這一身份的真實意義。

教師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9

“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爲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這些是我在看李鎮西名著《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中所摘抄下來的句段。在“手記一”裏,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撼!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爲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高考落榜學生寧瑋……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範,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說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

整篇文章裏,沒有華麗的辭藻裝飾,沒有驚天動地的偉大壯舉,全是記載着李老師與他的學生們之間發生的最平常的事,可這些事又極其的不平凡!給學生送上生日祝福,爲貧困學生捐款,這些我們大多數老師也做過,可是有幾個能像李老師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而且我們有幾個能做到像李老師這樣對學生是一種純粹的、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愛呢?大多時候,我們老師對學生的所謂“愛”,是否建立在某種“功利性”的成分上呢?這些值得我們好好地去反思。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老師是我們的楷模,值得我們每一個爲人師者好好地去學習。李老師所採用的一連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頓開,受益無窮。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以李老師轉化你的成功事例爲榜樣,以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的不滿,發泄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住: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爲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爲指導思想,耐心地去對待我的任何一個學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個人都是一塊璞玉,如果你不經過一番“精雕細刻”,就算你天賦多麼的高,也不可能變成一塊玲瓏剔透的好玉。我們班有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甚至打人,經過慢慢的和家長溝通和之前的課任老師瞭解,這個孩子在一二年級甚至幼兒園就出現這樣的情況,母親在家也是棍棒教育,在瞭解這樣的情況下,對這孩子多關心,遇到他和其他孩子發生矛盾以溝通教育爲主,不一味批評,多鼓勵孩子,鼓勵孩子參與學校沙盤遊戲等心理疏導活動……通過本書的閱讀可以指導日常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是老師的好幫手。

教師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10

第一次拿到《愛心與教育》,隨意地打開一個章節翻看着,就被那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感情故事而吸引,似乎不經意之間有什麼觸動了我的心房。然後,把它放在枕邊,細細地研讀,那飛揚的文字一次次滲入到我心靈的深處。今天,我做在電腦前,桌子上就放着這本《愛心與教育》,在開始敲下第一個字以前,我情不自禁地再次撫摸着它,彷彿又一次和李鎮西老師進行着心靈的對話,那麼真實的感受到了愛心的跳躍,激情的脈動,詩意的揮發。

是啊,在書中,我讀到了愛:每天定時給汪斌煮一個雞蛋,開學前爲每一個學生寫一封信,每一個學生的生日獻上一份真誠的問候……這是李鎮西老師攜着一顆愛心,走進學生的心靈,感受每一個孩子喜怒哀樂的結果。在書中,我更讀到了教育中理應擁有但卻久久失落了的東西,那就是教育的人情味!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絕不僅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着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能力、認識水平來說,教師遠在學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學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爲萬同的轉變,與王銅的溝通,李鎮西老師處處顯示出這種平等,這種民主。

如果說現在的教師大多不愛孩子,未免太絕對了些。哪一個教師會否認自己是有愛心的呢?曾聽說一位小學一年級的女教師,爲了“嚴格要求”學生,竟在課堂上用膠布封住了說話的十幾個學生的嘴巴!她時,她很委屈地說:“我也是爲了學生好!”

教育需要愛,但是一種怎樣的愛呢?我想不是溺愛,不是不平等的愛,而是一種在民主中的關愛。讓我們象李鎮西老師那樣,在愛中體現民主,在民主中實施關愛吧!

教師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11

本學期裏,我完整地通讀了李鎮西老師的這部己經打動過無數人的教育著作《愛心與教育》,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尤其是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對他萬分崇敬。

在“手記一”裏,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撼!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爲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高考落榜學生寧瑋……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範,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說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爲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對於工作多年的我來說,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想過,當我讀到李老師的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所以他會給高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他把學生比作“容器”,要向這個容器裏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講的萬同的故事。萬同是書中的一個典型的後進生的形象,在李老師對他所寫的近五十頁的教育手記中,我深深地感到轉化一名後進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與耐心。教育不是神話,它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漸變的,甚至會經常周而復始地回到原點。在我看來,我們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有愛心的,然而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稀缺的就是耐心與恆心了。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不斷反思自己:假如萬同是我的學生,我能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羞愧無比!我想我做不到,我會傷心、憤恨、絕望、無奈,會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來寬慰自己,理直氣壯地把萬同清除出我的心靈之外,因爲教育不是萬能的……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

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一書中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爲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是的,“愛”只一個字,但做起來談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愛心與教育》讓我受益匪淺,不僅知道了怎樣跟學生怎樣相處,怎樣教育學生,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學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該具備的“三心二意”。三心——指愛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誠意。我讀了這本書後,一定會好好反思,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時時不忘李老師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認認真真的做好!

教師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12

最近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手記二,感觸頗深,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無從談起。後進生是不幸的。因爲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後進生的轉化,一直是令人頭疼的事。李老師講“後進生教育要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是,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而李老師在工作中也是這麼做的。

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每一頁都有這樣的意思:“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裏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那樣對待萬同這樣一個學生和生活頑童學生,難!萬同,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可憐的孩子,物質和情感上的缺失,讓萬同便成了一個人間人怕的壞孩子,可萬同又是幸運的,因爲他遇到了李老師,這個像父親一樣的班主任,在別人已經放棄他的時候,卻給他信心和鼓勵。不僅如此,李老師還發揮了集體的力量,讓同伴的愛喚醒了他沉睡的心靈。正因爲有這樣一位好老師,有這樣一羣集體,才讓萬同的人生軌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長大後的萬同是一位光榮的有志氣的軍人。我想,如果沒有李老師的堅持和執着,萬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教師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13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教師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14

教育彷彿是行駛的列車,老師就好像是乘務員,不同的時段迎來不同的乘客,這一批乘客我們還沒等充分了解,也許在下一站他們就要離開這列火車,同時上來另一批乘客。這些乘客也許來自同一個省份,也許來自全國各地,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搭乘這列火車到達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風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氣有多惡劣,將這批乘客安全送達,將是我們最基本的責任。珍惜上來的每一批乘客,關心每一位乘客,爲他們送上最貼心的服務,最真誠的問候,最美好的祝願,讓每一位乘客在乘車的過程中都得到心靈的享受,這樣的旅途纔算愉快。題記

花了一些時間,終於把《愛心與教育》讀完了,良久無言。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這不是坐在書齋裏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這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文字:沒有屠龍的玄虛,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沒有剪切的痕跡這是我所熟悉的文筆:樸素中閃爍着華美,流暢中滲透着憂慮,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動着智慧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裏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更屬鳳毛麟角!

教師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15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我來說,家庭生活和學校工作,讓我閒暇時間不在向學生時代那麼充實,讀書自然無疑是開闊我個人視野最好的捷徑。尤其是讀教育類的專著時,經常便會對號入座,感覺身邊發生的好多事和書上講的比較類似,可以在書中學習到怎樣教育教學,從中獲得許多有益的啓迪,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這樣的感覺的確很真實也很充實。

回顧教書生涯,已走過了18個年頭。隨着現今教育發展的態勢,當前要“做一個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過一種有尊嚴的教育生活。”可爲是作爲今天的人民教師的一個終極目標。近些天裏,我在一個星期內,細細研讀了當代堪稱教育名家李鎮西老師的代表作《愛心與教育》。感受頗深,在書中受到了很多啓迪。

體會之一:教師更應多讀書,讀各種各類的書,尤其是名家名著更要捧讀不輟。都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確實有這種感覺,讀書不僅增長見識,還可以在寫作時有所借鑑。李鎮西老師經常向學生推薦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在給楊守豐書信中的結尾推薦他閱讀陳祖德的《超越自我》和茨威格的《人類的羣星閃耀時》以及《傅雷家書》。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同時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的動力。當然,推薦給學生讀的書李老師都是先讀過的,有的學生甚至從李老師的書架上借書去讀。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學習。讀書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豐厚,能夠承載更多生命的底蘊。讀書伴隨着積累,然而才能在需要的時,才能活學活用,信手拈來,對於教師更能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適當的精神營養。

體會之二: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並走進學生的心靈。李鎮西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爲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裏,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我也和李鎮西老師在書中坦然自述的一樣,是個急脾氣的人,有時和學生之間難免因爲急躁而發生不該有的誤會,特別是和那些學習、紀律上的困難生,還經常怨聲載道的,每次過後,我都後悔不迭,但學生從來不跟我記仇,一節課的時間,他們又和你玩在一起;反思一下,作爲老師覺得很慚愧,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麼天真無邪呀!今後,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並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鑑。例如:我班的彭宇航同學,性格憨厚,思維緩慢,做什麼事都拖拖拉拉的,尤其是每次作業,所有同學都能當天完成,可他待到第二天也不能交納,錯誤率高。面對這樣的孩子,我時常表現急躁催促,對他大發雷霆,可是於事無補,成效不佳。時後與他拉近距離,細心談話,加以耐心輔導,發現他的數學思維不是我之前個人認爲那樣不可救藥。所以我們對學生真正瞭解了,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去關愛他。你纔會體會到我們的孩子是懂事的,是會對老師有種莫名的感激之情。

《愛心與教育》給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教師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16

“教育彷彿是行駛的列車,老師就好像是乘務員,不同的時段迎來不同的乘客,這一批乘客我們還沒等充分了解,也許在下一站他們就要離開這列火車,同時上來另一批乘客。這些乘客也許來自同一個省份,也許來自全國各地,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搭乘這列火車到達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風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氣有多惡劣,將這批乘客安全送達,將是我們最基本的責任。珍惜上來的每一批乘客,關心每一位乘客,爲他們送上最貼心的服務,最真誠的問候,最美好的祝願,讓每一位乘客在乘車的過程中都得到心靈的享受,這樣的旅途纔算愉快。”——題記

花了一些時間,終於把《愛心與教育》讀完了,良久無言。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這不是坐在書齋裏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這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文字:沒有屠龍的玄虛,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沒有剪切的痕跡這是我所熟悉的文筆:樸素中閃爍着華美,流暢中滲透着憂慮,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動着智慧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裏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更屬鳳毛麟角!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爲,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感受很多,難以一一述及,這裏選一則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點思考,算是給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爲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李鎮西老師不論是對“後進學生”的轉化,還是對“優秀學生”的培養,李老師的愛無不滲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樣的魔力,緣何讓學生們對他終生難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還是獨特的個性?這是值得讓我認真思索的問題。是啊,一個專業知識紮實,人格魅力不同尋常的老師也許會吸引學生,讓學生去敬畏他,喜歡他,但能夠達到李鎮西老師這樣跟學生成爲一生的知己的老師卻爲數不多。當一位老師開始真正愛自己的學生的時候,他就會憑藉這種深深的愛,去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去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甚至爲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心血。正如他所說:“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忠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愛學生,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善於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蘇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學》中這樣說過:“每個孩子都引起我的興趣,總想知道,他們的主要精力傾注在什麼方面,他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有哪些快樂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擴大,並且像我以後才意識到的那樣,連我不曾教過課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擴大而興奮,因走到小朋友的心靈深處而帶給他們快樂,而感到無比幸福。這些不是憑藉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體會到的。李鎮西老師曾經這樣寫道:“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樸素的道理——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他所做的一切,證明了這句話的價值。我想說,教育者的快樂也是學生給的。一個真正走進學生心靈世界的人會把學生的幸福當作自己的幸福,把學生的不幸當作自己的不幸。

幾年的教學,讓我漸漸明白,老師的行爲在學生們的心裏會種下怎樣的印象。以前我的兩個課代表喜歡衝着那些學習後進的學生大喊大叫,我發現之後並沒有當着大家的面批評他們,而是先讓他們停止叫喊,然後走到這名看似有錯的學生跟前輕輕地詢問緣故。之後我的課代表意識到他們的這種做法並不能順利解決問題,反而會把矛盾激化,她們不但向我承認自己做得不夠好,還提出了創新性的解決辦法。一次日記中,他們曾這樣寫道:“長大之後我也要當一名教師,當我的學生犯了錯誤時,我不是先去責罵他,而是先問明原因,然後虛心地教給他解決問題的正確辦法。”知道到他們能這樣想,我很欣慰。

在獨生子女日益成長爲社會建設者的同時,我們才漸漸發現他們責任感的缺失和愛的缺乏。真誠與善良似乎在這個社會成了一種無能的表現。看看時下充斥的書籍,多半是爲升學而準備的輔導書,其次是幽默故事書、漫畫書,真正淨化學生心靈的書籍少之又少。隨着年齡的增大,他們懂得如何張揚個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們知道要考上大學,卻不知考上之後該做些什麼;他們明白要踏實工作,但方向在哪裏卻從來都不明確。這分明是一種責任心與愛心的缺乏。現在國家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實施素質教育,我們作爲教師恰好可以抓住這個機會,教會學生如何去愛,愛世界,愛國家,愛校,愛家,愛父母,愛自己,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只有在一個充滿仁愛的大環境裏,我們的班級纔會更加團結,學校纔會更加繁榮,家庭纔會更加和睦,社會纔會更加和諧,纔不會讓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李老師的教育手記,讓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內心的寬容,真誠的關懷,不僅僅是爲了當一名好老師應該這樣做,而是發自心靈深處的愛的驅使,讓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憑着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把幸福與快樂送達每一個孩子的心中。我們會以李鎮西老師爲榜樣,努力做教育這趟列車上的愛心傳遞員,讓真誠、善良、友愛陪伴學生走過以後的人生旅程。

教師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17

寒假,我捧起了學校下發的《愛心與教育》一書,認真研讀,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感動人。

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着愛的火花。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處於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學習時期,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各方面處於形成階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發展,充滿生命活力和潛力。這段時期的教育影響遠遠越過該階段而擴展到終身。因此最需要老師對學生的愛,懂得兒童時期對生命的獨特價值,並善於開發其生命潛力。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動人的靈魂,無法引起人的共鳴,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愛心和知識,對學生來說,他們喜歡前者。學生們特別渴求和珍惜教師的關愛,師生間的真摯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愛學生就讓我們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吧。

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用愛去贏得愛,用愛去化解許多的矛盾。愛我們身邊的人,無疑是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也懂得去愛護和關心別人,尤其是當老師的我們,面對的是正在成長,性格還沒有定型的孩子,他們最需要的是愛的滋潤,我們給予他們的愛心也一定會影響到日後他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曾幾何時,看到書上有幾句話:“不會對別人寬容的人,對自己也不會寬容的;不會愛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愛你的!”總相信你負出的愛越多,你也會獲得越多的愛。

教師愛心與教育心得體會18

在閱讀《愛心與教育》時,一篇篇講真話,有感情,充滿愛心的文章時常讓我感動。

這本書的作者是李鎮西,由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作者對“逆境”學生的關懷,對“後進”學生的轉化,對“優秀”學生的培養,對“心理”教育的嘗試,對“有效”德育的探索,精要的教理闡述,精典的教例剖析,科學的研究方法,清晰的研究思路,研究的時效性令人佩服。

作者對愛的教育的昇華是這樣說的:“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的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

班裏一名學生劉某,稍有不順的就大發脾氣,希望通過發泄憤怒來引起別人的注意。我爲他提供了釋放的空間,訓練他學會用動作釋放自己的情緒,訓練他在情緒激動時,能從自我的情緒中跳出來,更好的觀察自己和他人,客觀的面對和分析所面臨的問題,改變自己鑽牛角尖的思維方式。

爲了幫助他學會如何愛別人,我召開了一次班會,讓全班同學在教室裏佈置各種障礙物,我蒙上眼睛,讓他扶着我穿過障礙,其他同學觀察,他扶着我胳膊的手柔和而堅定,他很輕聲的告訴我應該怎麼走,我的頭、膝蓋不時碰到他防止我撞上障礙物的手上。在一片黑暗中,他是我的眼睛,我的希望,而他卻是那麼溫和、那麼細心,我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暖流在我心中涌動,但我的心卻在唱歌:他知道如何關心別人,愛別人,愛是人的本能。然後,我又讓以前與他關係比較惡劣的同學蒙上眼睛,讓他扶他們穿過障礙。幾個下來,同學們都反映他十分細心,值得信賴,他也表示以後與同學相處要互相寬容、互相體諒。從此以後,他變得愛同學了,愛老師了,相信他也會用同樣的愛,愛父母,愛社會,愛國家。

當愛與國家、民族的命運連接起來的時候,這種愛變得偉大了,我們的職業也變得偉大了。師愛,並用這種無私的愛引導學生,就是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

書中深入淺出地講解,精彩的教學案例,讓我更系統地瞭解了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意義,更全面掌握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方法。

其中令我觸動最大的是針對後進生轉化的合作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試着把幾個成績差又不甘落後的學生組織起來,建立了一個學習互助小組,每天一起學習,共同探討個人所碰到的問題,分享大家的經驗,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首先,提高了信心,獲得了羣體認同感。在學習小組中,同學們再也不感到自己是孤獨的,受人歧視的,而是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由於沒有了先前那種怕被人看不起的畏縮心理,因此在小組交流會上每個成員都積極踊躍地發言,爭先恐後地表現自己,一掃以前那種焦慮、沉悶、煩躁的心態。

其次,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在學習小組中,剛開始我就要求他們做到“會的給不會的講,進步快的給進步慢的講,在某科目擅長的給不擅長的講,共同性的難題大家共同承擔”的互助性原則。比如你數學好,你就多承擔數學難題的主攻任務;他英語好,那在英語上就多當當小老師。這樣,講者爲擔當起光榮的使命往往“備課”認真,講解耐心細緻,結果讓自己也更加熟練透徹地掌握了所講的內容;而聽者爲了對得起“老師”的一番苦心,不在“老師”面前丟臉獻醜,總是虛心求教、專心致志。

再者,互相督促,共同進步。在學習較差的學生身上往往存在着懶散、鬆懈的毛病,成立學習小組後,誰都不願意在這個新的小羣體中落後,因而自我約束力大大加強。另外,在平時大家相互監督的環境中,小組還選出了常務小組長,由成員輪流擔當,由他負責監督小組成員中的懶散、鬆懈現象,並及時提醒和批評。

最後,活躍了學習氣氛。在小組學習中,學習形式豐富多彩,比如有演講、朗誦、辯論、抽籤答題、小組對抗、搶答等,大大多於單人學習的形式,其氣氛熱烈,輕鬆活潑,從而消除了精神上的疲勞感。

無論是哪種學習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向那些優秀的教師那樣,善於鑽研,勇於創新,找到適合自己特點,符合學生實際的有效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方法和途徑,讓學生愛學、會學,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