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城市》讀書心得(精選8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讀書心得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讀書心得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看不見的城市》讀書心得(精選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看不見的城市》讀書心得(精選8篇)

《看不見的城市》讀書心得 篇1

無意中在網上看到這樣一段話,“一個人在荒野馳騁太久,他會嚮往一座城市,伊西多拉就是他的夢中之城。這裏的建築有着鑲滿海螺和貝殼的旋梯,盛產精緻的望遠鏡與小提琴。每當在夢中他仍會想起這城市的一切,但是,當他嚮往時,他是英俊之年,而他到達時,他已是白髮老朽。他與所有老人一樣,坐在高高的白牆邊凝視着走過的少年。慾望卻早已成爲回憶。”剎那間,彷彿靈魂的那根弦被撥動了,於是立即找出這本書來細細品味。

這部書的作者卡爾維諾有着獨特的創作風格:過去與現在相結合,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相結合,幻想與現實相結合。對於卡爾維諾來說,支配客觀世界的規律有它的隨意性、破碎性和偶然性,所以他的小說的每篇故事都是重新發掘一種邏輯的結構,而作者的每一種思想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開端。所以卡爾維諾曾說過:“我與一個哲學家截然不同,我只是一個遵循故事內在邏輯的作家。”《看不見的城市》則是卡爾維諾風格的典型代表。 它不是情節誘人的小說,亦不是感情激烈的詩歌,感覺上就像是一本日記,記錄下作者心情和思考。卻又不是精緻飄逸的散文。《看不見的城市》的特殊之處在於,你無法爲這本書描繪一張清晰的閱讀地圖。 五十五個城市,每個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小段篇章,這五十五座城市在篇章的編排上以一種幾何式的錯落的美感,互相插入對方的序列裏,在一個城市序列結束之前,另一個城市序列早已不動聲色地悄然插入。在目錄頁上我們僅能體會到幾何之美,而在閱讀過程中,城市與城市間貌似毫不關聯,但卻生生不息,環扣一環。而且篇章間的聯繫也以這種方式巧妙地切碎,並且在一定章節之間,插入整本書的大背景——引入馬可波羅與忽必烈汗的對話,有時是思考,有時是提引,有時是歸結,有時是與前後文無干的自說自話。這更增加了這本迷宮書的撲朔迷離。

對排序方式,卡爾維諾自己在序言中給出瞭解釋。“一本書我相信是某種有開始有結尾的東西。是一個空間,讀者必須進入它,在它裏面走動,也許還會在它裏面迷路,但在某一個時刻,找到一個出口,或許是多個出口,找到一種打開一個走出來的道路的可能性?我想要這些系列相互交替,相互交織?” 有人說卡爾維諾一直在書中胡言亂語,而自己看完了也沒有那種驚喜的感覺,但偶爾隨意翻看書中的內容,才發覺這不是一本我一下子能讀透的書。或許衝破迷霧找到出口,是這本書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吧。

《看不見的城市》讀書心得 篇2

當朋友向我推薦這本書時,沒有過多的言語,只遞過日記本,上面寫着:“一個人在荒野馳騁太久,他會嚮往一座城市,伊西多拉就是他的夢中之城。

這裏的建築有着鑲滿海螺和貝殼的旋梯,盛產精緻的望遠鏡與小提琴。每當在夢中他仍會想起這城市的一切,但是,當他嚮往時,他是英俊之年,而他到達時,他已是白髮老朽。他與所有老人一樣,坐在高高的白牆邊凝視着走過的少年。慾望卻早已成爲回憶。”

我能感覺到身體那一刻的顫動,立刻找來這本書《看不見的城市》。

不是情節誘人的小說,亦不是感情激烈的詩歌,它差不多是作者的一本日記,記錄下心情和思考。卻又不是精緻飄逸的散文。或者說,它就是一本書,內中的系列相互交替,相互交織,。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常常迷路,找不到出口,完全被作者構建的許多城市的氣息淹沒,意識失去呼吸,很少會這樣被書的思想俘虜。

這或許是因爲面對它時內心變得脆弱變得懶惰,亦可能是因爲這就是我的思想,體驗契合的意外和驚喜。對我們來說,今天的城市是什麼?像作者在序裏問的那樣,我開始思索這個問題,我們越來越難以把城市當作城市來生活,城市是一個牢固的殼,包裹着我們需要的人,我們的夢想,我們的慾望。“你的辛苦會爲慾望塑造出形態,而你的慾望也會爲你的勞動塑造出形態。你以爲自己在享受整個阿納斯塔西亞(城市名),其實你只不過是她的奴隸。”

這本書追尋幸運的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的旅程,卻講述一些不可能存在的城市。作爲傾聽者的忽必烈大汗和讀者我們,或許都明白,這個幻想的旅行者從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長出來的無數夢想,亦或說,那些並不存在的城市存在於心間,旅行者是對靈魂的跋涉和探索,代替大汗審視無邊的內心領土和權力。

我們何嘗不是那個有點荒謬的旅行者,我們有何嘗不是那位憂鬱的皇帝。

這本書或許是要發現人們生活在這些城市的祕密理由,城市是衆多事物的一個整體:記憶的整體,慾望的整體,一種言語的符號的整體;它交換的不僅僅是貨物,它更是話語的交換,慾望的交換,記錄的交換。遊歷一個又一個幸福城市,心門打開併合上。這些幸運城市不斷地形成並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

《看不見的城市》讀書心得 篇3

《看不見的城市》是過完年後我認真讀完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凱利·麥格尼格爾的《自控力》,順便也推薦一下,個人認爲相當不錯。

雖然說看不見的城市我是認真讀的,不過因爲這本書並不算長,其實也只花了兩個工作日的摸魚時間而已。

這本書並沒有太深的劇情,設定上是四處流浪的幻想旅行家馬可波羅與晚年性情憂鬱的忽必烈大汗的對話故事,整體上基本是碎片式的城市設定雜糅,結構很鬆散,讀起來有種荒誕的略帶神經質的浪漫主義情懷。

總共九章講述了五十五個城市,每個城市都是用女性名命名的,城市的描述大多瑣碎細節而充滿幻想元素。可以猜測,與其說作者想描述城市,不如說很可能他是在寫他遇到過的女人。

書中馬可和忽必烈的對話也可以看做是閱讀的方式線索,大汗把馬可描述的城市分解成不同的元素再拼好,他認爲他描述了那麼多個離奇又荒誕的城市的標誌和細節,卻其實只是在說銅一個城市。所有分解出的元素都可以用來篩選搭配出一個新的城市。他認爲馬可一直在爲過去而旅行,不論描述了多少個城市,都只是在講述自己心中那一個城市的不同方面。他永遠在回憶而已。

而作者本身的意圖呢?我覺得很接近塔羅牌這樣一個事物。五十五個城市可以看做不同的塔羅牌,本身有一定的含義和理解。而當你抽到那一張時,解讀的方式只能由你而來。他希望讀者從那些抽象而神祕主義的五十五個象徵中解讀出符合自己的含義吧。人確實只能去讚賞並理解於自身經歷中有共鳴的部分。“決定故事的,不是講話的聲音而是傾聽的耳朵“。

作者還似乎想描述一種脫離物質的形式,或者脫離形式的物質,而正是這構成了書內荒誕的浪漫。

《看不見的城市》讀書心得 篇4

《看不見的城市》所指的城市,不是特定的某個城市,不是侷限於某個時空的城市。這裏描寫的城市各種各樣,當然不在於作者筆下所創造的城市數量,重要的是能夠深刻的揭示出很多城市的不同的特點及其共性,因而使這裏的城市帶有普遍性、世界性。這裏的城市是處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從城市的空白到城市的建設,繼而繁榮、衰敗直至覆滅都有着深厚的歷史淵藪。《看不見城市》中的“看不見”是人不能全面的認識一個城市,不能用發展和審度過去的眼光看待一個城市,而僅僅侷限於城市的現貌;“看不見”是因爲人們永遠都看不到與自己想象匹配的城市,即使按照所想的去架構一座城市,卻發現本最想看到的東西再也無法尋找到。一種悲哀,一種永遠的煩惱,然而這不是一個人的,是很多人的;不是一類人的,而是很多類人的。

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象徵意義太強烈,很難理解所有的內容與本質。我想這些都只是我的最簡單的理解,只是把我能看到一些東西總結出來。

《看不見的城市》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由馬可波羅跟忽必烈大汗講述自己到過的城市,這其中通過一問一答的討論同時,也帶給人思考。當馬可剛來到中國還沒有掌握中國的語言時,只能用手勢和一些從各地帶來的物品來描述自己所到過的城市,這樣的講述方式讓大汗很欣賞,極大地吸引了可汗的慾望。而當馬可能夠很好地用可汗聽得懂的語言講述所有不同的旅行經歷時,可汗卻失去了以往那種高度的熱情,所以最終馬可只能繼續像以往一樣用手勢,物品以及可汗聽不懂的語言來講述不同的城市。

清楚的言語表達反而使人對於本來感興趣的事物變得停滯,確實讓人覺得苦惱,不經要問個,爲什麼?但從馬可與可汗不斷地談話討論中,就可以知道,通過馬可對於城市的講述,可汗慢慢的在自己的腦海裏構建出自己想象的城市,以至於可汗最後否定馬可根本不需要去翻山越嶺,長途跋涉經過旅行去了解一個城市,只需要在他們兩人討論的莊園裏就能想象出有那麼些城市。

最後可汗不再需要馬可跟自己講述不同的城市,而命令馬可去找到自己想象中的城市。但馬可的回答是,永遠找不到那樣的城市。這就又給了我們一個謎團。既然馬可走過了那麼多的城市,而可汗對於城市的瞭解又是通過自己的講述得到的,即使還沒有存在可汗說城市,也完全可以按照可汗的意思造出一座與之相符的城市,爲什麼馬可那麼肯定的說永遠都找不到那麼一座城市呢?

我想之所以清楚的語言表達不能激發可汗的強烈獵奇慾望,原因就在於馬可講述城市的同時,可汗的腦海裏已經有了豐富的構想,並形成了新的城市模型。太過於清楚的語言表達則只會抹殺掉可汗的想象力,讓本已神祕事物變得平常。而作爲人來說,都有獵奇的心態,普普通通沒有人會投去關注的眼光。事物正是應爲爲人所不知才具有考究價值。

馬可說永遠找不到可汗所說的那麼一座城市,其實也是永遠看不見那麼一座城市。這就回歸到本書的主題上來。馬可自己會說,當自己站在那麼一座城市之外時是一個景象,當進去時又會是用另一番模樣。這樣看來頗有點《題西林壁》的味道。但卻緊扣了本書的主題。“看不見”正是在於想象的總會與實際的不一樣。

書的第二部分作爲書的主體,是由每一篇很短的文章構成。文章的標題都與城市有關,諸如“城市與記憶”“城市與符號”“連綿的城市”等等雖然標題很多是重複的,但每一篇文章的內容都不一樣,每一篇文章都描述不同的城市,以不同的故事或論述方法來描述一個城市所發生的事以及城市人們的行爲和生活。然而所有的這些不同所表達的主題卻有共通之處。形亂而神不亂,都在詮釋想象的城市永遠都和展現在眼前的城市不一樣,城市是在不斷擴張的,世界的每一個地方都將被城市所覆蓋,先要弄清楚某個城市到底在哪裏似乎變成的不可能,因爲哪裏都將會變成所要尋找的那所城市。

《看不見的城市》我想還有另一番寓意,其實我們不因僅僅把“城市”當作現實的城市來理解。人們對於城市總是看不清,在於人們不能聯繫它的過去與將來全面的去看待一個城市。對於我們人來說,我們對於人生的道路,由於對於未來的不可知,認知程度不夠,立場的偏向等因素,就會使得我們對於自己所要做的事做出錯誤的判斷,因此會有人誤入歧途,而不是時刻省識人生,選擇每一條正確的道路。

人們刻意追求想象的城市,但卻在構造之後發現丟了原來的東西。其實城市就相當於我們對於自己的追求,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有很多自己的追求,很多東西我們堅持要去得到,爲此做努力,甚至不擇手段,而當我們真正獲得所追求的的東西時,卻發現並沒有了當初那麼強烈的需要,當獲得的滿足心戰勝了以往的虛榮心,我們就歸於平常。但回頭看看,我們在一些盲目地追尋過程中,卻失之太多,這就是我們面對自己追求的迷失。

看不見的城市,在於我們不瞭解一個城市。作爲城市中的每一個個體。我們是學生,我們有自己的學業要完成,我們沒有研究城市。我們是工人,爲了生活要被迫謀生,我們沒有時間研究城市。我們是城市的建設者,但我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而作爲城市的規劃者,掌握城市生殺予奪大權的他們,他們正在研究城市,但他們卻常常說的是假話,隱藏着城市的太多祕密。我們只是一些個體,本已看不清的城市,正因爲他們的不坦誠,讓整個城市變得血肉模糊。

《看不見的城市》讀書心得 篇5

穿梭在琳琅滿目的書架間,眼珠飛快地轉動着,視線一下子定格在《看不見的城市》這本書上,心裏一下子對這本書起了興趣,隨即馬上買下了由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寫的虛擬小說《看不見的城市》。

回到家,把這本書放在枕邊,每天翻幾頁,慢慢走進書中馬可波羅對忽必烈講述那50多個虛擬城市。我對朋友說,這書你可能不喜歡,卡爾維諾一直在胡言亂語,而自己看完了也沒有那種驚喜的感覺,只是覺得某天某時的自己會隨意翻開再看,這不是一本我一下子能讀進去的書。說實在的,我一直覺得自己的骨子裏不屬於這個城市,身體流淌着流淚的血液,喜歡在路上的感覺,喜歡藍天大海草地青山,喜歡去看路過城市中那些人們的生活。書中馬可波羅對忽必烈說的:“每到一個新城市,旅行者就會發現一段自己未曾經歷的過去:已經不復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擁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屬於你的異地等待着你。”是的,當我旅行時漫步在陌生的城市街頭,我總會不由自主地把她們與自己生活的城市相比。即使每個城市的風格不一,雖然很多東西和人很陌生,但我總試圖找到一些相識之處,於是,會很容易地與萍水相逢的人坐下聊天,好像很久自己就與他們互相認識,好像自己曾經就在那裏生活。

在一個陌生的城市也許你會感到驚恐,其實大可不必,因爲你有一對可以聆聽的耳朵,因此總能發現不同的故事,而且會把這當成是很大的樂趣。我覺得,書中講的更爲透切,“聽的人只會記得他期望聽到的東西。我有幸得到你聆聽的描述是一個世界,我回國後第二天流傳在搬運工人和船伕之間的卻是另一個世界;假使有一天我成爲熱那亞海盜的俘虜而跟一個寫探險小說的作家囚在一起,那麼我也許會在晚年再講一次,讓他筆錄,那又是另外一個世界。決定故事的,不是講話的聲音而是傾聽的耳朵。”確實,決定故事的,不是說話的聲音而是傾聽的耳朵,我喜歡按自己的眼睛去研究城市的一切,對於每個人,每個城市都是有生命的,生命是看不見的,但可以用心去觸摸。每個城市在每個人的記憶中是不一樣的,是看不見的,如果以後我要去旅行的話,我一定會帶着那自己選擇聆聽到的故事,回到生我養我的城市,心情必然會有些新的觸動,讓熟悉的城市和路過的城市混合在一起,使它變成自己的城市印象,我的城市也將越來越有生命。

追尋的東西永遠在前方,而且,即使是過去的事,那過去也隨着他的旅程逐漸改變,因爲旅人的過去是隨着他所走的路徑而改變的,人在遠方城市的陌生環境中愈是覺得迷失,對於途中所經的其他城市愈能瞭解;然後他回溯旅程的各個階段,開始認識他最初啓航的城和年輕時熟悉的地方、家鄉的環境,不是嗎?

書讀完了,不知何時又重讀。

《看不見的城市》讀書心得 篇6

雖然這本書的每個章節都短小精悍,對我來說這卻是一本永遠都看不完的書。還依稀記得第一次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坐在高鐵上,無數相似又不相同的樹木、遠山和農舍在窗外掠過。

《看不見的城市》是一本連目錄都讓人很驚豔不已的書,你甚至都可以在目錄上停留很長的時間。這本書的故事背景借馬可波羅與忽必烈的故事,講一個大大的帝國,你走不到去不了的.城市。”只有馬可波羅的報告能讓忽必烈汗穿越註定要坍塌的城牆和塔樓,看清一個圖案精細、足以逃過白蟻蛀食的窗格子。這本書重新定義了城市。卡爾維諾說過:“城市就像一塊海綿,吸汲着這些不斷涌流的記憶的潮水,並且隨之膨脹着。然而,城市不會泄露自己的過去,只會把它像手記一樣藏起來,它被寫在街卷的角落,窗格的護欄,樓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線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記都是抓撓,鋸銼,刻鑿,猛擊留下的痕跡。”是的,在他眼中,城市在空間上是靜止的,但是在時間上卻是流動的。所謂的城市不僅是高樓大廈或是海量數據,也可能是在樓梯的扶手中或是街道的磚瓦之間。每個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年輪,它經得起你不斷地定義,又不斷的推翻再重建。

《看不見的城市》描寫了55座虛構的城市,你總能從某些篇章發現你所熟悉的那座城市。雖然每座城市短如詩篇,但我早已忘了大部分城市的名字,有什麼特徵,總之,我們帶着過去的所有記憶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或主動或被動,過往的經歷和現實的撞擊,成就了我們心中一座座新的城市,發現了世界上有趣和美好的部分,帶自己撐住生活的幻滅。

引用書中的一句話吧,“在地獄裏尋找非地獄的人和物,學會辨別他們,使他們存在下去,賦予他們空間。”這個世界上有着許多奇妙虛幻的故事,你會在書中發現一段段自己未曾經歷的過去,在期間漫遊,迷失,又或者徑自跑開。其實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相信你也可以分享自己所到達過的那些城市,寫下”看不見的故鄉”。最後,我想說:我們都會通過已知和未知城市的交疊,重塑我們自己。

《看不見的城市》讀書心得 篇7

這周閱讀了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的書《看不見的城市》,他的文字大多輕逸神祕,這本小說其實更像是長詩,傳達人生的哲理乃至宇宙的意義。

《看不見的城市》講的是一個發生在中國元代的故事,中國皇帝忽必烈接見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然後馬可向皇帝彙報一生遊歷的各個城市的奇談逸聞。卡爾維諾的文字高度抽象的描寫與輕盈的視覺意象,當你在讀的時候就會自由想象他筆下的城市是什麼樣子,會有什麼特別的故事等。有些文字像佛教的箴言,“她知道起航,卻不知道返航”。

有些文字如謎語般讓人沉醉其中並深思,“馬可在一座城市裏,看見某人在廣場上所過的一生或一個瞬間,而這一生或一個瞬間,而這一生成一瞬或許就是他自己的;加入時間能停止在很久很久以前,現在的那個人可能就是他自己;假如他當年沒有在叉路口上取道相反的方向,在漫長的旅行過後,或許自己也會在廣場上取代那個人的位置。”

卡爾維諾積累寫作靈感與素材的方法也很值得學習,他是通過系列的方式進行寫作的:建立許多文件夾,裏面放着他根據那些在他頭腦中縈繞的思緒而偶爾寫出來的紙頁,或者是他想要些的東西的簡單記錄。許多片斷他不知如何將它們歸類,於是他開始尋找新的定義。

而這些新的定義片斷,就是鑄造了這座《看不見的城市》。

《看不見的城市》讀書心得 篇8

《看不見的城市》是我拜讀卡爾維諾的第一本書。

這是本巨文藝的書,華麗的詞藻,感性的思緒,天馬行空般的意象,典型的卡爾維諾,給你震撼,給你美,給你思考,卻不給你答案—抑或,世上原無答案,所以旅者永不停駐,不管在多麼有個性的地方。

書中55個虛構的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優與劣都是那麼突出,卻都沒有絕對。我想這本書最大的價值不在於我們得到什麼真理,而是用一連串賦予朦朧象徵意義的城池,來代表大千世界,來影射人生,它讓我從另一面感受生活,或華美或憂傷或平靜,放下刨根究底的功利心,得到一刻的放鬆與休憩–哪怕之後還是要繼續狗血的去生活。

我不想也沒有水平去所謂解構大師的意圖。我只淺薄的覺得,人在建造城市,城市也會塑造人;人在挑選城市,城市也在挑選人。人與城,誰都不是誰的主人。正如在旅途中的人,目的地會給你新的思考並轉爲特質,而你也丟棄些許曾經的想法在該地,變幻的城市臉孔,就織成了大千世界,你欣賞過,感受過,影響過,卻不會永久佔有。

當最終停下來時刻,你就是一座城,你才真正擁有一座城。